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鄉愁

《鄉愁四韻》

欄目: 鄉愁 / 發佈於: / 人氣:2.85W

鄉愁四韻》1

《鄉愁四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夢鄉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2]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3] 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愁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鄉愁四韻》2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閲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要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學會鑑賞,懂得什麼是詩歌的美,怎樣才能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會隨之上個台階。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因為,這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他們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認知:理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及瞭解體現詩歌特色的“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具備鑑賞詩歌的能力並能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情感:在朗讀、想象和品味中薰陶學生情感,從而體會、感悟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之情;在理解詩歌、鑑賞詩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作慾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運用已有的學習詩歌的方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情感。

2、學會如何鑑賞詩歌。

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三美”並以此來鑑賞詩歌。

2、再選一個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為“鄉愁”再添一韻。

[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舊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並幫助學生在分析體驗中獲得新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中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習詩歌;在誦讀、想象、品味、感悟中學會鑑賞詩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詩歌。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整理關於作者與作品的相關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回憶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談談作者,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 、運用讀、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散讀(參考學習建議中的節奏,並運用朗讀的重音、語調。)

個別學生範讀——配樂(其餘同學可以閉上眼睛展開合理想象)

2、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詩人用了哪些具體的意象來抒發這種情感的?

3、詩人藉助這些意象分別想表達鄉愁的什麼特點?

4、詩人為何選擇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濃濃鄉愁的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詩人由這些意象所展開的聯想再結合我們剛才閉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畫面,來説説你的理解。

三 、引導學生從詩的形式、語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詩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2、在結構中感受詩歌的建築美。

3、在語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四 、體會感悟,拓展延伸

1、欣賞羅大佑為《鄉愁四韻》譜寫的旋律。

2、創作練筆:給鄉愁添上一韻。

3、作品交流。

五、 課堂小結 渲染激情

1、談收穫

六 、作業

1、反覆吟誦《鄉愁四韻》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中,任選一首,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賞析。

《鄉愁四韻》説課

由於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再加上,隨着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閲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顯然,原先只是用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解讀詩歌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要讓學生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鑑賞,只有懂得了什麼是詩歌的美,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它,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才會深遠而透徹,並且還懂得如何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將會隨之提高。

因此,本着“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我給本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在體驗感悟中習得了新的知識,並當堂進行了實踐——詩歌創作,這樣一節課,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新舊知識的銜接、過度也很自然,學生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了知識,並在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因為,在這這節課上,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學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鄉愁四韻》3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數上了一本就報外省的大學,去長長見識。可惜夢想就如一個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緊,它越容易破碎。最後,我選擇了一間離家説近不近,説遠不遠的大學。原本以為會很灑脱的我,卻飽受思鄉的痛苦,彷彿離開了家,靈魂就丟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覺有味道,那它會是什麼味道呢?是鹹的吧。分明記得軍訓的時候,因為不適應新環境,常常在夜裏啜泣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病倒在牀的時候,一個人在宿舍孤單的想着家的時候,那眼淚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是酸的吧,分明記得打電話時候故作堅強告訴媽媽我很好,那在眼裏打轉的眼淚告訴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吧,不善表達的父母卻不時打來電話,電話那頭關切的叮嚀和囑咐,讓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愛,那種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願以嘗的快樂的甜。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承載着思家的感覺,那它會是什麼呢?是詩人筆下的長江水或海棠紅?是那一條電話線,牽扯着兩頭的思念;是那一張車票,搭建了兩頭的牽掛。常常看着電話,想着電話那頭可能會發生的遙遠卻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悶卻又承載着幸福的生活。那一條我時常夢到的回家之路,那條寬廣的大道時常讓我做着一個美麗的夢,那條記憶深刻的小道時常會召喚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遙遠,在眼前浮現又飄向遠方。常常望着學校邊的鐵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親人身邊。

思家,一種觸摸不到卻無處不在的感覺,很微妙卻又難以形容。我把思家的味道裝進記憶的瓶子裏,偶爾打開呷一口,別樣宜人:把對於家的思念珍藏在記憶的那個最柔軟最純淨的角落,偶爾把它翻出來温習。有人説:鄉愁未必真的是愁。對啊,有了那種對於家的牽掛,對於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長大。

《鄉愁四韻》4

《鄉愁四韻》的作者把鄉愁比作了江水、燒痛。是的,鄉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頭上。家鄉就在眼前,眼眸卻不能回去。

作者小時候,鄉愁像郵票,可以你來我往,可長大後,船行不太方便,後來啊,與母親已是陰陽之隔。現在,目送着大陸,在海灣的另一頭。

余光中曾受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那這種鄉愁是單薄的…”。而《鄉愁四韻》增勢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最早接觸余光中詩人的詩是初中是血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這頭;長大後,鄉愁十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藉助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是武將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思念,渴望祖國的的統一。

但是,在《鄉愁四韻》一詩中,是人將他熾熱的思鄉之情繫成一根紅線,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四個意象系統的組織起來,是的鄉愁不再只是純粹的距離,更具有滄桑之感。

讀完了《鄉愁四韻》,我對詩人和他的詩有更一步的瞭解和認識。我能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執着。作為一名出生在大陸,成名與港太的愛國詩人,他的字裏無不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執着的堅持。深受思鄉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吶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如此一詠三歎,熱情而又奔放的愛情躍然紙上。

已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隨着時間的消磨,鄉愁並未減,只能一杯一杯地飲酒。可李白説:“舉杯消愁愁更愁。”肖邦曾在生命結束時説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我的祖國。”即使葉落了,也要歸根,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不是和樹一樣嗎?

我從未有過鄉愁,從未離開過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舊芳香,鳥啼依舊清脆,河水依舊清澈。

《鄉愁四韻》5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重着讀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四韻》,除了感受其繾綣的鄉愁,卻還有另一番感受。由於上游植被長期遭到破壞,長江的水土流失加劇,加之沿岸工業“三廢”的排放,這水大概也難以有“醉酒的滋味”了。老子説:“上善若水。”這是因為水能夠洗滌污垢且不失了自我本色。可如今你若是到長江邊掬一捧水來,且就不説其混濁的顏色,就是那從沿途帶來的泥沙,想來也是大把大把的。

這種景象僅僅發生在長江嗎?

在我的相冊裏有這樣兩張照片:一張是幼時在家鄉的後山拍的,樹木葳蕤,畫面恬靜。另一張是今年在同一個位置拍的,背景卻是裸露的黃土,見不着一點兒鮮潤的綠色。在過去近十年裏,家鄉的木材被商人收購運走,土地巴望着的“新衣”亦只是幻念而已。一條條筆直的公路將人們引向致富的大道的同時,舊時的蒼翠也已不再,家鄉的沃野隨着李太白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水而去。水土流失的到來促使肥沃的土壤離我們遠去,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決裂,眼前的利益蒙敝了人們的眼睛,人與自然的隔閡越來越深。頻發的自然災害是大地向人類發出的警告:大自然是慈愛的母親,也是殘忍的屠夫!

每一次聽見伐木聲,每一次看見因挖礦而裸露的土表,我彷彿已經預見自己的家鄉出現了大片皸裂貧瘠的土地,河牀因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抬升乾涸,被廢棄的煤礦周圍只是荒地。尾隨着荒涼而來的暴風——沒有肥沃的土壤可以為我們培育“綠色長城”,抵擋風沙的侵蝕。過度採伐,不合理的開採將為我們帶來一場無法醒來的惡夢。

放眼全國,被喻為“北大倉”的三江平原的黑土層因高強度的農林開發而退化嚴重。黑鈣土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流失,形成1釐米的黑土層卻需要數百年;黃河上中游,尤其是黃土高原,因水土流失變得千溝萬壑;大量的養分被水帶走,荒漠化的腳步正在加快,步步緊逼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地帶。

愛我家鄉,護我水土!它不只是一句口號。為了換救我們的家園,為了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倡儀:禁止亂砍濫伐,嚴懲毀壞植被的不法分子;退耕還林,禁止一切毀林造田的行為;每年的植樹節應當鼓勵人們走出家門植物造林。

土地是人類的根系所在,如果水土流失依舊無法得到解決,人類將會是多米諾骨牌中緊接着倒下的一塊。請讓保持水土的意識與行動走進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用我們的雙手去阻止惡夢的到來。

我相信,當我們再次讀《鄉愁四韻》時,只有超越歲月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