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指導漢語拼音教學語文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元認知(metacognition)這一術語,是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lavell)於1976年在其《認知發展》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元認知就是個人在對自身認知過程意識的基礎上,對其認知過程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簡言之,元認知就是認知的認識。元認知結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當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嬰兒呱呱墜地時,他就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能對適當強度的客觀的事物如光、聲等有所反映,但他卻不會評價自己的認知是否正確,只有到了小學一年級才開始有零星的、膚淺的元認知知識。此外弗拉維爾通過實驗證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自己認知活動的意識即元認知也逐步增強。可見,元認知不但可以通過培養加以提高,而且對元認知的訓練可以獲得持久的效果。

指導漢語拼音教學語文論文

漢語拼音是漢字的注音符號,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因此,漢語拼音教學應符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兒歌、遊戲為主,重視聽和説,在大量的聽説活動中,重視培養兒童專注的態度和模仿、聽音、辨音、發音的能力。用元認知理論來指導漢語拼音教學,無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課堂上我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孩子的元認知體驗,調動他們自主創編兒歌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

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學生創造的花蕾悄然催開。

一、傳授元認知知識,明確該“學什麼”

元認知知識是對個人因素、任務和目標因素及策略因素這三種主要因素的認識。具體地説,就是對自身及他人認知能力與特點的認識,對在完成認知任務或目標中所涉及的各種信息的認識和對在完成認知過程中各種策略知識的認識。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幼兒園時沒有多少明顯的差異,運用表象進行思維的能力比較強,運用概念進行思維正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加之拼音符號抽象枯燥,教師如果不為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樑,那麼拼音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動化。而兒歌是一種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發音,還是記憶字母的形式,我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創設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如我在“dtnl”教學中,先有目的地組織複習,激活了學生相關已知。“前幾天學聲母bpmf時,我們編了幾句兒歌,還記得嗎?”生興趣盎然:“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兩扇門兒mmm,一根枴棍fff。”“那麼,dtnl的兒歌怎麼編呢?老師想讓小朋友們開動腦筋,自己來編,願意嗎?”這裏,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本節課的認知材料是熟悉的簡單的,但還須積極動腦,才能創編出諸如bpmf之類有趣的兒歌。學生在明確的學生動機支配下,自覺發展學習能力,根據自己的特點(個性特長)和任務特點(創編兒歌)選擇學習策略。

二、豐富元認知體驗,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元認知體驗是伴隨認知活動的一種情緒體驗,它可能發生在認知活動的任一時刻。其體驗時間有長有短,體驗內容有繁有簡。既可以是對知也可以是對不知的體驗,且在認知活動之前、之中、之後都有可能產生。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強其學習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形成良性循環。

再如“dtnl”的教學,我引導學生看“ft”兩個聲母,“和f相比,t就好象......”邊問邊在黑板上做倒置手勢。生爭先發言“倒過來了!”我繼而引導,“一根枴棍fff,你們怎麼為‘t’也來編一句兒歌呢?”生各抒已見:“枴棍倒放ttt”,“一把傘柄ttt”,“衣鈎加衣架ttt”......這裏教師不侷限於“唯一”、“統一”,注重弘揚適合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充分肯定,讓他們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有效動力。這裏,學生每一步認知過程都伴隨着百思不解的困惑、成功後的喜悦,興奮、企盼、焦慮等體驗交織在一起,直到整個認知過程的結束。同時,元認知體驗又刺激了認知策略的產生,當學生意識到(元認知體驗)自己尚未創編出類似“枴棍倒放ttt”的.兒歌時,便再一次在生活體驗中搜尋與t類似的事物,從而通過它來直接達到增加有關知識的目的。

三、加強元認知監控,反思該“怎樣學”

元認知監控是指個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意識活動作為意識不斷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及時評價、反饋認知活動中的有關信息,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指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最終將外在的矯正性指示轉變成自己的矯正性機能。只有這樣,元認知才能真正在兒童的頭腦裏紮根。

如在“dtnl”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省、內審,説説你們是怎麼編出這幾句兒歌的嗎?引導學生提煉各自的方法:“我是想着b和dtf哪兒不一樣,照着原先的兒歌編成的。”“我編一把傘柄ttt,是覺得t很象傘柄。”這是元認知能力的滲透培育。

在最後的環節中,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繼續為“nl”創編兒歌,我盡力恪守引導者、資料員、合作伙伴之角色,力圖體現出由維持性學習邁向自主創新之路這一理念形態,當師生合作創編出“一扇小門nnn;一根小棍lll”,學生創造的花蕾已悄然催開。

由此可見,正是通過元認知監控,認知過程才能形成控制迴路,大腦才能不斷獲取和分析反饋信息並相應調節認知過程,從而完成認知的認知,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率與成功的可能性。

總之,漢語拼音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