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8篇

欄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1

讀完了這首詩,我掩卷沉思;願天下所有的遊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團圓。此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李白獨自在異鄉闖蕩,每到過節時就會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處插上茱萸作重陽節紀念時,少了一人來參加。(登高: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茱萸: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説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現在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就越發思念眷親。遙想今日重陽,家人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8篇

重陽節,我們一般到爺爺奶奶家過。但今年我沒有回老家,重陽節雖然不是特別大的節日,但是我此時身在他鄉,現在我也逐漸明白了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感覺。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詩所表達的意思是:王維是個大詩人,所以總是有人請他去作詩,在重陽節那個夜晚王維彷彿看見在他的兄弟裏少一個插茱萸的人,原來這個人就是他自己。這就啟發他寫下了詩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全詩中我最喜歡的句子。不僅讓我感受到了詩人離別家鄉的難過,還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關心、思念。一個“獨”字讓我體會到了一個人遠在他鄉是多麼悲涼,難過啊!

讀了這首詩我想到了:這位詩人獨自在外是多麼的思念家人,重陽節那麼多兄弟團聚只少了他一個人,這又讓他很傷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京城長安,看到家家户户歡度重陽節,思念家人提筆寫下的佳作。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這首詩的絕唱。該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漂泊他鄉,日夜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受,特別是佳節來臨時,思鄉懷親之情會更加強烈。

這種感覺何止作者有,其實,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

記得有一次,媽媽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雖然,外婆特別疼愛我,可時間一長,我還是想念媽媽。就在春節臨近時,我更加想念媽媽了。外婆發覺後,讓我撥通電話和媽媽通説話。每次聽到媽媽那熟悉的聲音,我就特別高興。這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寫照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4

兔年新春的第三天,我和爸爸媽媽讀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是唐朝王維十七歲時寫的,這首詩的意思是王維獨自遠遊在他鄉,作為他鄉的客人,每逢佳節來臨,總揪起我對你們的無限思念,遙想你們今日登高望遠,遍插茱萸,卻少了遠方的我,少了你們無限思念的兄弟。

我們現在正在歡度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在外找工的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他們不嫌車票貴和路上的辛苦,也要回家鄉過年,和親人團圓是他們最開心的。

我們小學生大多數都在親人的身邊,沒有遠離親人的感覺,但是我也能時時感覺到親人們對我的愛。我現在要努力學習知識和本領,長大以後孝順他們,盡我的孝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5

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遊。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有了深刻認識,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淒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悽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裏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侷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醖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這兩句詩着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説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説。這裏,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悦,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7

又到了重陽節,每到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詩人王維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獨自離開家鄉,到他鄉做客,每到佳節到來之日就加倍思念親人。遙想親人們登高的情景,都插着茱萸卻唯獨少了他一人。是啊,一個人獨自出遠門,到外面去打拼實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鄉在徐州,爸爸媽媽年輕時就在常州拼搏了。他們經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終於為以後的生活打下了基礎,並在這兒買了房子,長期住下來。我可謂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做夢都見到自己的親人,特別是在中秋重陽佳節來臨的時候,我們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時,想必遠方的`親人也在思念着我們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聲,寄給家鄉的人們,我想説:爺爺,您的眼睛好了嗎?可以看見了嗎?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風濕病有所好轉了嗎?有空的時候,到醫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們雖有“良田萬畝”,可你們都已年過七旬了,家裏的糧食也夠了,在家裏好好過晚年,我有空會去看你們的……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鳥,帶着興奮激動的心情,飛回故鄉親人的身邊……願天下所有人的遊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團圓!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8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説,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説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敍説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説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説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説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説,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説,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