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低碳經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6W

摘要: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在低碳經濟時代,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及分析,提出低碳經濟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及有效途徑。

低碳經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論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隨着現代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08年教育部發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牀醫學專業(試行)》中除設立教育目標之外,有許多是與人文素質有關的內容,如珍視生命,理解文化價值,重視倫理問題,實事求是,團隊合作,考慮病人利益,具有科學態度以及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衞生部發布的《關於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若干意見》也對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今社會進入低碳經濟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位置上,這就使得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還要在保護環境、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引導受教育者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實現終極人文關懷,進一步提升人文素養。

一、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醫學被稱為“仁學”,醫術被稱為“仁術”,醫生被稱為“仁醫”。醫學“仁愛”的本質是“人學”,醫學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屬性。可以説,失去了醫學的人文特質,醫學就失去了靈魂。醫學的人文性決定了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眾多的醫學院校都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並把人文素質的培養放在了醫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美國長期以來將《醫學人文學》、《當代社會的生命倫理學》等課程設置為醫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且此類課程在醫學教育總課時中的比重也高達25%。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醫學院校相關人文課程所佔比重也達到了近15%。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已成為適應21世紀世界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低碳經濟時代,隨着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有了新的要求。較高的人文素養不僅表現在個人知識面的寬廣、良好的修養、能較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還表現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或者説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關注所形成的道德修養上。從這個層面來説,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是適應新的時代特點需要。

二、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決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現狀,筆者採用抽樣調查法中的隨機分層抽樣法,對雲南中醫學院在校的本科中醫、中藥、中西醫臨牀等專業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148份,回收有效問卷1112分,有效回收率為96.7%。其中男生302人,佔26.3%,女生846人,佔73.7%;高年級學生572人,佔49.8%,低年級學生576人,佔50.2%;來自農村的學生877人,佔76.4%,來自城市的學生271,佔23.6%。此外,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訪談。經對問卷的分析,發現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問題已得到重視,但尚缺乏有效途徑當問及“你認為培養人文素質是否重要時”,86.7%的受訪者選擇了“是”。但當問及“你是否已具備相應的人文素養”時,只有16%的學生選擇了“是”。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對人文素質的重要性有比較好的認識,但相應的人文素養卻較為匱乏,這主要是目前在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尚缺乏有效的途徑。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雖然目前許多醫學院校在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比較重視,但總體的課程設置卻並不那麼合理。長期以來,我國醫學人文方面的課程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在課程體系上顯得比較單一。此外,學生對人文概念的認識也比較模糊,對思修課在提升人文素質的作用上,認同較低。而學生普遍文史哲知識匱乏,知識面狹窄單一。

(三)缺乏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始於人性的自覺,着眼於情感的潛移默化,而優質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當問及“你認為你所在的學校是否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素養的校園文化氛圍”時,82.9%的學生認為感受不到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關於人文方面的活動和講座太少,或形式單一,而人文方面的學生社團也不盡如人意。

(四)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關注仍停留在傳統層面,未體現時代特徵當前,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國際社會提出了低碳社會、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學校園裏,不少學生積極參與到低碳宣傳中。與此同時,通過道德教育的方式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即生態道德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生態道德素質已成為醫學生道德素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醫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很少關注生態道德素質,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對人文素質領域,無法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徵。

三、低碳經濟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新形勢

在低碳經濟時代,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包括知識、修養,還要求醫學生有良好的生態道德素質,要具有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觀意識,有正確的生命觀,良好的生態道德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將自身價值和尊重自然價值統一起來,進一步形成對後代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擔責任的道德價值觀,從而在醫療實踐活動中能把患者的生存狀態、致病因素看作一個整體,圍繞患者的訴求,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四、新形勢下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合理課程體系從前文分析來看,儘管高達86.7%的學生認為當前提升人文素質很重要,但高校在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方面收效甚微,這與課程的不合理結構有直接關係,因而增強人文課程結構的科學性與可持續發展性,構建一套既能切實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優質又實用的課程體系已迫在眉睫。應在低年級學生中大面積普及人文知識,而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説,由於面臨畢業實習等重要事項,可側重於增加一些實踐性及實用性很強的人文課程,如《溝通的藝術》等,以提升醫學生的溝通能力,能幫助醫生更好地與患者交流。此外,應在全校範圍內適當增加環境教育方面的課程,提升醫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以進一步提升其人文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這是因為,醫學的宗旨與本質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仁”和“術”。“仁”是“術”的前提,“術”是“仁”的體現。在低碳經濟時代,“仁”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而且應推廣到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明確地提出了“自然價值”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論證,認為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機體和存在物都有其固有的、內在的自身價值。因此,我們應平等地對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當代醫學生要摒棄現代人自恃己能的嬌縱心態,重新培育起對自然萬物生命的敬畏。因此,在醫學生的必修課及選修課中增加生態方面的課程,既有利於提升其總體人文素養,又有利於鞏固其專業知識,加強對醫學“仁”的精神的領悟。

(二)更新教育理念,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醫學是“仁學”,同時也是“人學”,為的是消除人們的病痛,體現人文關懷。中華文化與醫德之間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繫,醫學的人文屬性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因之,醫學院校除了設置人文素質類的課程外,還應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藴。如對於醫學的“仁學”特質,可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對醫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引導學生領悟社會、學校、老師、同學及家人的各種關愛,並同樣回報以“仁愛”,以培育他們“大醫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愛”的醫學人文精神。此外,儒家的仁愛思想不但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人類對自然萬物的愛與責任。在低碳經濟時代,還可將這種“愛”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領域,引導學生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愛與責任的同時,關注人對自然萬物的關愛。以愛為核心的醫學人文精神,使學生真正能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懂得“仁愛”的真正含義。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良好的人文素質環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後天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校園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素質教養等始終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校園人文環境,首先要建設良好的校園硬件環境。可利用校園建築,主體景觀等的風格營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質環境。如中醫藥院校可建造具有中醫元素的教學樓、圖書館等,在校園中建立古今中外醫學上經典名人的人文景觀,在教室、圖書館等學生經常出入的地方裝飾具有人文特色的圖畫,或懸掛具有強烈人文氣息的名人名言等。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能對學生人文修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陶冶醫學生的情操。此外,有計劃地舉辦人文系列活動。如開辦系列人文科學講座,在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方面給與一定的指導。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競賽,演講比賽,經典影視作品賞鑑、醫德論壇、低碳校園、健康心理諮詢等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寓教於樂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能有效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搭建人文社會醫學交流平台,強化社會實踐教學任何人才培養模式或途徑的成效最終都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要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可搭建人文社會醫學交流平台,構建社會實踐教學基地,並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環境調查、低碳出行、生命教育、科技創新和暑期“三下鄉”活動,或開展短期見習,引導學生結合專業特點,發揮專業特長,到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學校、社區開展“愛的傳播與體驗”活動。

五、結語

思維和素質的養成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上述培養途徑並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關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然而有關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問題歷經數年,雖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目前還有一些尚未解決的難題,例如怎樣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的問題,如何在醫療實踐中融入人文素質的培養,如何使人文素質培養與時代特徵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問題等。在這些方面,還須不斷努力,探索出能更好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