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十篇

欄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發佈於: / 人氣:1.4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十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説。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説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説。

(3)這裏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説。(句意讓學生説。)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説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3個生字。

2. 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 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感情,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一則故事、音樂磁帶、蒐集重陽節的常識、教學掛圖或課件。

學生:蒐集思念親人的古詩。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揭示課文題目

1. 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古詩嗎?誰會背?(《鳥鳴澗》《畫》《相思》)

2. 王維簡介: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他17歲時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揭題、質疑、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詩歌。要求讀通句子。

3.點名讀,讓其他學生注意聆聽,看朗讀者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

4.藉助註釋、插圖,結合自己的閲讀感受,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體會意境

1.全班齊讀詩歌,然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

2.全班交流。

(1)藉助註釋,合作學習,弄清詩句字面意思。學生對哪句有所得就説哪句,順序不限;教師還要重視多方互動與交流的作用,激勵學生融入自己的閲讀感受,綜合理解古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獨一人,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倍感孤寂。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本詩指重陽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登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種含有濃香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插茱萸,據説可以防災。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們頭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個人。

(2)質疑,交流。疑問主要由學生提出,答案則由交流得出結論。點名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弄懂了些什麼。(濃濃的思鄉之情,有趣的民間風俗,對比的寫作手法,簡練的語言風格等)

(3)有感情地朗讀。

先讓學生自己悟讀,再點名讀並評議,接着集體讀,最後男、女生比賽讀。

(4)背誦詩歌。

自己試背,同桌互背,集體背誦。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都有親人,都在親人的關心和愛護下成長。如果現在你一個人漂泊他鄉、孤苦無依,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能否寫一寫你的真情實感?

2.學生練筆,展示交流。(把優秀作品張貼在黑板上)

3.背誦詩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詩外,你還蒐集到了哪些思念親人的詩?(教師引導學生閲讀、交流蒐集到的詩歌,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詩)

2.課後練習。

(1)把自己蒐集的古詩背熟。

(2)自主把自己蒐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詩改寫成記敍文。

(3)辦一期思鄉、思親為主題的古詩手抄報。(小組合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裏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裏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説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新穎,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勤于思考,善於發現,敢於質疑,勇於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針對學生情況,我追求了這三個字:“新、活、放。”

【教學設計】

一初讀,二淺思,三深悟,四背誦,五表演。

【課堂實錄採擷】

一、在解題中不經意地出現的小高潮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本課的前兩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好嗎?

生:(齊答)記得!學生齊背《望廬山瀑布》和《山行》。

(開課前複習舊知識,既可以温故,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壯大氣勢,烘托一個熱鬧的氣氛。)

師:《望廬山瀑布》描寫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老師讚美的語氣回顧已學古詩,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的美,也自然地進入了新詩的學習、品味中。

師:(簡介詩人王維)請同學們齊讀題目。(生讀題目)

師:看到這個題目,能説一説你是怎麼理解這個題目的嗎?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麼意思?

師:有誰知道,誰能幫助他?請高高地舉起你的手。

生:我是從書上的註釋裏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説可以辟邪、消災。

師:很好,你讀書的時候很仔細,大家都要向他學習。課題中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嗎?請繼續!

(孩子們長在城市裏,都沒有見過茱萸,雖然書本上也解釋得很清楚,但如果能親眼看一看這種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直觀清晰。所以,應該在學生介紹茱萸這種植物的同時,老師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畫面。)

生:山東,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説明作者的家鄉在那裏。

生:不,你的説法是錯誤的。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一帶,因此王維的家鄉應該是在山西。

師:對,這裏的山是指華山。那麼兄弟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對,應該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鄉在山西,那他的家裏僅僅只有哥哥和弟弟嗎?他就沒有別的親人了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還包括他家鄉所有的親人。

生:老師,我補充,兄弟還可以包括他在家鄉的朋友。

師:這樣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誰能完整地説一説兄弟這個詞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親人和朋友。

生:老師,我發現還有一個字被我們漏掉了,就是“憶”字。

生:我知道“憶”就是回憶的意思。

師:沒錯,但誰能把這個“憶”字的意思説得更貼切一些呢?

生:我覺得“憶”字在這裏解釋為“思念、想念”更好,因為從“憶山東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鄉,重陽節到了,他不能和家鄉的親人朋友在一起登高,暢飲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時候,卻可以和親人們一起歡度重陽節,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時的他是多麼想念家鄉的親朋好友啊!(熱烈的掌聲)

(僅僅是解釋詩的題目,孩子就能通過一個“憶”字領悟出整首詩的深刻意義,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孩子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快速地捕捉出詩的內涵,其一在於之前逐詞逐詞理解的`鋪墊做得很好。其二在於一個“憶”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陽節時憶親人,不就已經明明白白地訴了讀者,此時的作者正是背井離鄉,孤單寂寥,落寞惆悵,正是在這樣舉目無親的時候,才會更加真切地思念家鄉親朋。因為有了解題時的深切領悟,所以進入古詩學習環節時,不管是小組討論,還是課堂彙報,學生能把握住重點,水到渠成,異常輕鬆地學習。)

二、在表演中捕捉學生靈魂,強化訓練目標

師: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天,滿懷心事的他獨自出來散步,一不小心誤入了時空隧道,來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維,今年又正好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電話,詩人王維,你能緊扣住自己所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發揮你大膽的想象,向你遠在家鄉的親人傾訴你的思念之情嗎?

眾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王維在現代社會,那他的親人不是在唐朝嗎?唐朝那時侯有電話嗎?

師: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就是想象,大膽的想象,這不正是“超級變變變”嗎?(齊笑,掌聲)

注:“超級變變變”是日本的一個娛樂節目,該節目要求參賽者發揮出大膽的想象,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現象。該節目不僅在日本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紀錄,在全球發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我班就有很多這個節目的超級fans。老師急中生智,用上這個孩子喜歡的節目的名字,在無意當中為這個環節激了趣,造了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面是兩個學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維);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請問是姑姑嗎?我是您的侄子王維。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維啊!你現在在哪裏呀?

(在口語交際中隨時注意使用禮貌用語,表示對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訓練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節,我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給您打電話,姑姑,我可真想家裏人啊!大家都還好嗎?

生2:大家都很好,剛才在賞月的時候,我們人人可都記掛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節,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你們吃着香香的月餅,可千萬別忘記了我,一定要記得給我留一份啊,我已經好久沒能吃到家裏的月餅了。

生2:好的,一定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麼時候能回家來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萬家燈火閃爍,窗內是家家户户共享天倫,而我就只能一個人孤單的在這裏,我真的是很想念你們!雖然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我現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頭上的事,我一定儘快和家人團圓!姑姑,祝大家中秋節愉快!再見!

生2:別難過,我們會想着你。保重身體,早點回來,再見!

(這段學生的表演不可否認是經過了老師的加工,但學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詩的主題來進行即興的表演,優點是應該值得鼓勵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學生的語言功底太過淺薄,語言隨意且不夠嚴密。誠然在表演的時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説出來的話都應該緊扣住整首詩的基調和感情,而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還有就是學生的颱風太過拘謹,緊張,學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來進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學生所表現出的不足與老師平時是否嚴格訓練大有相關。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使人的精神鬆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張力,倡導人性的釋放,因此要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童言無忌、童真無損、童趣無限、童心無畏、童愛無拘將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重大的責任!)

【自我思索】

聽聽學生在彙報時的精彩發言,品品學生在朗誦時的入情陶醉,讀讀學生在黑板上所寫的板書:“思念親人”,“想念朋友”,“孤單寂寞”,看看學生精彩的即興想象表演,不僅聽課的家長為之動容,為之喝彩,就連我自己的心裏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長在參加完開放日的活動之後,激動地在“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上寫道:“聽了兩節課,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體會到,現在的孩子是多麼幸福啊!這是一個尊重的課堂,這是一個開放的課堂,這是一個生命的課堂!老師不僅注重了對知識的傳授,還注重了對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導……”另一位家長聽完課以後,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説:“老師啊,我從來沒有上過這樣的課,真的。以前都是由我們的老師講授,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現在的孩子們腦海裏可充滿了無數的小問題,做老師沒有兩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長的讚譽固然可喜,但無形中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一種責任!

古代詩歌言簡意豐,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是不朽的文化財富。教科書中節選的詩歌,以及老師的排疑解難,悉心誘導都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教學古詩的最終目的,是要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要孩子做到發自內心喜歡它,愛上它,不捨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幾字,就足以令人振奮、傷懷,這正是古代詩歌的魅力所在。學習詩歌也好,散文也好,讓學生在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勵,相互競爭,相互幫助中思維得到啟迪,精神得到喚醒,潛能得到顯發,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鳴,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課標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發展的教育,而這,正是需要我們老師懷着對教育事業的真心,飽含對孩子的真誠,傾盡我們的真愛去努力實踐,熱忱奉獻!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 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 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句意思。

3 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裏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説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 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説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説一説,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説?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説思鄉的感情?(學生説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説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閲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通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裏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裏説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閲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裏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歎息,唉——從這聲長長的歎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説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閲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説可以避邪。

[簡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2、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親情;

3、指導朗讀,要求會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準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和感情

【教學思路】

課前,指導學生上網,搜索有關信息,讓學生通過預習理解生字詞。課上先組織學生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翻譯古詩,通過朗讀、品味,深入理解古詩所包含的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精妙之處。再通過訓練,強化理解,達到檢查的目的。課後組織學生進行我國古代節日風俗調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一幅、有關茱萸的畫片兩張、大字課文、練習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

2、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介紹唐代重陽風俗。相機教“茱萸”一詞。

3、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是如何預習的,進行指導。

二、指導朗讀,理解古詩意思

1、組織學生自由的讀古詩,組內交流如何停頓。

2、組織學生交流朗讀。相機教“佳節”一詞。

3、指導朗讀,要讀出“××/××/×××”的節奏,讀出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4、指導學生逐步翻譯古詩的意思。(直譯)在古詩的右邊完成以下板書:

九月九日想念家鄉的兄弟

獨自一人在外地作他鄉的客人,

每逢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個人。

5、組織學生理解讀,比較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6、組織討論: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小結,並過渡:詩人是怎樣表達的呢?

三、品讀古詩,深入理解古詩

1、組織學生讀古詩,思考問題。

2、組織學生交流。

3、逐步提問:

①第一句中的一個“獨”和兩個“異”字,表達了怎樣的心情?談談孤獨和思念的關係。

②怎樣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王維怎樣的感情?它與“思念”有關嗎?為什麼?

④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最好的是哪句?為什麼?

4、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組間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5、小結古詩的寫法。

6、組織背誦,組內檢查。

四、組織練習反饋

1、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_______倍______

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小結

讀一則關於茱萸現狀的新聞,讓學生懂得,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的感情都無法表達。

六、興趣作業

調查我國古代節日風俗,互相交流交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着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着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説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説字義)再説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説一説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網絡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説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説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裏常常想家,在節日裏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裏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説:(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裏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着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着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着登山,一邊採着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着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着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着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説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着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着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着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裏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着紙筆説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裏(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裏(家鄉),讓我們跟着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裏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説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説話。

e.師:王維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説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着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絡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信息技術,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通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説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通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絡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絡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裏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通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着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裏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絡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