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推薦】習慣作文十篇

欄目: 習慣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慣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習慣作文十篇

習慣作文 篇1

時間是一切行為的基礎。

——題記

我有一種不同尋常的習慣。

自幼喜愛古風的我,常常愛暢想一些只有夢裏才會發生的事——“我置身在世外桃源,漫天桃瓣隨風飄起,有一女子坐於樹下為我伴奏,我在林中翩翩起舞......”可我發現光是暢想實在乏味,直到我找到一種精神寄託,才使我的生活漸漸充實起來。

“烏蓬槳聲搖漁歌悠悠地南去,夕陽斜晚意楓林的烏啼...”一曲悠揚的歌聲飄進我的耳畔,使我對江南的水墨風韻有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便開始收集各種資料,查有關江南的詩詞歌賦,這種熱忱延續了很久,甚至成為一種習慣。

人們都説歌是虛無縹緲的,可恰恰相反,一首《清明雨上》使我懂得了很多。“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東瓶西鏡放恨不能遺忘...”當初聽到這首歌時覺得這又是一首祭奠逝去的愛情的無聊之作,習慣性的上網查找一下資料才發現——原來這與愛情無關,是許嵩為紀念去世的姥姥而寫,而那句歌詞的含義也不是如此的膚淺。天堂與人間是由雨滴相連,這恰巧對應上了這首歌的線索和名字,雨滴作為橋樑為自己的姥姥送去思念,那是一種人們無法體驗到的懷念。而東瓶西鏡放也有一種特殊的習俗:中間放着鐘錶,東瓶西鏡相結合即是——鍾(終)聲(生)瓶(平)鏡(靜),是老一輩人“迷信”的習俗,但因懷念,這習俗也成為一種標誌......看了種種材料,再聽一曲遂能體會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了。

此後每有一首我感興趣的古風歌曲,便會細細品味,賞析其中的文化底藴,自從這成為了一種習慣,我才深知,每首歌曲都是經過時間的打磨,人們的智慧一點一滴聚集而成。我的暢想也被這富含濃濃古風的曲調充滿,使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意義。

欣賞歌詞也是一種習慣,我相信,這習慣可以豐富我的知識,彌補我的不足,使我發展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

悠悠古風撫我心,賞得一曲千人意。

——尾記

習慣作文 篇2

星期一晚上8:00,我照例準時收看《開學第一課》,看完不禁令我受益匪淺。

這一次的主題是:父母教會我,分別分成四節課,分別為孝,禮,愛,強。一個個生動感人,受益他人的故事,一位位真誠的主講老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二課:禮。伴着輕柔的音樂,容祖兒緩緩走上舞台,她説媽媽教導她吃飯時,要讓長輩先上座,不能翻來翻去,要吃自己前面的菜,而且做事前一定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看完第2課,我產生了共鳴,是啊,待人要有禮貌,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做個受歡迎的人,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都無時無刻不體現着一個人的品行與家教。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朝,禮儀的故事還是不少的。“程門立雪”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一天去拜見程頤,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就站在門外等候,不去打擾老師。

想到這兒,我不禁羞愧萬分。每天吃晚飯,我大都洗了手就坐在餐桌前,看着他們忙得像個陀螺,進進出出端菜。吃飯時,看到對面有自己喜歡吃的菜,便“翻山越嶺”,一遍一遍地往自己碗裏送;如果一道菜中有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我便一遍一遍地翻、找,找不到不罷休。而且每次都要吃到最後一個。想着想着,恨不得立馬找一個地縫鑽進去。我們雖然不能像程頤那樣在雪中等候老師,但起碼可以在小事中做好,如吃飯時禮貌一點,可我卻連這一點都難以做到,真是慚愧不已啊。

好習慣會受益一生,可以從小養成,也可以從現在努力,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作文 篇3

打從小的時候,我就有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走路或寫字的時候姿勢很不好,不信你看———弓着背,彎着腰,整個身體趴在桌上,媽媽常説我像只“小蝦米”一樣。

有一次,我在球場上看別人打籃球,其中有個戴眼鏡的哥哥,只見他在場上手忙腳亂,一邊要護着眼鏡,一邊還要密切注意着籃球的動向,三不五時地要用手去扶一扶鏡框,因此失去了很多得球的機會。突然,一個急速傳來的球直衝衝地向他臉上打過來,他一下子手足無措,避讓不開來,只聽“哐啷”一聲,他的眼鏡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只好垂頭喪氣地下了場啦!看到這裏,我心想:“一定要改掉姿勢不對的壞習慣,不然以後也像這個哥哥一樣變成近視眼,不能參加體育活動那就慘了!”

從那以後,每次看書寫字的時候,我都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愛護眼睛,注意姿勢,慢慢地就把這個壞習慣改了過來。同學們,你們如果也這樣的話,趕緊要把姿勢矯正過來哦!

習慣作文 篇4

我有許多壞習慣,今天,其中一位到我這裏來坐看作客了。

“哎呀!我的英語聽寫本沒有帶,在哪裏啦!!!”你認為這是幻聽?不,不是,這句話就是源於我的口中。

今天,我的英語聽寫本忘帶了,一回家,我就開始找,。我翻了翻桌上的書,裏面沒有,我看了看主卧室,沒有,我又翻了翻書架,沒有……什麼地方都沒有,這時,時間已過去了半的小時,房間被我翻的凌亂不堪。後來,我終於找到本子,時間卻浪費了許多。

這都是因為以前把東西亂放,使我找不着,浪費了許多時間。現在,這個壞習慣也要一起改。

習慣作文 篇5

節儉就是勤勞和儉樸,指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珍惜勞動成果,用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自己動手製造勞動財富。諸葛亮曾説過:“靜以修身,儉以美德。”這不正體現出節儉對於提高自身道德的修養有着重要的作用。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的第一首唐詩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裏,更顯得意義深長。

但是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一種比闊鬥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甚至認為勤儉節約是一件特丟人的事。

作為21世紀中國的建設者,必須從有效開發和利用資源出發,崇尚節儉、適度消費,牢固樹立資源危機意識、勤儉節約意識和節約資源人人有責意識,以崇尚節儉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時刻牢記勤儉是美德,節約是責任這句話。

建設節約型社會也離不開我們每一位職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實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社會環境的淨化需要從我作起,從身邊作起,從一點一滴作起。節約其實很簡單,伸出手關掉空教室的電燈,輕輕扭緊放水的龍頭,購物時帶上環保袋,一張紙可以雙面寫,集體聚會飯菜不多點,剩菜剩飯打包回家。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聖賢的生活十分節儉,經常穿粗布衣,吃米飯,喝米菜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把節儉作為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節儉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他在生活上堅決反對奢侈浪費。有一年,他被貶黃州,俸祿減少,這給生活上帶來了諸多不便。為了渡過困境,它不僅辭退了身邊所有的僕人,而且自己更加節儉,他給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詳細的開支計劃,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都集中起來,然後將這些錢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這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度過了難關。

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更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一種態度,一種智慧。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

我們應讓節約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一天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節約,我們才能節約資源,也只有時時處處從我做起,這樣我們的地球家園才會永遠美麗富饒!

環保,從節約開始。

習慣作文 篇6

以前我的壞習慣有很多,其中”懶“這個壞習慣排在首位。

我”懶“得真是名副其實,如果誰走進我的房間,眉頭皺得肯定像一個七老八十歲的老人。因為滿屋都亂糟糟的,寫字枱上的書橫七豎八的堆着,牆上黑一塊兒白一塊兒的,鞋子還東一隻西一隻的。猛 一看,真像老鼠窩,好像有幾年都沒收拾了。媽媽總是讓我整理一下房間,可我總是回答到:”好,馬上就去整理。“其實房間還是原樣,一點兒都沒動。有時媽媽説:”你的房間太亂了,真不象一個 人的房間!“而我呢?卻無所謂地説:”下次一定注意。“可每次都沒有改。有一次,媽媽真的生氣了,幾乎要開除我的”家籍“,嚇得我直做檢討,保證以後不再偷懶了,並且讓媽媽做我的監督員。

從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掉”懶“這個壞習慣,在媽媽的督促下,我堅持每天拖地、掃地等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認真完成作業,絕不讓這個壞習慣重新跑到我身上來作怪。一年的時間過去 了,”懶“這個壞習慣漸漸地從我身上消失了,這就是在媽媽的督促下我取得的成績,在學校里老師也説我有進步。”懶“使人退化,使人落後,所以我應該提高警惕,防止這個壞習慣在我身上重犯。

我改掉了”懶“這個壞習慣後,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不信,歡迎你到我家來作客,窗明几淨的小房間,一塵不染的傢俱,你看到了準覺得舒心。

習慣作文 篇7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説,有道德的人待人應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説岳飛傳》上有這麼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問路,他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

爺問你,小校場往哪去?”老人不但沒有給他指路,反而生氣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爺來到這裏。他先立等下馬,然後向前施禮:“請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個騎黑馬的?他往那條路上去了?”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的給他指路。這正如俗話所説,“禮貌人心暖,無力討人嫌。” 有一天,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一個跟在後面的`小學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過頭來看了看,小朋友連忙抬起腳説:“對不起,把你的裙子踩髒了。”女青年微笑着説:“沒關係。”於是可能發生的糾紛避免了。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料,減少相互間的矛盾。 人在社會上生活,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禮貌待人,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習慣作文 篇8

習慣有很多種,有好的習慣,也有壞的習慣;有對社會有益的習慣,也有對社會有害的習慣……

作為小學生,我們有許多需要養成和學習的習慣,比如文明禮貌、尊敬師長、按時完成作業、站立、行走等等。

就拿書寫習慣來説,好的書寫習慣要求,書寫時坐姿背要挺直,眼睛離桌子有一臂距離,身體離桌子有一拳距離,兩臂放到桌子上;寫字時握筆要求筆要靠到虎口上,食指和拇指靠到離筆尖一寸,不要離得太近,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往裏面收一些,角度一致。

相反,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比如背彎着的話,長時間下去,長大以後,可能會駝背;而假如眼睛離書本太近的話,時間久了,可能會近視。

可見,習慣是一種力量,一種無形的“魔力”。可以是正向的”魔力“,讓我們變得積極、勇敢、負責、健康、陽光;也可以是反向的“魔力”,讓我們變得消極、懦弱、迴避、痛苦、陰暗。讓我們充分利用這一魔力,享受更多好習慣帶來的好處,健康成長,做一個受大多數人歡迎的小公民,將來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習慣作文 篇9

原來你為我做的一切,已經成為我的習慣。

昨晚,你對我説,你要去一趟海陽幫小姨辦點事,我漫不經心地答應了。

今天早上,當我被鬧鐘吵醒時,我才意識到你已經動身離開。當我在衞生間洗完臉怎麼也找不到梳子時,我下意識地大喊了一聲:“媽,梳子呢?”平時你早已經在廚房中忙碌着並大聲指點着我,而今天回答我的只有空蕩蕩的房屋。我有些失落地看着鏡子裏的自己,原來,你做的事,你的聲音,已經成為我的習慣。

整整一上午我在家寫作業,平時你會坐在我身邊看看書或者手機。但今天只有空氣陪伴我,當我猛然回頭想説些什麼時,清冷的四周將我的聲音硬生生地塞了回去。我懊惱地搖着頭提醒自己,媽媽今天不在家中。原來,你的陪伴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

時間過得真快,午飯糊弄過去後,便是午睡起晚的窘迫。我慌忙地奔出門上課,在路上不斷地罵着自己。原來,我已經習慣了你叫我起牀。

五點半的的課程結束後,我便要奔赴作文課的戰場。我習慣地走向你停車的地點,顯然,只有空曠的街區等着我。我這才想起你跟我説這次要我自己坐公交車去。此時天已經黑了,風很冷,直往我脖子裏鑽。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月亮朦朧在一片黑雲之中。車遲遲不來,我凍得瑟瑟發抖。是啊,已經習慣了坐在你温暖的車裏的我,又如何經得住這夜晚一個人孤獨的寒冷?

在公交車上,我明白作文課已經是必晚無疑了。車上人很多,擠來擠去,我只好將書包提在手裏靠在車門邊。眼前是黑夜中城市的星點燈光,我的手已經凍僵得伸展不開。此時我想起你的一切,你的陪伴,你的話語,你的接送,和我的習慣。想到這兒,淚好像要掉出來了。耳邊是人羣嘈雜的吵鬧,我急忙拭去淚花,被人看見多不好意思!

這一天過的很艱辛。即使只有一天,我也深刻意識到了你對我的重要。我明白了這習慣的可怕,但我卻寧願,這習慣將我們永遠地綁在一起!

習慣作文 篇10

“你做的作業怎麼這麼粗心呀,信不信我把他扯掉”。我的媽媽又在那兒嘮叨了。哎,粗心是我一個最大的毛病,也是我的一個“老朋友”了。每次都痛下決心改正,可都沒有成功。但是,在我寫這篇作文時,我就已經下定了決心,決定與粗心這個老朋友絕交。

比如説,一年級下冊的一次語文考試,試卷發下來了。看了幾眼題目,我的興中一喜,哇塞,這次考試題目真簡單!我只用了二十幾分鐘的時間,就把題目全部做完了。還有大把的時間,我都沒有檢查一遍,就急匆匆的交卷了。過了幾天,試卷發下來了,我還以為會得高分,甚至是滿分呢!弄了半天,我一看試卷上的分數,只有82分,仔細看了試卷上的錯誤,哎,題目我都做出來了,不是這個字缺胳膊少腿,要不就是錯別字橫生……,回到家裏,媽媽看了試卷,又好氣又好笑,當着家人的面,訓斥了我一頓。像這樣的例子,經常發生在我的身上,也讓我很沒有面子。所以我一定要改掉。

粗心啊粗心,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來煩我。我經常為你捱罵,甚至捱打,經常顏面掃地。我一定要跟你説——拜拜!

Tags: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