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公共設施畢業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01W

公共設施是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衞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小編整理的關於公共設施的論文,供參考!

公共設施畢業論文

基於社會交往需求的户外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一户外公共設施設計概述

1) 户外公共設施的概念

公共設施,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機構提供為滿足人的公共需求而設置於公共環境中供人使用或享用的公共設備或建築。當然,本文研究的公共空間主要是指室外的空間。户外空間裏的設施與室內設施有相同之處,也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之處。相同之處主要在於無論室內或户外的公共設施都在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讓公共環境中的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不同點則體現在室內公共空間包括企業等上班地方提供以及商業區域中商家提供,相較於户外公共空間來説它又具有一定的小範圍私有性。户外公共空間的所有權屬於國家或地方,也就是説是大家 (包括本地人和外來遊客) 共同享用的財產,雖然人人都有權使用,但是誰都不能佔有。

(2) 户外公共設施的功能

處於户外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設施不僅要滿足其功能性,還要激發、促進城市形態發展。首先,户外公共設施設計不僅僅只考慮設計單一的產品,它對於設計師的要求是清楚地瞭解使用者在公共空間的基本需求及設施在環境中的作用。户外的公共空間環境與室內環境不同,人們的各種不同活動行為促使設施應於周遭環境相適應,無論是從造型、選材、色彩還是空間需求來説,還應該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考慮社會發展和宣傳甚至教育的作用。其次,設計設施的時候除了考慮其使用功能外,還要考慮給使用者帶來美的享受。這就要弄清楚設施造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象徵意義。再次,公共設施的設計還要考慮保護功能,主要包含對使用者的保護,如上下樓梯時設置扶欄,湖邊設置護柱、公園擺放座椅、馬路設置信號燈等。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如不論是公園還是街邊設置的垃圾桶,使用功能得到滿足時,外觀的設計要求需融入周圍環境並不影響美觀。最後,如今的公共設施已經不滿足於單一的功能,開始了一物多用的價值形態體現,集多功能於一體,如廣場售貨亭旁邊一定會提供人們休息的座椅、垃圾箱等;垃圾箱下面供人們扔垃圾,上面則會提供吸煙人士滅煙的煙灰皿;路燈在提供照明的同時,加上了可廣播的音箱等。(3) 户外公共設施的基本要求與特點

公共設施連接着人與自然,並在人與空間環境關係中起着協調作用。因此它的設計內容既要包括它的第一視覺效果,即其造型、色彩搭配、體量大小、與周遭環境是否協調。還要擁有內涵,換句話説,公共設施設計需考慮文化價值的體現、使用形式的實用性及靈活性、不同的區域或民族的地方特色體現。作為户外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户外公共設施設計特點可歸納為:公眾化、安全性、美化性、堅固性、耐候性、實用性、舒適性和醒目化。

公共環境中的社會交往

( 1 ) 馬斯洛社交需求分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認為人的需求能夠決定人的交往動機,被稱作"需要層次理論",又稱“激發動機理論”。該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個階段,從低到高分別是: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社交需求④尊重需求⑤自我實現需求。只有低層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有可能渴望較高一級需求,隨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需求也就逐層上升。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生理需求就是人們本能對吃飯、喝水、睡覺、住宅等的需求。當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人的生存就會被威脅。換句話説,生理需求是最強烈且不能避免的最底層的需求,也是人們行動發展的基礎。安全需求意味着生活穩定、人身安全有保障、可以免於災難等。安全需求的提出是以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為前提,每個人都會有對安全感的渴望。缺少安全環境的保障,人處於這種環境中就會不安、焦慮,無法正常生活。就像戰爭時代的人們,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的時候,是不會有安全需求。只有當他們認為自己能夠不在動盪中流離失所,在安穩的環境中能夠衣食無憂地生活之後,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社會生活將人們聯繫在一起,人就會渴望與他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關愛,這時社交需求應運而生。社交的需求也叫歸屬和愛的需求,是指個人希望得到身邊朋友、同事、親屬以及集體的`關心愛護與理解,是對友情、親情、愛情、理解、温暖的需求,是期望在與人的交流中得到理解、尊重以及得到對方的迴應與評價。社交需求的影響要素比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為複雜,它與每個不同個體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行為習慣、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求沒有一個確切的度量方式,是在生活日積月累中產生的,比較難以察覺。尊重需求可分為自尊、他人尊重和權力慾望三個方面,包括自我尊重、他人評價以及相互尊重。尊重的需求很難達到完全的滿足,但是基本的滿足就可以對個人產生推進力。最高等級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擁有這種需求的人渴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希望自己的潛在能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成為自己渴望成為的人,渴望實現目標和取得成就。有自我實現需求的人,意味着他們在不斷努力地熱愛生活和體驗生活。

(2) 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

個人空間是人心理上所需求的根據人的移動範圍狀態而不斷遷移的空間領域的最小化。個人空間領域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從而使個人心理上的“完整性”不被侵犯,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最優化。人類有相互在空間上保持一定距離的心理需求,因此,個人空間也被叫作“身體緩衝區”。

當感覺到個人空間受到侵犯時,人們會下意識做出一些保護性反應,類似於用某些眼神、肢體語言或個人物品佔有位置。這種保護反應常常是互相的。要想營創一個有效的個人空間,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空間範圍,並且範圍的尺度大小、特徵決定了空間的性質。這裏需考慮的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齡、生活背景等。比如女性的個人空間會比男性的個人空間小;兒童間的空間接近距離也會比較小;老年人的個人空間也會呈縮小的狀態。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研究人際交往中人際距離的選擇規律,發現交往意義不同的情況下人們選擇的人際距離範圍也會不同,他稱之為“人際距離帶”,並將其劃分成四種類型:①親密帶,通常是情侶、角鬥、撫慰、護理等交往選擇的距離,距離在0~0.5m之間,是一種表達親切、温柔等強烈感情的距離。②個人距離帶,是親朋好友間交往選擇的距離,相距0.5~1.25m之間。③社會帶,是不曾相識或一般相識性質的交往關係,當人們缺乏親切關係時,自然會選擇社會距離帶,相距1.25~3.50m之間。④公共帶,是一種單向交流的距離,主要代表非正式的或者素昧平生的交往所選擇的距離,或者人們只願意旁觀,無意願參與的場所,距離為3.50~7.50m之間。

(3) 社會交往中互動交流的意義

首先是瞭解與認識自我,無論是與個人還是羣體互動交流,雙方會因為各自生活環境、個人性格的不同而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溝通困難或障礙,不斷地互動交流都是在不斷增加彼此之間的認識,求同存異,收穫互動交流中的對方的理念或思維方式從而有所感悟和收穫,讓自己更完整地瞭解與認識自我。社會互動研究者庫利的“鏡中自我”概念表明,個人的自我意識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人們都以他人為鏡子來認識自我。我們要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瞭解自己也是在不斷的社會交往互動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其次,是實現個人需求。在社會環境中的每一個單獨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有的人無法達到自己的利益需求目標,而社會交往為其提供了與他人互動交流的聯繫平台,通過互動交流,在他人的支持幫助下使個人目的得到滿足,從而達到目的,實現個我。

最後,社會交往互動促進了社會的形成。建立社會結構需要一定的社會關係作為基礎,社會關係是在不斷的社會交往互動中產生。社會交往互動是整個社會結構中形成的單元結構,通過個體之間的交往互動,產生互動效應,從而帶動了一系列的社會中全體成員間的互動連鎖反應,最終促進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的形成。

社會交往與户外公共設施設計

( 1 ) 社會交往行為與户外公共空間的關係

公共環境與社會交往行為的結合構成了行為場所,滿足人們需求,創造人性化行為場所,就需要提供聚集人氣的合理小空間和必備的便於人們日常行為活動的設施。不論是獨處行為還是交往互動的社會行為,都具有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雙重社會特點。人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會因活動內容以及目的不同,而呈現不同行為的特殊規律性,並擁有隨機的不定性。人的户外活動可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這三種活動類型的不同影響着人們在公共空間環境中對個人空間的不同需求,因此公共空間中設置不同的公共設施,依照設施的不同設置規劃也不同。公共設施按照不同特徵作用分類之後能清晰的掌握到每一個類別的各自屬性,根據對社會交往特徵分析可知,活動方式決定着人們在交往行為中所處階段,即判斷所使用的公共設施從屬哪一類社會交往空間的重要標準。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間形式擁有不同的空間感受,具體可分成四個行為空間即觀看空間、交往空間、隱蔽空間、過渡空間。每個行為空間又會對應相對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和交往空間。如:觀看行為空間的交往形式是觀看,交往方式為個體交往,對應空間為私密的交往空間;交往行為空間的交往形式是參加,交往方式即為個體或羣體交往,對應空間為公共空間或半公共空間,若交往形式是避退,則交往方式為個體交往,對應空間為私密交往空間;隱蔽空間,同樣交往方式為個體交往,對應空間為私密空間。所以需要確定以促進社會交往為目的的户外公共設施在交往空間中的分佈設置,同時將各交往空間的類型和尺度要求相結合對現有公共設施進行設計。

(2) 促進社會交往的户外公共設施設計原則

1功能性原則

處於户外公共環境下的公共設施是供廣大普通民眾使用,它們具有實用性才會有人去使用它。它的實用性除了具有技術和工藝外,還體現出整個公共設施系統的整體性以及與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特徵相適應程度。除了實用性,衡量功能性的指標主要還包括舒適性、安全性、衞生健康等。

2 綠色設計原則

綠色設計簡稱“3R”,代表着Reduce(減少) 、Recycle(再生) 、Reuse(回收) 。堅持綠色設計原則就是堅持控制全過程的原則,通過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減少排放有害物質,實現加工、使用、廢棄、回收以及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3 美的原則

在人們處於充滿生活情趣的環境中,使用公共設施,讓公共空間成為人們願意逗留和使用的活動空間,給人予愉悦、親切的感受。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設計從視覺心理、風格、整體性、材質設置、比列與尺度、和諧與對比進行入手。

4 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之前沒有的進行發明創造,另一方面則是對現有的設計進行改良。從使用者的需求及與周遭環境的相容性出發,將户外公共空間中設施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引發情感共鳴。

5 人性化原則

户外公共設施的設計及設置始終要以人們對公共環境的需求為出發點,既滿足物質使用需求又滿足使用者精神感受的需求。與其使用者相比,公共設施設計就要避免喧賓奪主,設計中心點應以人的行為和活動為前提,儘量避免使用過程中產生不便。針對不同的人羣,應當考慮不同的要求。在公共環境設施中,還有現在一直強調的無障礙設計。它的出現是為廣大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環境的空間,通過運用現代技術對現有環境進行改造,創造出一個平等參與的公共環境。

四 結語

公共設施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所處社會人的生活特徵。它的使用功能和藝術風格具有時代的代表性。在户外公共空間中的設施設計上,充分考慮人的社交需求,以促進社會互動發展為前提,設計出適合更多人使用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性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