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7.98K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遊人員,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1

20xx年又擴建5000平方米。公園呈三角形。園內曲徑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嬌花,芳草萋萋。園中央築有一個半月形大花壇,壇上安放着一頭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數塊巨石鑲嵌而成,約高2米,長4米。造型生動,融合雕鑿、圓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韻,使一頭強勁有力的牯牛借石質而生。基座上鐫有現代書法家啟功題寫的“牯嶺”二字。這頭石牛表達了鮮明的主題,是牯嶺的象徵。

江西井岡山旅遊景點介紹·南昌市旅遊景點介紹·九江市旅遊景點介紹如今盛夏時節,避暑消夏的遊人雲集這裏,清晨看日出,午間戲碧水,傍晚觀夕陽。待明月高懸時,漫步在林間小道上,欣賞那松濤、清泉匯成的美妙交響樂。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牯嶺,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牯嶺的概況:

牯嶺,廬山的中心。三面環山,一面臨谷,海拔1164米,方圓46.6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嶺原名牯牛嶺,因嶺形如一頭牯牛而得名。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嶺的長衝,在這裏興建住宅別墅,逐步開發,並按其氣候清涼的特點,據英文Cooling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

這座鐘靈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嶺為界分為東西兩谷,地勢平坦,峯巒葱蘢,溪流潺潺。青松、丹楓遮天蔽日。近千幢風格各異的各國別墅依山就勢而築,高低錯落,瀟灑雅緻,點綴在萬綠叢中,與周圍環境十分和諧,為國內少有的高山建築景觀。

解放後東西谷均闢為療、休養,旅遊接待區。療養院、休養所、賓館、飯店星羅棋佈,接待來山遊客。山同城最繁華的地方是牯嶺街。這條自東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於牯牛嶺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廳、書店、酒樓、車站、咖啡廳、舞廳、商場等服務設施均掩映在綠蔭叢中,形成天街雲市般的山鎮。這裏不僅是廬山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接待和療、休養的服務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區、景點的交通樞紐。位於牯嶺街中心的街心公園,闢建於1954年,後於1987年重修。公園南背牯牛嶺,北臨剪刀峽,傍嶺臨谷壘壩築土而成,面積為5000平方米。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3

牯嶺的街區經過嚴格的規劃,乾淨整潔的街道兩旁,溪水潺潺,綠樹成蔭

廬山牯嶺街,遮天蔽日。上千棟歐美各種風格的別墅、教堂、賓館、飯店,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綠葉叢中。與周圍環境十分和諧。號稱東方瑞士。

弧形的半面街道牯嶺正街上,各種商店、酒樓、舞廳鱗次櫛比,夜間燈火通明,霓紅閃爍,遊人如過江之鯽。宛如山下的繁華都市。中段的街心公園,恰臨剪刀峽豁口,是清晨看日出、白天憑欄遠眺長江或觀賞雲海,入夜欣賞牯嶺、九江上下兩城萬家燈火的絕佳去處。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4

牯嶺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境內,是廬山景區的中心,是一座美麗、別緻的'、公園式的小山城。牯嶺街三面環山。一面峽谷,東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為牯牛嶺,北臨剪刀峽豁口。站在街心公園。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長江玉帶,為休閒、消遣、娛樂的理想場所,也常是廬山旅遊者的首到之地。旅客可在此安排住宿,選擇遊覽路線,選擇導遊團體等一系列活動,既為即將遊覽作準備,又解決了食宿的後顧之憂。

牯嶺街商店鱗次櫛比,有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有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的廬山大廈、雲中賓館、蘆林飯店等,共有賓館飯店、招待所、休養所30餘處,還有西式別墅1400餘棟,擁有接待旅客的牀位13000多張,其中高檔牀位380張,僅1983年就接待了中外旅遊者220萬人次。

廬山牯嶺鎮的導遊詞5

1886年,英國循道會傳教士李德立(1864年—1939年)上廬山,看中了這裏的涼爽氣候,打算在牯牛嶺長衝(東谷)租地建別墅,招徠外僑上山避暑。1895年,李德立從中國官府得到租契,開始把這裏逐步開發為避暑勝地。並根據英文cooling(清涼)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這塊避暑地由董事會和類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嶺公司房根據《牯嶺約法》進行行政管理。編號出售土地,徵收捐税,派設警察,進行市政建設。在此配合地形和水系規劃建設了縱橫交錯的道路,設立路燈,沿河灘種植了上萬株樹木,規定每號3。7畝的土地只准蓋一幢別墅,保證建築密度控制在15%以下。

Phoebe形成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一派田園城市風格的風景優美的居住環境。1904年又簽訂了推廣租地合約。此後先後有20多個國家的傳教士、商人以及中國各界人士,競相到牯嶺興建避暑別墅,到1928年別墅總數達712棟。其中屬於外國人的有518棟,屬於中國人的有194棟。宛如萬國建築博物館。每年夏天,從長江流域各省來山上避暑的外國人越20xx人,其中僅英美兩國傳教士就有1000多人,常住人口也有約1000人。在同一時期均由西方傳教士開發的中國幾大避暑勝地中,以江西牯嶺的規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雞公山。規模較小的還有福建鼓嶺(英文:Kuliang)等。1935年12月30日,中英就交收牯嶺避暑地達成協議。1936年元旦,中國政府正式接收這一避暑地。用胡適的話説:“牯嶺,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