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勞動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W

二次大戰後隨着先進生產力的獲得,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社會分工和企業內分工有了很大發展,勞動和資本關係有所變化,出現了勞動資本化和資本勞動化的新趨勢。這一趨勢,改變着勞動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

關於勞動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的論文

一、現代條件下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服務價值的創造

先進生產力的獲得,必定表現為社會分工的發展。二戰後,隨着經濟電子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社會分工也大為擴展和深化了,尤其是表現為第三產業或服務業的迅猛發展。眾所周知,目前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已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以上,第一產業絕對下降,有的國家只佔百分之幾,第二產業也相對下降。勞動就業的狀況,也大體如此。在服務業中,商業和金融業又是兩個發展迅速的產業。這一情況,與馬克思時代已有極大不同。如何看待當前社會各產業的價值創造?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他以物質產品作為研究商品價值的對象,在《資本論》三大卷中,基本上不涉及服務產品的價值問題,以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價值創造為中心,把商業、金融等流通過程看作是價值的實現而不是創造,把價值定義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但價值的本質是社會勞動,是人與人通過商品交換形式的勞動關係。如果我們不單純地以物質生產及其產品為研究對象,而以社會再生產、以社會的經濟過程為對象,就應該説,構成整個社會分工、其產出用於交換的各種私人勞動和各部門的勞動,也都是創造價值的,因為它們也是社會勞動,也反映人與人的勞動分工關係,符合價值的本質。第三產業中,如商業、金融、信息、諮詢勞動等,雖然其活動成果不是物質產品,而是一種服務或勞務,但他們的具體勞動實現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或是為物質產品新使用價值的形成和價值的創造準備條件;同時,他們的勞動作為社會勞動,作為一般人類勞動力支出的抽象勞動,也創造價值。例如,商業店員的勞動中,分類、包裝、運輸、保管等勞動,屬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的延續,自然是創造價值以外的,就算只是與商品價值形態的變化有關,如向消費者推銷商品,也需要向消費者介紹各種商品的價格、品質、性能、規格等知識,而且介紹要有針對性,能滿足不同購買力、不同消費對象(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民族等)的需求。所以,商業店員的勞動,也是二重的。他們銷售商品的勞動,是在介紹、提供樣品、任憑挑選等具體形式下支出的一種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具體勞動中也有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有抽象的一般人類勞動或社會勞動。這和直接生產過程價值形成中具體勞動轉移價值,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的情況是一樣的。一個是“準備”、“實現”,另一個是“轉移”。由於服務產品和物質產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形態,可以認為,它創造的是一種服務價值。

這樣,我們可以説,商品價值包括兩大類:產品價值和服務價值。產品價值是第一、第二產業創造的價值;服務價值是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也可以説,價值概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涵義,狹義的價值僅指物質產品價值;廣義的價值則包括物品價值和服務價值兩者。服務價值也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第一、第二產業服務的,如科研、教育、商業、金融、信息、諮詢等部門;另一部分是直接為個人消費服務的,如飲食、旅遊、娛樂、體育等部門。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需求層次的提高,第三產業在滿足人們的需要、特別是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的意義,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確定為創造商品價值的產業,這些產業的勞動者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它的意義在於:1.承認第三產業也像第一、二產業那樣,是生產商品、創造價值的產業,就使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具有了普遍性,各產業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具有了平等性。如果像傳統的觀點那樣,認為佔就業人口大多數的第三產業勞動者不創造價值,他們得到的收入要從第一、第二產業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中分一杯羹,這在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不多時似乎還説得通,到現在不是要變成笑話了?況且這種説法,會把廣大的第三產業勞動者置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呢?2.第三產業勞動者,如商業、金融勞動自己創造服務價值和流通中實現物質產品的價值,並不矛盾,也不是可替代的關係,恰恰是他們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方面不同的功能的表現,正好説明物質生產過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既相統一又有區別的關係。3.能使勞動價值論運用於實際經濟運行。具體説,按原來對價值只由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理解,在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國民經濟的核算,採用以社會總產值為基本核算指標,只核算物質生產部門的物質產品平衡體系,簡稱MPS,是殘缺和重複計算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採用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為基本核算指標,既核算物質生產部門也核算服務部門的國民帳户體系,簡稱SNA,就比較全面,也符合國際規範,能與國際接軌。承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創造價值,才使實行SNA有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現代條件下企業內分工和產品價值的創造

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創造價值的活勞動,主要是機器工人的操作性勞動,雖然他也説到了管理勞動和科技工作者的勞動,但沒有展開詳細論述。這大體上反映的是19世紀以紡織業為主導行業時的特徵。經過20世紀上半期的“管理革命”和20世紀下半期的“資本革命”,馬克思所説的總體勞動或總體工人的內涵,已有了極大發展,從產前、產中、產後聯繫起來看,變成由創業、投融資、科技工作、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具體操作、購買銷售等許多部分共同構成的組合勞動。在一個現代化大企業中,可以有分散的幾十萬個所有者,形成了一個包括決定企業發展戰略和日常運營的人數眾多的法人治理結構,所有者和經營者是分開的,資本所有者、資本經營者和企業創業者也是分開的。在這樣的企業中,形成了複雜的勞動分工體系。

現代企業中的勞動分工,按勞動的重複性或創新性(非重複性)和勞動成果的可測性或不可測性兩個標準劃分,大體可以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分成三類:第一類,操作型勞動。如搬運工、打字工、裝配線上工人等的簡單勞動,其勞動內容和方式幾乎是完全重複的,對普通成人加以簡單培訓即可勝任;其勞動成果也是確定的、可測量的。第二類,管理型勞動,即各種職業管理者和專業者的勞動。在現代大企業中,經營管理不僅僅指公司履行計劃、協調、考核等職能經理人員,更大量的是技術研發、律師、財務專家等專業人員。管理者的勞動,具有一定的非確定性或非重複性,不可能由外部預先規定工作的方法和流程,需由勞動者發揮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他們從事這類較複雜的勞動,要經過相當長時期的教育和培養,因而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他們的勞動成果,具有較大的不可測性。第三類,創新性勞動,如科技發明家、創業者、企業領導者等。他們的勞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稀缺性,每一次勞動都要涉及對新信息的處理和新情況的應對,其勞動成果常常很難確切衡量,且風險性極大;這類發明家、創業家,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其中極少數人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天賦才能,非一般學校教育和在業培訓所能造就的。如京劇大師梅蘭芳、美國籃球明星喬丹、微軟董事長蓋茨等,他們從事的勞動,別人無法替代,是一種壟斷性勞動。

根據馬克思關於在同一時間內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等於倍加的

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原理,拓展到現代企業,從事較複雜、需經教育培養的職能管理者和專業人士的勞動,其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將高於從事操作性的簡單勞動者;科技工作者、創業者、企業領導人的創新性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理應又高於前兩者;最後,極少數擁有自然壟斷性勞動的特殊人才,他們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耗費的個別勞動就是社會勞動,只要社會承認,符合社會需要,創造的價值將幾倍、十幾倍、幾十倍甚至更多地超過前述勞動者所創造的。其價值實現,也不像物質商品那樣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斷交換中逐漸實現。社會也會在一定期限內用知識產權,如專利法等,保護其合法所得。<br /

> 三、勞動與資本分享企業利潤

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生產力的獲得和勞動分工的發展,使知識勞動者大大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要得到承認和實現,要和財務或貨幣資本所有者分享剩餘。

上述幾類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扣除合約規定的工資、利息、地租、税收後的剩餘,構成企業利潤。企業利潤如何分配呢?按照馬克思的分析,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他看來,工人只能得到勞動力價值或價格即工資,企業利潤完全歸資本所有者獲得,不容勞動者分享。當時的情況也基本如此。但如今問題不那麼簡單了。對第一類簡單勞動者來説,由於勞動是重複的、機械的,成果又是容易檢驗和衡量的,故只要使他們的成果和報酬聯繫起來,例如採用計件工資制,就可以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但是,對那些複雜勞動和創新性勞動,需要勞動者發揮自主性、靈活性,這些勞動不確定性強而成果又難以測量,用工資獎金等外在刺激手段的效果是不會理想的,必須使勞動者追求勞動業績的動力內在化,把其收入一部分與分享企業的剩餘掛起鈎來。複雜勞動者通常收入水平比較高,承擔風險能力強,也願意用一部分工資收入交換對企業剩餘的參與權,例如獲得企業的股權、期權等,使自己的勞動資本化,使人力資本的價值得以實現。資本所有者也是願意勞動資本化的,因為勞動資本化後,擁有股權的員工更加樂於通過創新來提高企業的價值,從而增加個人的資產價值;或者是,企業在劇烈複雜的競爭中,因經營不善瀕於破產,可通過職工持股挽救企業。這些變革的意義,在於變激勵不相容的勞資關係為激勵相容的勞資關係。

在勞動資本化的同時,資本也在勞動化,即數量龐大的勞動者也以其貨幣收入進行股權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的投資。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各種機構投資者。如美國的老虎基金、投資基金、養老保險基金、公務員基金等,僅高校教師基金就有7000億美元。各種勞動者把自己的貨幣收入存入各種機構,委託他們進行投資。這就使二戰後,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發展迅速。1983年美國股民僅4240萬,到1999年底增加到7870萬,十幾年增加了85.6%;股市上籌資可觀,1990年為5000億美元,2000年達2.7萬億,為前者的5倍多。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股東幾十萬,股票市值幾千億。例如,蓋茨的微軟公司,2001年6月底股東人數達11萬2千,1999年12月股票市值高達6040.78億美元,排名第一位;但2000年底,由於高科技股的不景氣,市值已跌到2312.64億美元,排名第七了。通用電氣公司,2000年底股東人數高達61.6萬,市值4749.29億美元,排名升至第一位。我國股市建立時間不長,不過十幾年,至今已有股民6000多萬,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股東人數也很可觀,如四川長虹股東人數達71.2萬,寶鋼股份為24.1萬,浦發銀行為30.9萬。

如此眾多的勞動者擁有股票,資本勞動化,這也是二戰後的新現象。馬克思當年論述股份公司的實質是資本的社會化,是大資本集中中、小資本的形式。現在不僅是中、小資本而且是勞動者的收入變成社會化的資本,因此,勞動者持股,是資本社會化的進一步深化。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化生產擴大的需要,也是勞動者的收入有所提高的結果。

公眾出資者當然也要參與對企業利潤的分配,而且投資企業得到的回報一般應超過利息,因為投資者比儲蓄者承擔着更大的風險。這樣,在一個現代企業中,分享企業利潤就有這樣幾種人:出資者、創業者、科技發明者、高層管理者、各種職能管理和專業人才,各種知識勞動者。

資本和勞動在企業產權結構中是如何分配的呢?這在各行各業中是不同的。一要看資本勞動化程度。各行業創業所必需的資本數量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一般説,傳統產業如鋼鐵、重化工、汽車等企業所需的創業資本量大;新型高科技產業,如軟件業等就小。創業者自籌資本能力也有很大差別,創業以後擴資、融資的需求也不同。這些決定了各行各業資本勞動化或社會化程度的不同,有的企業股權分散在幾十萬公眾股東手中,如前面提到的通用電氣公司,有的則集中於少數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家。二要看勞動資本化程度。勞動資本化程度也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企業的科學技術含量,科學研究企業、技術開發和孵化企業,都是人力資本集中的地方,也是勞動資本化程度高的單位。反之,那些傳統的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輕工、機械等企業,勞動資本化程度就會低一些;另一個是企業內部各類勞動者佔有剩餘的多寡不一樣。企業創業者、科技發明者和高層管理者,勞動資本化的程度無疑最高,他們既是所有者又是勞動者,一身二任。作為所有者可得到一份剩餘;作為高智能勞動者,除可得到高工資,還可根據其業績得到股權和期權。其次是職能經理人員和科技工程人員;再後是一般知識勞動者。至於從事操作性的簡單勞動者,一般沒有機會把勞動轉化為股權,即使有也常限於新創業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或行將破產倒閉企業。

上述兩方面情況決定資本與勞動在企業產權結構從而剩餘佔有中出現不同比例。有些企業資本佔很大比重,而且股權比較集中,大股東佔據統治地位,勞動者基本不參與剩餘分享,這大體上是傳統的中小型低技術企業的情況。有些企業,股權雖也比較集中,但知識勞動作用巨大,員工參與剩餘分享的程度也比較高。高科技企業像微軟,就屬這一類。也有的企業,股權是分散的,但員工參與剩餘分享的程度也很低,通用電氣公司是一例。

資本與勞動分享剩餘關係總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呢?隨着先進生產力的不斷湧現,價值創造中知識勞動比重會不斷增加。據一份資料統計,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在生產中的消耗比例,機械化初級階段為9:1,即體力勞動9、智力勞動1;到了高度自動化、智能化階段為倒9:1,即智力勞動9、體力勞動1。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隨着人力資本的大大發展,智力勞動在生產中作用將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隨着資本稀缺程度的緩和,由稀缺導致資本取得報酬必要性的降低,勞動將在剩餘分配中日益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