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詩意賞析朗讀

欄目: 醉翁亭記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引導語:《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以下是yjbys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醉翁亭記詩意賞析朗讀,希望可以幫到大家,還需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閲讀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醉翁亭記詩意賞析朗讀

醉翁亭記詩意賞析朗讀

醉翁亭記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永豐縣)人。4歲喪父。母賢淑,留下“畫荻教子”的美談。

歐陽修於1030年(天聖八年)中進士,同年 5月任西京國守推官,掌管文書,此後歷任知縣、知州、館閣校勘、知諫院、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1071年(熙寧四年)告老退居潁州,次年9月22日(八月初八日)去世。

歐陽修從維護宋統治出發,提出過許多新建議。但他最傑出的貢獻在於文學和史學方面。他領導了北來的詩文的革新運動,主張“明道”、“致用”、“尚樸重散”,幾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詩話》等。

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他擔任主考官時的進土蘇軾、蘇轍、曾鞏及經他推薦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蘇洵等均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註釋]

(1)環:環繞。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縣。

(2)林壑(hè賀):樹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樹林茂密而又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蔚(wèi衞)然,草木茂盛的樣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纏)潺:流水聲。

(6)峯迴路轉:山勢曲折迴環,路也隨着轉彎。

(7)“有亭”句:有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展翅欲飛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居高臨下。

(8)“名之”二句:給亭子題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來給它命名的。名,作動詞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長官。宋代行政區劃有州無郡,州長官稱知州。這裏稱太守是沿用舊名。

(9)飲少輒(zhé哲)醉:喝一點就醉。

(10)乎:同“於”。

(11)“得之”句: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轉連詞,相當於“説到那”、“至於”。日出而林霏(fēi非)開:太陽一出來,樹林的霧氣就散了。霏:雲氣。

(13)“雲歸”句:煙雲聚擾來,山谷就陰暗了。

(14)“晦(huì會)明”二句:或暗或明,隨時變化,這是山間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開了,發出清幽的香氣。這是寫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樹木吱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這是寫夏季。秀,發榮滋長。

(17)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這是寫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這是寫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遊賞,晚上返回。

(20)負者:肩負東西的人。

(21)傴(yǔ語)僂(lǚ呂):俯身躬背的樣子。指老年人。提攜:指被人攙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涼。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餚(yáo 搖):用山中禽獸作的菜,即野味。餚,葷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會中痛飲的快樂,不在於用音樂來助興。酣,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絲竹,絃樂器和管樂器,這裏代指音樂。

(25)射者中(zhòng眾):投壺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壺,古代的一種遊戲。把箭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勝負。

(26)奕(yì義):指下圍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的角作的酒杯。籌:酒籌,行酒令時用來決輸贏的竹製籌碼。交錯:雜亂。

(28)蒼顏:蒼老的面容。

(29)頹然:這裏指醉後昏然欲倒的樣子。

(30)已而:過了一些時候。

(31)陰翳(yì義):樹木枝葉茂密成蔭。翳,遮蓋。

(32)“人知”二句: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而感到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獨特的樂趣(指太守為人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前一“樂”字用為動詞,有“得到樂趣”的意思。其樂,指滁人的快樂。

(33)廬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縣,歐陽修的家鄉。

[譯詩、詩意]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峯,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峯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着彎轉,於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着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裏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於飲酒,而在於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託在酒裏的。

當那太陽出來以後,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雲霧凝聚,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於那些揹着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後面的迴應,拉着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遊玩。我們在溪水邊上捉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着這就是太守的宴會。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音樂。投壺的中了,下棋的贏了,於是舊杯和籌碼遞過來遞過去,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那個面容蒼老頭髮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們當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過了一會兒,夕陽要落山了,人影散亂,太守回去了,賓客們跟隨着。樹林漸漸暗了下來,鳥兒在樹林上上下下地叫着。遊人離開了,鳥兒開始高興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而不知道人們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樂自有他快樂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記敍下這快樂,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賞析]

講解-層次分析

第一段:

1、一起筆,僅用“環滁皆山也”五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徵,鳥瞰全景。過去有人買到歐陽修《醉翁亭記》的草稿,看到原稿説滁州四面都有山,用了幾十個字,後來改定,僅“環滁皆山也”五字。這一句歷來被譽為錘鍊字句的典範。作者從大環境、大背景寫起,然後突出寫西南諸峯,因為那裏林壑尤美。

下面再把範圍縮小,突出介紹那蔚藍而深秀的琅琊。再往下,視野推前,由俯及仰,沿山路而上,先寫聽覺,漸聞水聲潺潺;接寫視覺,有泉瀉出於兩峯之間。介紹:釀泉也。

繼續前進,峯迴路轉,突然出現一個翼然臨於泉上的亭子的特寫鏡頭,這鏡頭不是平攝,而是由下向上仰攝的。在此點題:醉翁亭也。

這一層用最經濟的筆墨和最集中的畫面把作者想要突出的重點(山、泉、亭)盡收眼底,輪廓分明,眉目疏朗,方位清楚,從大到小,由俯及仰,自遠而近,一步一步地把讀者引入佳境。同時把下文“朝而往,暮而歸”的遊覽路線具體交待清楚,為下文寫人的活動佈置好了環境。

2、亭的得名。緊接點題,説明建亭者和名亭者。只説取名的是太守,伏下一筆,而把“廬陵歐陽修也”留作全篇的結句。這樣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顯出作者表面的閒逸和內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寓之酒也”,進一步説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突出了一個“樂”字,為下文的發揮作好鋪墊。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若夫”表示另提一事,使第一、二段有機地聯繫起來。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描繪出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日出”是朝,“林霏開”是明,“雲歸”是暮,“巖穴暝”是晦。出、開、歸、暝四字,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變化的朝暮景象。

下文接着概括了山間四季的不同風光。“野芳發而幽香”,“野”點明在山裏,“芳”、“香”寫出了春天。一個“發”字,顯出盎然生機,使人嗅到一股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寫出夏天樹木的鬱鬱葱葱,“秀”字突出了樹木的秀麗神態。“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天空的寥廓和山間草木上的霜花相互映襯,寫出了一派秋色。“水落而石出”,則是冬天的特有景象。一季一幅畫面,都緊緊抓住山林泉石的特點,和上文的環境介紹密切呼應。

從“朝而往”到“樂亦無窮也”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因為朝暮四時是無窮的,所以景不同而樂亦無窮。這是上一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用樂作為抒情的主線。

第三段:寫人遊琅琊之樂,分為四層。

1、滁人遊。到此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前面的寫景轉到寫人,揹着東西的人邊走邊歌,可見樂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陰之下休息,確實心曠神怡。不直接寫老人小孩而用“傴僂提攜”,把彎腰駝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徵刻畫了出來。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寫出了踴躍熱鬧的場面。只寫遊而不寫樂,但讀者卻可以感觸到歡樂的氣氛。先寫遊人,既是從亭外的大環境寫起,也流露出了願與民同樂的心願。

作者是被貶到滁州來的,但以自己的才能與政績,使滁州人民樂於山野之間,這樣寫來既有真正自得之樂,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負而遭貶謫,在失意之中而又可安慰的複雜心情。

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這裏專門寫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魚、冽酒、山餚野蔌宴客。從上文寫滁人遊的大環境,一下子收縮到亭子裏邊筵席陳設的近景鏡頭,雖是記敍事物,但充滿了超脱於塵俗的歡樂之情。

3、眾賓歡。圍着筵席的眾賓是在鬧中取樂,雖然沒有絲絃竹管的音樂,但是有投壺、下棋的.遊戲,“觥籌交錯”,可見酒喝得歡暢,坐着的或站起來的都在高聲玩笑,在太守面前無拘無束,寫出了太守與僚屬之間的良好關係。寫的雖是眾賓的歡樂,但透出了太守內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寫鏡頭。“蒼顏白髮”,寫出太守形象,(其實歐陽修本年僅三十九歲,絕對不會“蒼顏白髮”)“頹然”,寫太守醉醺醺的樣子,與前面“飲少輒醉”相呼應。這兩筆形神俱備的速寫,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環境及眾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寫宴散人歸。

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過了一些時候,照在山間的夕陽映着回去的人們。散亂,歸,從,去,精確簡練而形象地寫出了宴散和賓客隨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們已興盡而返,飛鳥也得享山林之樂,盡情地在樹林陰翳之中飛鳴了。

文章到此順勢來一個轉折,一層深似一層地抒發情懷。“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這句是陪襯,目的是突出下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遊人之樂,前文已記敍得很具體了,但太守之樂卻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坦露胸懷,掏出真實的思想,只是含蓄地説: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之後能寫文章記敍這種樂趣的,只有太守一人。這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後呼應,並與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個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隻能強顏歡笑,而歐陽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內已得到百姓安樂的政績,這證明朝廷對他的排斥打擊是多麼不公正。

作者在公務之暇,帶着眾賓客,流連宴飲于山水美景之中,這樣雖然也排遣了失意鬱悶的心情,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這就是人們“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深刻含義。

結尾用一個答問句補敍“作記者誰”,文章戛然而止,突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而且與全文從大到小,最後突出重點的寫法一致,顯得富於情趣。

作者寫《醉翁亭記》的思想感情是複雜的。由於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內心不免有抑鬱之情;寄情山水,於宴飲酒酣之中與民同樂,縱然可以排遣一時心中的鬱悶,但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情懷總難拋卻,所以才有“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感歎。

宋仁宗慶曆五年(一○四五),參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着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着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本文是山水遊記,但抒情氣氛很濃。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藴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為了增強風神情韻,通篇採取説明句式,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造成一種從容婉轉的詠歎句調。在寫景和敍事上,文章寫得既明晰簡潔,又豐滿生動,勾劃了一幅色澤鮮明、聲態畢現的圖畫。它的層次利落分明,自遠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鮮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於語言的概括準確,自然流暢,多用排偶而不失於板滯,以及音節的響亮和諧等,都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風格。

滁州攬勝 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地處江淮之間,長江三角洲邊緣,南與六朝古都南京隔江相望,區位優越。

滁州是安徽省轄市,轄天長、明光兩(縣級)市,全椒、來安、定遠、鳳陽四縣和琅琊、南譙兩區,土地總面積13328平方公里,總人口(截止1999年底)達419萬人,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滁州市區佔地30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是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

滁州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盛產水稻、小麥、棉花、花生、烤煙等,銀魚、螃蟹、甲魚等名貴淡水產品;已探明的礦產資源30多種,石灰巖、石英巖、巖鹽、石膏、凹凸棒土、麥飯石等非金屬礦藴藏極為豐富,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

滁州山青水秀,人文景觀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琅琊山、韭山洞、神山寺國家級森林公園景緻幽美,皇甫山自然保護區是鳥類的王國,琅琊寺是佛教名剎,醉翁亭因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而名列全國四大名亭之首,明代朱元璋創建的中都城和皇陵氣度非凡,清代文學家、《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紀念館典雅莊重,韭山地下溶洞堪稱江北第一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