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心理語言學指導下的二語教學探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48K

1 心理語言學概述

心理語言學指導下的二語教學探究論文

語言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它存在於任何一種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説,它是一種幾乎不需要努力學習就具備的能力,有些人覺得他們甚至會用語言來思考。然而,語言的生成和人們如何使用語言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實際上它十分複雜。因此,如果我們能瞭解語言的內在機制,並掌握如何更好地使用語言,我們就有可能理解人類思維的本質。

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是一門將心理學和語言學結合起來的交叉學科。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科學。這二者結合重疊的部分主要關注我們語言能力的處理過程和知識表徵,以及它們是如何與人類認知的其他方面相聯繫的。因此,心裏語言學可以被定義成:研究言語產生、言語理解、語言習得的心理機制與心理過程的學科[1].

現代心理學和現代語言學都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晚期,這兩個領域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裏經歷了一些變革。其中最著名的嘗試來自於B.F.斯金納(ner)在1957年出版的《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他認為"語言不是一個充斥着規則和表徵的複雜心理結構,而是一種言語行為".後來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1957)成功地駁斥了語言研究中的行為主義,認為語言是遞歸的,可以通過一套有限的系統規則和表徵產生無限的句子,重新將心理表徵的觀點引入語言研究中。喬姆斯基致力於語言能力的研究,而心理學家則開始對語言應用這一概念感興趣。由於語言學者提出的語言能力理論不能被簡單地轉用在語言應用方面,加之語言學理論變化非常快,使得心理學者難以檢驗,因此在接下來的20年,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很少有交叉。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二者重新聯合,社會上再次出現了對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興趣,然而"心理語言學"這一名稱也存在一定誤導性--它降低了大約六種其他領域科學研究的貢獻,如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很多語言現象給我們提出的問題,需要藉助大量的生物學、生理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領域的知識才能分析解答[2].

上個世紀 50年代誕生以來,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併發生了重大的飛躍。由於對言語機制的探討和對語言與人腦關係的研究逐漸廣泛,日益加深,以及語言學理論更好地應用於工程心理、語言教學、言語缺陷的診斷和治療、電子計算機的語言識別等人工智能的領域,語言學研究有了更為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2 心理語言學研究對象和方法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言語產生、言語理解、語言習得的心理機制與心理過程的學科。它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和機制、人們理解語言的機制和語言產生的過程。心理語言學家主要採取自然觀察、實驗和統計等方法。他們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腦內的語言表徵,語言功能區和語言的心理構建等。其基本原理和研究範式也被廣泛應用於二語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探討語言理解與產生的分支學科叫作實驗心理語言學;探討語言習得的學科屬於發展心理語言學。

研究人員對語言如何被表徵感興趣,其中不僅包括腦的語言功能區,還包括語言的`心理構建。因此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議題還包括:腦內的語言表徵,涉及語言的腦區,雙語者或多語者是怎麼進行多語言表徵和語言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Francois Grosjean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李平教授在其合著《雙語的心理語言學研究》(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中從雙語的口語加工、閲讀書寫加工、語言習得及認知神經機制對雙語的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進行了介紹和分析[3].

心理語言學家也對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打交道的語言非常感興趣,即發生在交談和對話中的語言,説者和聽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這就是關於對話的研究,尤其是對話語境如何對説者產生影響,以及我們如何選擇指稱物。如維果茨基通過對個體習得和內化語言等複雜社會符號系統的過程研究以揭示"社會交往互動於社會文化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Mahn1999:344)[4].

心理語言學家非常關注的一個現象是"語言歧義".包括歧義詞和容易產生歧義的句式結構。許多對語言和認知加工之間及語言和大腦之間關係感興趣的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手語。主要關注哪些方面應歸於語言本身,哪些方面應歸於語言所採用的形式,幫我們發現什麼是語言加工的更普遍的基礎。

其研究結果的現有模式表明,儘管口語和手語的加工方式極其相似,但二者由於表達形式不同仍存在着重大的差別。

心理語言學家通過有意識反應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問卷法、按鍵法、聲音反應等。從學科屬性看,心理語言學今後的發展趨勢應當是跨學科的。就研究方法來説,今後心理語言學研究將經歷從離線測量到在線測量的轉變。離線測量與在線測量是衡量時間解析度的方法。離線測量能提供處於加工的末尾階段的信息,即無法獲取加工的時間進程。該方法的侷限在於研究者無法確定與所得數據對應的加工過程。在線測量則涵蓋了任何一種能夠同步提供語言加工過程信息的方法。

3 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教學

3.1 理論依據和研究範式

心理學和認知學的經典理論揭示了第二語言習得的內在規律。他們分別從認知、心理機制、文化等不同視角對語言問題進行分析,其結論對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行為主義理論以聯結主義、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和社會學習理論為代表;認知理論以認知結構學習、有意義學習和信息加工理論為代表;建構主義理論以認知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以及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代表。這些理論緊密聯繫並指導着語言教學。另外,二語習得方面有許多著名理論,一直被學者們廣泛地應用於教學實踐當中:有Krashen的監控理論體系、McLaughlin 的信息加工模式、Selinker的中介語理論、Anderson 的 ACT 模式變異能力模式、Chomsky 的普遍語法理論、Shumann的文化適應模式等。

認知學的迅速發展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由此,伴隨認知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範式,即平行分佈處理模式、競爭模式、可加工性理論和信息加工理論、輸入加工過程,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並對重新構建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啟示[5].

3.2 二語教學的任務和過程

語言理解,就是聽話人把接收到的語音映現為語義的過程進行處理。語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語言感知、詞彙提取、句子加工和語篇理解。語言感知記錄和分析語言的輸出信息。

當前人們用最新的攝影攝像技術記錄發音的動態變化。詞彙提取主要考察詞的基本元素、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詞彙提取模型等。句子加工的過程是心理活動的複雜結合,涉及多種相互聯繫的領域,如句法加工、句子分解模型等。具體説來,二語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即語音教學、語法教學和詞彙教學。語音是語言的外部表現特徵,詞彙是語言的構成元素,語法是表達意義形成句子的規則,三者都是語言的必備要素。因此語言教學的主要形式為聽力、口語、閲讀和寫作教學。聽和讀是輸入的理解性技能,説和寫是輸出的表達性技能。輸入性和輸出性技能密不可分,並且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二語教學中對語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感知、詞彙提取、句子加工和語篇理解。國內外研究學者們從心理語言學視角對這些議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3.3 師生心理對二語教學的影響

每一種語言技能的教學都基於心理學理論。外語教學的心理過程,從教師角度涉及教師心理、教師認知、外語課堂教學的分組和管理。因此探討高校外語教師的教學心理對於提高高校外語教師的綜合水平和能力,從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有着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受心理因素的影響。

心理語言學的基本原理也被廣泛應用於教學方法改革中。如針對目前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語符,輕語義""重譯文,輕感知"現象,我國研究者應用心理語言學的兩個基本原理--人認識事物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言語活動結構理論,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理論根源,提出目前外語教學應側重啟發和引導學生挖掘語句或篇章的具體語境意義和言外之意,根據學生的個性啟發和引導學生感知並講出語言所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差異,注重通過語言學習豐富學生的世界知識[6].

4 心理語言學的發展前景

過去五六十年,以經典認知理論為指導開展的關於語言理解、產出、習得心理認知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這一研究範式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經典理論的瓶頸,步入了研究上的"高原期".被認為由於無法超越自身的視界,所以很難取得新的突破。

最近二三十年,隨着對經典認知理論侷限性的反思,認知科學界對人類認知做了新詮釋,提出了涉身認知理論。一批學者以此為新框架,開展了大量語言理解、產出與習得的相關研究,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推動國際心理語言學逐漸打破"經典認知"範式一統天下,轉而成為"經典認知"與"涉身認知"兩種範式兩家爭鳴,甚至向以"涉身認知"範式為主導的方向變遷[7].涉身認知理論主張心、身是統一的,強調身體和環境及其互動對心靈、認知以及語言的塑造作用,它與"心身二分"的經典認知理論立場直接相悖,代表着一種理解和詮釋人類認知的新進路和新綱領,是對經典認知理論侷限性的反思和突破。

近些年,心理語言學的哲學依據從喬姆斯基的混合哲學觀轉變為當今的體驗哲學觀,主張語言不是獨立於意義的,而是為了表達意義;不是獨立於交際的,而是與交際策略一致的。這種具身認知哲學思想對於培養這種創造性語言思維的影響很大。新一代認知範式即"體驗主義哲學思潮"的湧起,能夠合理地解釋那些曾經無法用傳統心理學原理解釋的語言現象[8].

從研究內容上,我們認為未來心理語言學最需探究的領域涉及以下幾方面:一是詞彙表徵和語法編碼,尤其是雙語和第二語言使用者中如何處理大腦詞典的共享表徵和區分表徵的差異問題,以及跨語言的語法編碼和解碼問題。二是語言發展性紊亂,如閲讀障礙、理解和生成障礙,或非典型環境語言發展問題,如語音解碼好,但詞彙和語義處理技能低。大腦與語言的神經語言研究,揭示大腦認知神經結構和功能。

近些年的二語習得研究越來越重視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心理機制,相關研究數量在近些年有顯著的增長。我們有理由相信,立足於心理語言學視角的外語教學研究與實踐成果,在未來將更有針對性地指導二語教學,並終將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桂詩春。 新編心理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H. Wind Cowles. 心理語言學[M].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