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議城鄉公共服務的實現途徑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3W

關鍵詞:公共服務均等化現狀對策

小議城鄉公共服務的實現途徑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若干理論問題加以闡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指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以期對今後的研究有所助益。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基本公共服務,即社會成員在一定經濟社會生活條件下必需的、直接關係最基本的人權的公共服務,也就是滿足人的最低的、無差別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的服務項目。社會成員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消費具有強烈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政府應該負責提供,以確保社會成員能得到普遍平等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就業服務、基本住房、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基礎教育、基礎科技、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法律規範、產權保護、政策制度等“一般性公共服務”五方面內容。

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表現

(一)農民生活條件落後

一是農村飲水問題突出。受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的限制,我國長期存在農村居民飲水困難的問題。近幾年,中央和地方加大瞭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的力度。但目前我國農村的供水設施普遍簡陋,仍以傳統、落後的分散供水為主。二是農民行路難的問題未得到完全解決。在全國3.7萬個農村鄉鎮機構、65萬個行政村中,有近100個鄉鎮、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近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不通瀝青路和水泥路,農村公路中沙石路佔70%,缺橋少涵的問題比較普遍(韓俊,2007)。

(二)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差

《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5》顯示,全國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分別為1.4:1和1.3:1。農村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了近1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8500萬文盲和半文盲,3/4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縣。近年來,農村輟學率、流失率有所反彈,有的地方高達10%以上,而且,就許多地區的實際觀察,其流失率和輟學率遠高於這個統計數字(劉兆徵,2008)。雖然政府通過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等專項轉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辦學條件,但目前農村學校的校舍、儀器設備等狀況仍較落後。雖然生均校舍面積、生師比指標的城鄉差距並不明顯,但與教學質量明顯相關的指標城鄉差距巨大。

(三)基本醫療服務城鄉差距過大

農村基本醫療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衞生投入、醫療衞生資源分佈和衞生服務等方面。以2006年為例,人均衞生總費用城市為1145.1元,農村為442.4元,城市為農村的2.59倍。按市縣統計的每千人擁有的醫療衞生技術人員為3.59人、醫療機構牀位數為2.54張;而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衞生院人員數為1.16人;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衞生院牀位數為0.81張(遲福林等,2009)。2003年全國第三次衞生服務調查顯示,中國城鄉居民患病應就診未就診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2003年的48.9%,其中城市57%,農村為45.8%;患者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達29.6%,其中城市為27.8%,農村為30.3%,農村比城市高出約3%。農村地區不僅衞生資源總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醫務人員業務水平低、醫療設施差等問題。

(四)城鄉就業機會不均等

城鄉勞動力就業機會不均等,城鄉就業差距擴大。目前城市勞動人口的登記失業率為5%,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沒有確切數據,但農村目前有勞動力4.185億人,除去已轉移就業的2億多人及從事農業需要的1.18億人,尚有1億左右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王翠芳,2007)。造成城鄉勞動力就業率差距大,其原因之一是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就業制度,造成了城鄉就業機會不均等,阻礙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步伐。

(五)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目前,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心仍在城鎮,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一是養老保險存在差距,2002-2006年,城鎮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14736萬上升到18766萬,增長27.335%;而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5462萬下降到5374萬,下降1.61%(遲福林等,2009)。二是基本醫療保險存在差距,目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家庭為單位,由個人、集體和國家三方出資,屬自願行為。

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科學的公共服務理念

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納入全省統一規劃,對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進行整體規劃。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狀況,評估全省各地區的財力和財政支付能力;調整和改革各級政府間關係,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機制,首先實現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務財政能力均等化,並加大對縣及以下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着重強化縣鄉兩級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縣鄉兩級農民公共服務訴求的表達和參與決策的機制,強化對縣鄉政府公共服務行為的監督和公共服務投入的管理,推動縣鄉政府公共服務方式的創新。

(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中存在資金不足等問題,必須從加大資金投入和增加投入主體等方面採取措施,切實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投入資金擴大化。政府要擴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務的總投入量,解決基層政府的財政困難,增強其財政實力,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其次,投入主體多元化。政府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但是由於目前有限,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不斷增長對財政投入的需要。

(三)採取各項措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把保證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政策的基礎性目標,明確社會轉型期農村教育發展目標和服務方向,加大投入,促進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高職教育、高等教育積極面向農村社會。要合理、公平地配置衞生資源,安排足夠的運行資金,使公共衞生方便、公平地服務廣大農村人口,加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體系,同時對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設計進行調整。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步伐,促進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分離。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新增文化事業經費主要用於基層公用文化設施建設,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公益性文化事業或投資興辦農村文化產業,逐漸建立起多元化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機制。

政府應該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從長遠的、戰略的角度來考慮農村公共服務問題,進一步弱化以至取消城鄉二元户籍制度,出台一系列保護農民權益的制度措施,加強農民土地權益保護、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地方的法律法規建設。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和農民的法規宣傳以及法律援助制度,進一步加大農村各地區縣、鄉法律仲裁機構的覆蓋力度,切實為農民提供較為完善的法律服務,從而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公平分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資金

完善公共財政政策,科學、合理地轉移支付是實現均等化的直接而又效果明顯的手段。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然而大量的事實表明,地方政府對轉移支付的資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諸如,在經費缺乏背景下,部門間利益競爭導致轉移支付的資金沒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門間亂用、濫用、挪用資金等現象不斷產生;公共服務部門內部未能把資金用於最需要的羣體或地區,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對象沒能得到服務,導致嚴重的不公等。

參考文獻:

1.劉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述評[J].長安大學學報,2009(1)

2.丁元竹.促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8(3)

3.夏鋒.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城鄉差距分析[J].經濟前沿,2007(10)

4.張春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分析及政策建議[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