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四篇

欄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四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裏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裏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説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説。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説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説。

(3)這裏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説。(句意讓學生説。)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説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嶙髡吡髀兜母星欏?br>

4、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瞭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説説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瞭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你瞭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蒐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裏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並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説説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蒐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着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着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説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説字義)再説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説一説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