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精選6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39W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精選6篇)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1

一、命題形式

1、分別從內容、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觀點、態度等角度設問,出兩道主觀題。如南通市古詩閲讀《春雪》:詩歌的第二句中,“驚”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詩的三、四兩句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生動傳神,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2、兩首同題材詩詞比較評價,這種題型往往要求比較閲讀兩首詩詞,對其內容、情感、觀點、手法等異同進行比較,如揚州市將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兩首詩作比較賞析,既體現了開放性,又體現了選擇性。

二、命題角度

1、概括內容主旨、感悟詩人情懷。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説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古人云“詩言志”,這裏的“志”主要指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情懷有直接抒發和間接抒發兩種,但詩貴含蓄,所以,考思想感情絕大多數考那些耐人尋味的情懷。如:連雲港市陸游的《遊山西村》: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南通市《春雪》:詩中的第二句中,“驚”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無錫市杜甫《絕句》:最後兩句詩人寫自己漂泊在外,歸期遙遙,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黃岡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的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緻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閒適、熱愛、讚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在備考中應注意選用從不同角度表達不同思想感情的詩詞材料,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

2、把握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的巧妙使用。

表達技巧的鑑賞,一方面指對修辭手法的鑑賞,即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各種表達方法的運用,因為詩詞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藉助於各種藝術表現手法來展示,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襯托對比、虛實結合、託物言志等。如昆明市的李白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請對本詩後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簡要賞析,就涉及到擬人的修辭手法。由於被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帶去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牽掛之情,詩句想象豐富、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3、理解整首詩意、體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會表達一定的主題或情感,而詩歌中主題或情感的表達,則大多依賴於意象、意境的營造。所謂意象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楊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其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的巧妙結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內在情思的統一。這類題型往往要求通過形象思維,藉助聯想和想象,感知詩詞中的景物和形象,體會作品的情景、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如鹽城市《遊山西村》:品讀詩歌,展開想象,描繪詩人初來農家時見到的情景;温州市《送友人》:詩歌前兩句描繪了秋天月夜什麼樣的景象?

4、體會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特色。

語言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詩是語言的藝術,“語不驚人死不休”道出了煉字煉句追求的境界。品味語言類試題主要包括詞語的錘鍊、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領悟等,要求學生能體味詩詞語言的精妙。如無錫市杜甫《絕句》:詩人用一“燃”字,寫出了山花怎樣的特點?湖北恩施市趙師秀《約客》:第四句詩(“閒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閒”字能否改為“忙”字?為什麼?同樣是陸游的《遊山西村》賞析,徐州市從煉字入手:古典詩詞講究煉字,首聯中的“足”字用得好,請你説説好在哪裏?而連雲港市則從煉句入手:簡要分析“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寫景中藴含的哲理。黃岡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這一問沒有規定回答問題的角度,考生需要從語言欣賞、情感體悟、內涵探究這三方面中的任兩方面作答。這類試題命題常見的角度有: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領會詩詞中某個詞的表達效果、欣賞其中最有意味、特色的一句或一聯。

做閲讀理解的步驟

1、首先要通讀全文,對於全文有一個大致的瞭解,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幾個自然段,這個脈絡要搞清楚,否則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點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個是最重要的。

4、根據題目的要求,鎖定段落尋找答案,讓自己的題目做正確。

5、閲讀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侷限於閲讀練習題,應該在平日裏進行大量的閲讀練習。

6、對於閲讀要懷着自己興趣,不斷的思索,讀出自己的觀點,提高閲讀的水平。

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瞭解。先整體粗略閲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閲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閲讀範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2

一、一詞多義

1、見:

①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見面,動詞)

②轉頭向户裏,漸見愁煎迫(被,副詞)

③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我,代詞)

2、相:

①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命相,名詞)

②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名詞)

③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復指你,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④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互相,副詞)

⑤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輔助,動詞)

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互相,副詞)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輔助,動詞)

⑧勝不敢復相士(觀察,審察,動詞)

⑨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我,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3、迎:

①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迎接,動詞)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後人(迎娶,動詞)

③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迎娶,動詞)

④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迎接,動詞)

⑤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投降,動詞)

⑥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動詞)

⑦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迎接,動詞)

二、古今異義的詞

1、下牀:媒人下牀去,諾諾復爾爾。

①古義:從座位上起來。

②今義:離開牀

2、多謝: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義:多多勸告。

②今義:謝謝。

3、交通: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①古義:交錯相通。

②今義:交通運輸。

4、可憐:可憐體無比,阿母為你求。

①古義:可愛。

②今義:讓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①古義:自作主張。

②今義: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閲讀理解答題技巧

1、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閲讀時再做題。

2、遇到生詞不要急,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註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麼學生應該這樣處理:

①利用構詞法知識猜測詞義

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寫法

③有些名詞要根據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義

④有的生詞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學生要根據上下文指出表達該詞在文中意義的選項。

3、弄清問題

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

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斷找到正確的答案

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採用排除法

①與文中事實相反的選項

②文中完全沒有談到的內容的選項

③不合情理或荒謬的選項

④間接或次要的選項在這樣精泛結合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得到了鍛鍊,而且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語文閲讀理解常考題型

1.內容概括

2.記敍文人稱及作用

3.記敍的詳略和線索

4.記敍的順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6.句子賞析和加點詞語賞析

7.標題、句子、文段的作用

8.結合實例(現實)談感受

9.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3

高考語文必看知識點

1、文學常識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分別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2、詞語讀音

修姱、嫉妒、謇、忳鬱悒、侘傺

溘死、鷙鳥、方圜、攘詬、謠諑、延佇、芰荷、偭、蘭皋、椒丘

岌岌、雜糅、昭質、可懲

孔雀東南飛

1、文學常識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敍事詩。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於南朝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它是繼《詩經》《楚辭》以後較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並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是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置的音樂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高考語文必背語文古詩文

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語文閲讀做題技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信息,解決疑難。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置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閲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xx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麼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xx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髮”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説,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着我們尋找新的信息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儘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髮”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髮”等。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準確的解答考題。

高考語文學習技巧

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於翻閲各門各類的書,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

對於語文學科來説,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説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着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樂事。

二、回憶內容促進記憶。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裏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後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如果還沒睡着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由於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

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複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歎”。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習語文,是一個閲讀、思考、寫作相結合的過程,讀讀、思思、寫寫多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閲讀的同時要寫讀書筆記,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下來,也要把自己閲讀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記下來。經常這樣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聽説讀寫能力了。

四、磨刀不誤砍柴工。

學生做習題時,不要急於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師講的例題是什麼意思或先看書,把所講的內容全部弄懂後,再做習題。這樣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做練習是為了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些圖快、圖省事欲走捷徑的學生,似懂非懂,一味地為做習題而做,常常會到處碰壁,走進死衚衕。返回頭再看書,事倍功半。

五、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求學生不要急於求教於別人,獨立思考是把死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再去請教老師或同學,一旦弄明白,印象會很深刻。而我們的一些學生,懶於動腦筋,恥於問人,甚至請教別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這樣是不能掌握所學知識的。

為了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教會學生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六、加強背誦。

托爾斯泰曾經説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適當背誦些有價值的材料,猶如常做體操增強體力一樣,可增強記憶力。據生理學家研究,重複的刺激可以幫助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

要求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背下來,對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很有幫助。很多知識只有經過不斷的反覆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裏紮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4

考點透析

考綱中對擴展、壓縮的要求等級為D,表達應用。

擴展語句:是通過聯想、想象等方式,豐富句子的內容,增強表達效果。要求做到中心明確、結構完整、文句通順,以所給的詞為重點,還要符合情境,有邏輯性等。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把一組詞語(主題詞)擴展成一句話或一段話,另一種是把一句話的意思加以充實或者合理擴展成幾句話。

壓縮語段:考查的是將一段話進行正確的提煉、概括、壓縮的能力,要求做到語句簡潔、不遺漏主要信息,特別要注意字數的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提煉要點,主要抓關鍵句或關鍵詞。

(2)概括觀點,把某一具體道理變成泛指的通用的道理。

(3)組織導語。

(4)擬定標題,等等。

【解題技巧】

擴展語句:

1.添枝加葉法。就是在只有句子主幹的情況下,添加附加成分,使句子擴展開,變得生動具體。如:擴展下面語句,突出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格。

梅花開放了。

擴展後:當積雪壓斷枝頭的時候,當冰凌高掛懸崖的時候,當百花紛紛凋零的時候,梅花迎着風雪帶着微笑悄悄地開放了。

2.人物描寫法。即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

如:擴展下面的語句,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

二女兒王海棠扮演“掃北”裏的公主。

擴展後:二女兒王海棠真像一株海棠似的裊娜,她扮演“掃北”裏的公主,有一種女英雄的軒昂氣概,含嗔帶怒裏藴藏着微笑,眉宇間又透露出脈脈的深情。

3.情景創新法。就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或者語境進行邏輯思維,從而合理得推導出一定結論的類型。這種類型的題限制性較大,難度較大,這種題型一般有兩種形式:

(1)續寫式(或結論式)。

(2)填補式。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5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説明

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瞭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

能使用多種語文工具書,利用多種媒體,蒐集和處理信息。

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長地提升學習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説,讀懂、讀通仍是主要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説首先要掃清語言文字障礙,在此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題或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然後登堂入室,顧及其他目標。不能忽略基本訓練而一味地進行玄妙的“探究”,那是違背文言文教學規律的。

二、複習要點:

1、朗讀背誦;《荊軻刺秦王》

附背誦部分:

《荊軻刺秦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2、概括要點;

3、提取精要;

4、培養語感。

現代文答題模式

1、開放型試題:評+引+析+結

2、談看法或補敍結尾:感悟+引申

3、原因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

4、詞語的表達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確性+結構性

5、聯想感悟型:

A、感:根據文本,聯繫全文

B、悟:聯繫實際,結合自身,另舉一例,提出建議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內容上:聯繫本句含義+突出強調內容或揭示段意+聯繫中心、態度、感情+用了修辭或表現手法的要揭示表達效果

B、結構上:引起下文、設置懸念、伏筆、渲染氣氛、照應前文、總結上文、使結構嚴謹、承上啟下、揭示文章脈絡層次

7、關鍵句子理解:抓句中關鍵詞+聯繫上下文

8、寫X為什麼要從Y寫起:揭示X與Y的關係+引出寫作主體+突出主體特點

9、怎樣論證:論證方法+論證過程

閲讀理解解題步驟

一、瀏覽問題和背景,整體把握很從容

在考場上一般都是時間緊,題量大。不可能像平時精品細讀,有足夠的時間去揣摩。這樣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提高閲讀效率就是一個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時就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把寫作業當成答卷子。

閲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閲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記敍文,則要注意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着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二、確定區域定目標,圈點勾畫細推敲

閲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閲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三、回答問題要精練,摘取原文是關鍵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閲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四、閲讀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記

我們平時寫文章,很多時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訴別人的東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結束的時候,使文章昇華。這些都是文章的題眼。同樣,別人寫文章也會採用這樣的方法來表情達意。因此在閲讀理解題中往往有對文章的理解的問題。這一類問題的回答就要着重看開頭和結尾,或者是一個段落的開頭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寫出原句的,學會概括和談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答的點就會全面深入。這一點非常重要,過江龍常常犯這樣的毛病。

五、字詞句意重語境,四不分離會貫通

在閲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媽媽為你找到了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説,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閲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一詞多義。這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説,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着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閲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總之,以上只是做閲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閲讀理解的助緣。其實,做好閲讀理解重在平時大量的閲讀和思考,孩子,就讓我們從平時做好。這樣,到考試的時候,掏出乾糧就是饃。

語文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6

一、表達方式:記敍、描寫、抒情、説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敍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敍順序:順敍、倒敍、插敍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詞語解釋

1.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習慣,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無形中起了變化。

2.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飛快,像白色少壯的馬在縫隙前飛快地越過。駒,少壯的馬。

3.談笑風生:有説有笑,興致高。形容談話談得高興而有風趣。風,風趣。生:生動。

4.茅塞頓開:原來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現在忽然被打開了。比喻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啟發,忽然開通了。

5.出謀劃策:謀,計謀;劃,籌劃。指為人出主意,制定計謀策略。

6.賞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納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廣泛,數量巨大。

8.無欲則剛: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

9.物華天寶:物有光華,天有珍寶,指各種珍美的寶物。《晉書?張華傳》記載了這樣的傳説:晉武帝時,牛、鬥兩宿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説那是寶劍的光芒上通於天。後來雷煥做豫章鳳城縣令,掘監獄地基,得到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寶劍出土後,兩宿間的紫氣也消失了。後來兩劍沒入水中,化為雙龍。

10.人傑地靈:人有俊傑,地有靈秀之氣。在《滕王閣序》中指東漢時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貧,常親自耕種。他品行高潔,為人所景仰。

十二、文學常識。

1.重點作家:魯迅、沈從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蘇軾、泰戈爾、韓愈、孔子、蒲松齡。

2.重點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社戲》、《聊齋志異》、《論語》、《水經注》、《安徒生童話選集》。

3、古詩文默寫篇目。

1.王灣《次北固山下》(唐)

2.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

3.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

4.劉禹錫《秋詞》(唐)

5.杜牧《赤壁》(唐)

6.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宋)

7.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8.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9.《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南朝梁)

10.《論語》八則

11.酈道元《三峽》

十三、記敍順序及作用

(1)順敍(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敍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敍(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敍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敍(敍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四、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覆: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九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務學與求道。

還是要引用孔子的一段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説説,是有着深刻內涵的。它揭示了務學與求道的基本關係。

務學就是學知識學本領,掌握技能;而求道是通過學習進一步思考得來的有關事物一般規律的普遍真理(在這裏可以認為是那些有實踐意義的理論)。務學與求道又可以理解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

務學與求道必須協調發展,保證二者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務學和求道結合的好處很多,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出蘇軾的《日喻》來讀讀,那裏已經敍述得很清楚了。

搞好務學與求道之間的關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思考和實幹結合上,二是在研究學習方法和實踐學習方法上。

思考和實幹必須結合:在學習中應該善於思考,從學到的每一點經過思考能夠擴展出許多知識,這樣就豐富了你學習的內容。這裏僅舉一例。初二物理學習壓強時涉及了連通器原理。書上是這樣寫的:“上端開口、下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連通器裏的水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總保持相平。”(人教版物理第一冊2000年3月第一版156頁)那麼就可以這樣思考上端不開口的是什麼樣子的(託利拆裏管),思考下部不連通改為上部連通是什麼(虹吸現象),思考連通器中不裝水而裝了兩種不同的液體會怎樣(液體壓強的計算),思考連通器中的水如果流動會怎麼樣(液體流速對壓強的影響),思考連通器有哪些應用(船閘的原理),思考在一個水面施加壓力,另一個水面產生向上的壓力是多少(帕斯卡定律,千斤頂的原理),思考如何證明水面會相平(平衡力)。一個定義,引出了7個思考。這樣你的知識就大大地豐富了。

研究學習方法和實踐學習方法必須結合:通過思考得到了學習的方法,就一定要試一試,通過嘗試為自己積累許多寶貴的經驗,通過反覆的思考這些經驗又能夠想出新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不斷的有新的學習方法。這才是確定學習方法的方法。

搞好了務學與求道的關係,是使自己永遠更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的必要條件,也是不斷保持最新、最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的要點。堅持思考與學習同步發展代表着先進的學習方法的發展要求,代表着先進學習理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掌握最廣大知識的能力水平。務學與求道必須協調發展,二者要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九年級語文學習技巧

首先要培養濃厚的興趣。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説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説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閲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閲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而且,閲讀量大,知識就會十分豐富,一個人的素質也會提高,眼界就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説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閲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説,我們要學會閲讀,要喜歡去閲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