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地球運動的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9W

1.幫助學梳理基本概念

關於地球運動的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學習過程中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概念、運動規律、運動的地理意義。而其中關於地球運動的基本概念不僅僅是各章節教學任務是否能夠圓滿完成的的關鍵,同時也是複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關鍵所在。然而“地球運動”這一部分內容中的基本概念都比較抽象,學生想要理解掌握,就需要良好的空間思維和動態思維能力。但是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都存在較為巨大的差距,這就使得在教學中要能夠切合學生的實際,巧妙的利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比較和聯想的方法一一突破。

1.1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地方時:以觀測者的子午線為基準的時間,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有地方恆星時、地方真太陽時、地方平太陽時。而通常所説的地方時指的是地方平太陽時。

時區——空間概念——全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各佔經度15°。

區時——時間概念——每一時區一般採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全區的標準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採用的標準時間為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北京時間並不是北京(東經116.4°)地方的時間,因東經120°正好穿過杭州,所以杭州當地時間與北京時間的誤差最小。

國際標準時間:中時區的區時,即格林尼治時間,是1884年10月13日正式採用的。

1.2日界線與劃分兩個日期的界線

日界線:為避免日期混亂人為劃定的一個界線,大致與180度經度重合。

劃分兩個日期的界線有兩條:日界線和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

1.3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是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而非高度。可表示晝夜狀況,大於0為白晝,小於0時為黑夜,等於0時在晨昏線上。

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是地方時為12點時的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的分佈特點是由直射點向四周做同心圓狀遞減。

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是由某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例如:北京時間6月22日12點時,全球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由北緯23度26分,東經120度向四周遞減;正午太陽高度分佈規律: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1.4天文四季、氣候四季與一般劃分方法

天文四季:以四立為起點,夏季為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季節。

氣候四季:以候平均氣温10度和22度為劃分界線。

一般劃分:北温帶國家一般的劃分方法,以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依次類推。

1.5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週期24小時。

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週年變化的現象。

1.6五帶、熱量帶與温度帶

五帶是地球表面熱量帶的粗略劃分,以南北迴歸線和極圈為界線,分為南寒帶,南温帶,熱帶,北温帶,北寒帶。南、北温帶又可以分出亞熱帶、亞寒帶等熱量帶,找找亞寒帶針葉林氣候與極圈的關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我國的温度帶是根據日均温大於等於10度的積温分出的熱量帶,有寒温帶、中温帶、暖温帶、亞熱帶、熱帶和一個青藏高原區。

2.強化基礎知識體系

每一個知識點的遺漏都有可能成為學生解題的障礙,因此必須要讓學生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們對各個基本知識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關係進行鞏固與完善。“地球運動”這一部分的考點眾多,知識也比較繁雜,如果學生不能夠自己構建起一套完善的知識體系就不能從宏觀上把握基本的規律和原理,很容易對知識形成一知半解的認識,甚至會是東拉西扯。

在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強調地球運動的“動”態,讓學生用動態的眼光來對這些運動規律與原理進行分析,不可以讓學生對書本上的規律死記硬背。在地球運動的規律中,起“動”的核心是“點”(太陽直射點)的運動。正是因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了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但是很多學生卻沒有完全掌握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例如有的學生只是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但是卻沒有能夠掌握太陽直射點在迴歸線之間的運動情況。因此,在複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示意圖(圖1),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通過該圖中由A至B的時間長與緯度跨度,讓學生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速度(約是8°/月)等進行推斷。

在複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拘泥於教材,要重視對教材知識的重組,幫助學生樹立起自己的認識,讓他們能夠自己領悟教材中的知識點。在“地球運動”中,要加深學生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晨昏線位置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太陽高度變化之間的關係等相關知識的認識。例如在複習晝夜長短變化規律時,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半球的側視圖,歸納出太陽直射點與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關係;南北半球同緯度地區晝長與夜長之間的關係;同一緯度地區一年中最長晝與最短晝之間的關係等。

3.對學生的能力的提升

3.1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基本技能的應用能力

要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基本技能的應用能力,就必須要分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自然地理其着重點在於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人文地理的重點在於原理和觀念的運用和建立。區域地理的重點在於重在區域空間的定位和區域特徵分析。

在複習的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四種能力:讀圖分析能力;地理思維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現四個主要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例如下題:

讀圖回答:圖中河流有無凌汛現象,晨昏線是晨線還是昏線?

通過對這幅圖的觀察,學生應該提取出這些信息:(1)風向與等壓線的關係;(2)河流和等高線的關係;(3)時間是1月份。

根據所學過的知識學生應該要能夠做出以下判斷:(1)該地地處北半球;(2)河流自西北流向東南(高緯流向低緯);(3)晝短夜長。

最後得出結論:無凌汛;昏線。

3.2通過知識專題複習,幫助學生構建綜合聯繫線索

在複習的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聯繫:

四季的形成與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自然景觀、氣候的季節變化之間的聯繫。

要能夠根據不同季節等温線彎曲方向的判斷出海陸、月份、南北半球。

掌握夏季風與冬季風的形成、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比較。

掌握颱風、寒潮、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的時空分佈。

掌握相應的水文現象的季節變化,例如海水温度、鹽度、季風洋流等都會隨季節變化;河流補給類型不同,徑流季節變化也有差別;山地雪線高低及地下水水位變化與季節變化有關等。

對外力作用強弱的季節變化進行掌握。例如物理風化與不同季節的温差、降水有關;河流豐水期和枯水期的侵蝕、搬運、沉積強弱不同;泥石流滑坡多發生在多雨季節;不同季節的氣壓和風對風力作用的強弱有關等。

對不同季節自然資源的利用進行掌握,例如氣候資源與生產活動的安排如播種收穫、曬鹽;水資源的利用與修建水庫;生物資源的利用如伐木季節、冬夏牧場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如風能、太陽能、沼氣均與季節有關等

農業生產與環境問題的季節性,例如棉花春種秋收,冬麥秋種夏收,果實秋季成熟,早茶春季收採,氣温水温較高季節易出現赤潮現象,冬春季易出現沙塵暴,燃煤季節空氣質量差,易發生大氣污染等。

總之在“地球運動”部分知識的複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能力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並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安排,幫助學生掌握重要的基本概念,強化基礎知識,並提升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