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科學課堂教師傾聽的實踐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7W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探究活動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學會傾聽是教師和學生必須的要求,是科學教學成功的保證。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已非常重視學生傾聽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然而教師的傾聽影響着教學效果和學生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該如何做好傾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文中從“做好學生提出問題時的傾聽、推測時的傾聽、觀察中的傾聽、討論時的傾聽,關注學生記錄的傾聽”等方面着手,論述了科學教師在課堂探究教學活動中的傾聽實踐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師傾聽的實踐研究論文

關鍵詞:科學教學;教師傾聽;探究活動

李政濤先生在《傾聽着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敍説是教師的道德責任。”[1]傾聽是一種等待,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在傾聽中理解,最終實現教學相長。新課改以來,我們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轉向為“平等中的首席”,由於學生模仿性強,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因此,在科學課堂探究教學活動中,做好學生提出問題時的傾聽、推測時的傾聽、觀察中的傾聽、討論時的傾聽、關注學生記錄的傾聽等,即做好科學課堂探究教學活動中各個環節的傾聽,真正實現科學探究活動的教育價值。

一、學生提出問題時的傾聽實踐

在科學的學習活動中,我們經常設置一定的情景現象,希望學生能根據現象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通常把這些當成一種形式,沒有仔細或認真地“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提問也絲毫未影響教學流程,我們的研究活動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進行。如《米和飯》一課,學生提出很多問題:為什麼碘酒碰到米飯會變色呢?米飯碰到碘酒怎麼會變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別的東西會不會變成紫色?碘酒碰到液體會不會變成紫色?等等。如果我們真正認真地傾聽了學生的問題,我們就能高效地進行問題整合,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有目的地進行課內外探究活動。

二、對學生大膽推測(猜想)的傾聽實踐

對於學生大膽的猜想,我們聽後往往是一笑了之。這裏有一個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現場直播節目採訪中,一位主持人問一個想當飛行員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繫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下去……”現場的觀眾全部笑得前俯後仰,主持人仍然繼續關注這個孩子,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孩子的回答讓在場的人感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這位主持人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能夠“聽”孩子把話説完,不管現場出現的狀況,仍做到傾聽者應該具有的親切、平和、耐心,從而“聽”到孩子善良、純真的心語。作為教師,我們要特別注意傾聽學生出人意料的想法,還要認真思考學生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麼,這樣才可能發現學生思維的獨到之處,才可能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結構,才可能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學生觀察活動中的傾聽實踐觀察是科學認識的最基本的活動之一,是孩子一生下來就會的。

而教師要為孩子們的觀察做好準備,要選擇教學內容,要儘量把觀察的活動安排在自然條件下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教師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20世紀80年代,蘭本達教授執教《蝸牛》一課就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他在組織學生觀察蝸牛的活動中,連續15min都沒有對學生進行一次統一的講話,他不停地參與到每個小組的活動中,常常蹲下身來與他們一起觀察,眼對眼、面對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與他們的距離。這樣做既讓學生感到老師不是高高在上地監督他們,又讓他們覺得老師是可依賴的“靠山”,需要幫助的時候,還可以請教老師。堅持“蹲”下身來與學生一起活動,才能真正看清他們、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其實,放手讓學生獨立觀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師用眼和耳去關注每個孩子的一舉一動,要敏鋭地觀察他們在想什麼?説什麼?做什麼?爭論什麼?如果扯得太遠,則需要把他們引回到正題上來。在學生們的觀察活動中,不時放幾顆水珠在熱油鍋中,引發孩子們的思維想象,“你是怎麼想的?”“你怎麼認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這就是蘭本達教授在學生觀察活動中傾聽的具體做法。

四、討論(爭論)、交流展示(彙報)時的傾聽實踐一位科學教師上課時要求學生在講台上彙報自己的發現,在彙報之前,要求學生“彙報時聲音要響亮,讓每個學生都聽得見,全體學生都要注意傾聽”。

學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條介紹自己的發現時,這位教師卻在翻看自己的教案……這可能只是一個細節,是一次偶然的個別現象。但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無意間表現出來的行為實際上已經表明自己不重視傾聽。其實這樣的細節在日常教學中並不少見:在學生交流探究結果時,教師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導;學生在發言中出現明顯的科學性錯誤時,教師不及時指出。凡此種種,教師在課堂中的這些“不作為”行為,都充分表現出我們的教師沒能認真傾聽孩子的彙報,也沒有認真傾聽孩子彙報的具體舉措。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是教師所預設的答案,教師就打斷,“哪位同學來幫幫他”;教師充當的是課堂活動的“捧場人”,無論學生探究過程或探究結果如何,教師總是讚不絕口“你真棒”,即使學生答非所問,教師也依然誇獎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創意”。

另一位教師在上《觀察我們的身體》[3]一課時,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彙報。學生説:“我觀察皮膚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沒有汗毛”,“我知道肌肉裏還有骨頭,頭部的骨感覺象個瓢形,胸部、背部的骨頭大多是橫着的”,“皮膚比較白,我的同桌比較黑”,“有時候皮膚上會沾髒東西,我想它能保護肌肉”,“我發現腿中的骨比較細也比較長”等。面對學生不同的發言,教師始終耐心傾聽,並仔細分析,發現同樣是對骨的探究,有的小組是用測量的方法獲取數據,得出骨的長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組是用摸的方法比較身體各部分骨的形狀,結果也是不同的;同樣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組發現脊椎骨是由許多骨排成一串構成的,有的小組發現肋骨是一根一根的。這位教師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傾聽者,他發現學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測量的方法。“教師是學生鮮活的榜樣,教師耐心、認真傾聽的好習慣能給予學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傾聽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正如特級教師章鼎兒所説,在學生髮言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側過耳朵,做出一副專心傾聽的樣子……教師有效的傾聽,既能給學生一種關懷,又能給學生有效的激勵和幫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傳達。

五、評價學生記錄時的傾聽實踐

探究活動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不但要看思維的結果,還要看思維的過程。由於這一過程是在頭腦中進行的、是無聲的,所以要讓學生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包括文字、圖表)把思維的.過程表達出來。作為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探究記錄(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定期公開對學生的探究記錄進行評價,可以瞭解學生各自的思維水平,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探究活動做出客觀的評價,有利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潛能。

六、指導孩子探究過程中的傾聽實踐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是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開展的交流、對話等互動的過程。

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首先傾聽他們最新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並鼓勵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活動才會真正有價值。通過傾聽學生的實踐,教師還可以知道學生經歷的探究過程,哪些方法是學生經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學生不常用甚至不會用的;學生關注哪些方面,忽視哪些方面。這樣認真的傾聽,不僅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且掌握了學生的探究情況,對於真正開展落實科學的探究活動,真正發揮探究的價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課堂上,我們在進行科學探究時,無論學生説得精彩還是糟糕,作為教師,都要專心去傾聽,並進行適當的指導;課餘時間與學生交談時,應關注學生們的“流行”語言,在課堂上進行適當引用,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很關注他們的談話,從而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用真心換得信任,養成彼此關注對方的發言、相互傾聽的習慣。

有人説“不會傾聽就是不會學習”,我們説“不會傾聽就是不會教學”。在科學教學中,如果將“傾聽”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處理好“學生傾聽教師”、“教師傾聽學生”、“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三種“傾聽”之間的關係,就會使其發揮功效。這樣的教師就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傾聽者:從外在的聽到內在的聽,從抽象的聽到具體的聽,從觀念的聽到體驗的聽。我們就能聽到學生真實的聲音,發現學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們的真實意圖,展示科學課堂的精彩,這樣,科學探究才會留在他們的心靈裏。

參考文獻:

[1] 李政濤.傾聽着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2-5.[2] 林未延.傾聽,你準備好了嗎[J].科學課,2009(1):14-16.[3] 孫景傑.走出三大“傾聽”誤區[N].中國教師報,2003-03-05(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