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解放思想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2W

今年温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將永不停止,直到中國現代化成功,也還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其命維新。總理從中國文化、傳統和歷史的角度暢談對解放思想的看法。他説,“我一直很重視兩句話:一句話來自《詩經》,一句話來自《詩品》,就是‘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其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出自於三千年前的《詩經·大雅·文王》,原文是: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意是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温總理藉此是為了闡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關於解放思想的論文

歷史是一面明鏡,讓我們可以從各個王朝的興衰成敗中尋找出治國之道,“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下面我就以明代的歷史作為一個參考,闡述一下思想維新的重要性。在中國有史記載的2000多年中,各個王朝不斷交替進行着新興與滅亡,與此同時也伴隨着革新和保守。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任何一個新建的封建王朝都是以改革上一個王朝的弊病,同時又繼承它的優點為起點,然後繼續沿着歷史的軌跡不斷向前。不管開始如何多麼的艱難,它總會經歷一個輝煌的時期,然後不可避免地步入衰亡。明代也是如此。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當時北方邊境仍有北元殘餘勢力侵擾,南部仍未歸降,而國內由於經歷了長期的戰爭破壞,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生產力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因此還需要大明王朝長時間去完成統一,穩定局勢和恢復生產力。經過大明王朝多年的苦心經營,逐漸統一了中國,生產力也開始得到恢復發展。

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對於當時來説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是他的這些政策和制度並不允許後世做任何更改,朱家子孫們只能無條件的服從和執行。大明王朝就這樣,依據朱元璋祖訓的指引繼續着它的漫長曆史之旅。雖然朱元璋有雄滔大略帝王之才,但卻並沒有考慮過10年後的大明和現在所面臨的形勢是否仍會一樣,當然他也就不會想到在他身死之後竟會有靖難之役。在長達4年之久的靖難之後,大明開始了它的輝煌,五次成功北伐,南征越南平定叛亂,派鄭和下西洋,官修永樂大典……而後進入了史稱仁宣之治的盛世時期。但好景不長,明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敗標誌着明朝由此開始進入了中期。之後便是宦官橫行,大規模的土地兼併造成了人民流離失所,也促就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也許明朝就這樣一直衰敗到滅亡,但是在萬曆年間出現了一個張居正,通過他的一系列新政改革,讓逐漸衰亡的明朝能夠得以苟延殘喘.但是他的新政卻無法徹底改變這艘緩慢行駛在歷史海洋中鉅艦的方向,最後還是慣性地走到了它的終點。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大明實衰於萬曆,而敗亡於天啟。張居正嘔心瀝血的改革並沒有能救大明的命。它的滅亡是歷史註定的,這也是它的最終歸宿,李自成的起義大軍只不過是壓在大明王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從洪武元年(1368)到崇禎十七年(1644),在這270多年中,明朝的制度和政策基本上沒有任何大的變動,雖然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着,但是這個固執甚至有些倔強的王朝仍我行我素。究其原因,祖訓不可改這種保守思想恐怕難逃其咎。保守思想一旦長期佔據主流,在這種巨大的思維慣性作用下,任何革新甚至變動都會遭到強大的阻力,甚至會被扼殺於啟端。一個人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無法改變,否則也不會有後來著名的“大禮議”之爭。儘管在萬曆朝的10年間,作為首輔的張居正針對當時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明朝氣象為之煥然一新,改革的成功使這10年成為明朝歷史上財政最為富裕充實,官僚較為清廉高效,邊防日益穩定強大的時期。張居正作為一個改革家,同時也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

他既關注於現實,又注意平衡各種政治力量,使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富見成效。而同樣作為改革家的王安石,則過於書生意氣,忽略了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平衡,其改革也最終失敗。但在張居正病逝後,保守勢力又捲土重來,一切改革的努力都付之東流,王朝又再次回到了它原有的軌跡。終於62年後,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在充滿着對迂腐無能的官僚的抱怨和大勢已去的無奈歎息中,在自己的後花園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大明王朝也落下了它的帷幕,永遠的離開了歷史的舞台。在270年中,大明不是沒有機遇,也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有識之士力量過於單薄,無法對抗強大的保守頑固勢力。當種種歷史機遇出現的時候,與其同時出現的只是喋喋不休的相互爭吵。這樣,機遇就在你爭我吵的噪雜聲中與這個王朝擦肩而過。雖然也有過改革的`光芒,但只是曇花一現。因此我們從明代歷史就可以看出思想上的頑固不化無異於慢性自殺,當最後病入膏肓的時候,任何良藥都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死亡。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都會經歷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恩格斯説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在唯物辯證法中,世界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只有不斷生成和滅亡的過程和低級不斷上升到高級的過程才是永恆。如今世界在快速的發展變革,新舊事物也就不斷地產生各種衝突,但終舊事物會走向死亡,新事物則會得到發展。新事物必然會戰勝舊事物,是因為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的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但是終有一天這個新事物由於它本身特性會很難再滿足發展的需要,最終會被更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的新事物所代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都無法阻擋,否則只會鬧出螳臂擋車的笑話。“法古則後於世,循今則塞於勢。”而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於拋棄舊事物,敢於接受新事物,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膽探索,實踐和創新。因此無論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否已經成功,都需要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從來都是沒有止境的。無論前途多艱險,只要有變革的希望,只要這變革能夠多多少少推動民族的事業,變革就是必選項。

改革是中國這個古老而又新興的國家的主題。在改革的道路上所邁出的每個關鍵步伐,都在影響着中國如何生髮新枝。實現這個主題,沒有思想的解放不行。而要得到思想的解放,就必須讓新的思想、讓鮮活的語言、讓豐富的信息擁有一個寬鬆的傳播平台.啟動思想解放的征程,學習是不竭的動力。駕馭解放思想的法寶,需要我們對知識懷一顆敬畏之心。知識的內涵越大,觸碰的外沿越廣。正是因為啟動了學習,思想才穩穩地進入了不斷推翻自我,不斷觸摸未知的前進通道。一個學習型的政黨必然是思想不斷解放的政黨,而一個成熟而發達的社會,學習將成為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廣大的黨員和團員就更需要加大對知識的投入,不遺餘力地學習,為解放思想增添不竭的動能。

假設5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能夠意識到維新的重要性,也許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都將會重寫。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也不允許我們去假設。現在,中華民族再一次騰飛的歷史機遇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萬分的珍惜並盡一切努力把握住。就是為了希望當百年之後,後人去審視我們現在這段歷史的時候,不會因惋惜而再用到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