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思路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6W

1、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特點

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思路論文

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是近幾年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是以自發為性質,以增強人的身體素質和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為目的的持續性體育活動的社團組織。體育管理部門則對體育俱樂部作出如下定義:體育俱樂部是指由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政府的財政撥款舉辦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體育組織[2]。目前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分為:課外體育俱樂部、課內體育俱樂部和課內外結合的體育俱樂部三種模式。其共性都是從課程宏觀角度出發,老師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更加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情感,通過對不同學生進行答疑或者輔導,既可以滿足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學習需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新型教學模式不再強調教師、教科書以及體育技能的主導地位,而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為主要內容,只保留部分基礎的課堂常規。這種教學模式在增加了學生和教師自由度的同時,更使學生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掌握選擇任課教師、教學內容以及上課時間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運動的習慣,還有助於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素質發展。俱樂部模式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培養為主要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長以發展學生個性為依據,從理論上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注重體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以運動為樂,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以及終身運動的意識。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場館設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因擴招導致的學生人數增多,但現有的師資力量和教學場地等教學資源緊缺的問題,從而使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研究結果表明,俱樂部教學模式能較大程度地發展學生個性,滿足學生需要[3]。

2、高校俱樂部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2.1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類型及特點

從目前來看,我國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大致分為三基型、一體化型、並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層型。三基型以原行政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體育基本知識、基本內容和基本技術等相關體育知識的傳授;一體化型強調體育課程課內課外一體化,不以課堂成績為最終體育成績,而是將成績與早操鍛鍊與課外活動相掛鈎;並列型在培養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強調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專項課為主要教學課程,輔以體育相關技術和技能的理論知識,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分段型為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將課程體系劃分為基礎課、選修課和選項課三個部分;分層型,在尊重體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以及體能特徵的差異,劃分不同層次的教學班級供學生選擇的教學形式。幾種教學類型雖然在教學形式上存在差異,但都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為最終教學目標。但是從總體來看,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以田徑術科的內容為主,而缺乏對體育知識和健康理論的學習[4]。教學形式相對呆板,教學方式較為單調,且太過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2.2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組織形式

目前體育俱樂部雖然分為課堂俱樂部模式、課外俱樂部模式和課內課外一體化模式三種,但從教學改革情況來看,還以課內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居多。以課內體育俱樂部模式為例,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採用體育俱樂部的模式進行課堂組織,開展形式大致分為大眾健身室教學模式、運動處方式模式、流動式教學模式以及自由輪轉式教學模式四個類別。大眾健身式教學模式,以班級為授課單位,教師依據課程內容進行輪流教學,教學過程在統一授課的基礎上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指導,在課堂中留給學生足夠的訓練時間對教學內容加以創新,並進行選擇性的練習;運動處方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課堂制定為依據,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具體要求制定階段性的教學計劃,學生則按照教師的制定計劃進行練習,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指導、糾正和配合學生的作用,並且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計劃;流動式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及興趣愛好,有選擇體育項目和授課教師的權力,修滿課時且成績合格則給與學分;自由輪轉式教學模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特徵及體育興趣,選擇同時段課時內開設的項目上課,不同時段可以更換體育項目及課堂教學內容。

2.3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教學價值

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教學形式靈活,教師的作用也不同於傳統模式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課堂計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及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體育項目及授課教師,因此,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空間更加自由寬鬆,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在俱樂部模式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體育積極性,還能夠發掘學生的體育創新意識,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個性,這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俱樂部模式在對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改革的前提下,更加註重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要求,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2.4傳統教學與體育俱樂部模式的比較分析

隨着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和優化,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日趨明顯,學生從小學至大學之間所接受的都是相同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形式單調呆板,因此,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大學課堂,也不利於學生主觀創造性的發揮,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現代體育教育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結合,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進行內容和理念上的更新,提倡課堂形式的多元化,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鍛鍊習慣的養成,提倡“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

3、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探析

3.1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

體育俱樂部模式是我國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產物,隨着全面健身運動的發展以及終身體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始加入到體育活動中,並已形成了良好的鍛鍊習慣,在發揮自身運動特長的同時在體育中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滿足。學校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條件,提供更好的體育服務,滿足他們的運動需求,只有形成了這種體育氛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才能在高校教學中得以擴大和發展。從目前來看,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組織形式多以單項運動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足球、健美操等,但是受到體育設施以及指導教師的體育軟硬件因素影響,有的體育項目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例如一些球類運動的場地因素限制等。另外,社團參與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生居多,女生所佔份額極少,且大多集中在健美操、體育舞蹈等項目中。

3.2目前影響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開展的限制因素

3.2.1社團活動經費不足,參加社團活動人數少

目前普通高校的體育社團經費來源過於單一,從某種層面上限制了社團的發展,高校體育社團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學校的活動經費和小部分的入團時學生繳納的入團費。如果體育社團只靠這些有限的經費必定製約了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而場地、器材的不足又制約了相關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學生入團的積極性也勢必受到影響。

3.2.2課內體育俱樂部教學缺乏分層次和延續性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雖然已經開展體育俱樂部的教學,但具體的教學現狀只是選修課的升級模式,冠以俱樂部教學的名稱而實際上仍然和選修課並無實際性的區別。俱樂部教學不僅是單一的將體育運動項目分類,而是一種遞進式的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的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重點應該是學習階段的分層和課內教學的延續性,例如: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通過細分不同的層次來實現針對性的強化教學,達到全面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效果。

3.2.3課內外結合體育俱樂部教學管理體系不完善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的社團活動和學生體育競賽相結合。課外的體育活動是課內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既強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豐富了學生課餘文化生活。課堂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競賽相結合,相應的教學管理部門就應該與學生管理部門相結合,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針對課內教學開展相應的競賽活動。而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管理體系只覆蓋到課內的教學當中,因此,從制度上應該實現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達到課內、課外相統一,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

3.3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模式探析

隨着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革,調動學生體育活動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的模式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的增強,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重視自我身體健康的投資。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成立,為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體育健身中來創造了更多的客觀條件,學生在豐富了體育文化生活之餘,提高了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創造能力,因此,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會更加符合大學生的需求。縱觀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僅開設兩個學年,到三、四年級便會中斷,而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出現,使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得到了延續,大學生在課餘時間也可以進行練習,這對學生養成自我鍛鍊的習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體育俱樂部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參與體育的運動需求,還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良好的體育環境中,全面發掘自身的運動潛能,將體育理論與課外體育活動和生活教育相結合,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的嘗試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多項運動的能力,還要求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學生的身體特徵和心理需求,在有限的條件基礎上,對傳統的教學資源進行創新設計,給予學生在教學內容中更多的自主選擇性,並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選項、練習中輔以指導和建議,同時教師要對階段性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根據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學習計劃,以此實現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預期效果。

總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不僅促進了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豐富了學生課外業餘大學生活,培養了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體育興趣,有利於大學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也為優化大學體育教學和實現全面健身計劃的目標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但是,近年來隨着高校擴招人數的增多,體育場館設施與學生人數的配比矛盾越發明顯,這也不同程度的影響了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發展。因此,體育俱樂部模式的順利開展還需要學校體育主管部門採取正確的引導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使學生在鍛鍊身體之餘更好地配合教師完成體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