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篇

欄目: 桃花源記 / 發佈於: / 人氣:1.24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閲讀題,而與閲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閲讀題的金鑰匙。一份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閲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

閲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第1-3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尋病終

尋: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不久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就順着原路(回去),處處作了記號。

3.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2

閲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9-23題。(共計12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南陽劉子驥,好遊山水。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説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注]囷:這指似圓形穀倉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4分)

①落英繽紛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試如水中

19.翻譯句子。(4分)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文:

(2)深山中有人跡,異之。

譯文:

20.“開明朗然”與《桃花源記》中的 一詞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跡”,根據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1分)

22.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虛構桃源美景的真實用意?(2分)

參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樣子 ②交錯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園竹林之類。(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跡象,他們覺得很驚奇。

20.豁然開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優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而且社會風尚淳樸,“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等。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實用意在於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桃花源這個美好的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3

閲讀文段,回答問題。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乙〕房玄齡①奏:“閲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閲: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還家( )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3)誠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項是()

A.良田 無論

B.絕境 問訊

C.交通 妻子

4、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兩文都傳達着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舉例説説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

〔幫幫你〕:可聯繫《治水必躬親》、《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戰亂;隋煬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於

3、C

4、(1)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述説,他們聽了都很驚歎。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陳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當斬”……等句,讓讀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統治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因此,減輕賦税,關注民生,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於百姓。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4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小題1】不少成語出自第一篇文章,請寫出其中兩個。(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字詞的意思。(4分)

(1)黃髮垂髫 (2)嘗貽 (3)高可二黍許 (4)兩膝相比者

【小題3】下列加點字解釋相同的一組是( ) (2分)

【小題4】與“絕類彌勒”中的“類”,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門別類

B.畫虎不成反類犬

C.以此類推

D.類多如此

【小題5】翻譯句子(6分)

(1)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小題6】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

答案

【小題1】略

【小題2】(1)老人小孩 (2)曾經贈送 (3)大約 (4)互相靠近

【小題3】B

【小題4】B

【小題5】(1)自稱先輩為了逃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村裏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2)沒有不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態。(3)(佛印)抬頭仰望,神情和蘇、黃不相類似。

【小題6】略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5

(一)(15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釋詞(2分)

舍儼然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__

小題2:、解釋劃線詞的古今義(4分)

①阡陌交通 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

小題3:、下列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欲窮其林欲與天公試比高B.初極狹,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儼然D.漁人甚異之水陸草木之花

小題4:、有些成語出自本文,寫出其中的兩個(3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

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小題1:①整齊的樣子。 ②通“邀” ,邀請。

小題2:①古義: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②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小題3:A

小題4:世外桃源、豁然開朗、與世隔絕、無人問津、怡然自樂、雞犬相聞、落穎繽紛等等。

小題5:①老人和小孩,都顯得安閒快樂(心滿意足)。

②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晉朝了。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2: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古今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

小題3:此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應結合句子理解。A中都是“想”,B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阡陌交通:相通;C、便舍船:離開;屋舍儼然 :房屋;D、漁人甚異之 :指桃花林的美景;水陸草木之花:的。

小題4:此題考查的是成語,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

小題5: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如:(源中人)問(漁人)今是何世,(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6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閲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閲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並自得其樂。

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7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屬(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漢( )

(4)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話,試説説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説説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結構上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詣太守,説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2)詳細(3)竟然(4)作標記

2.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3.漁人詳細地告訴了他們從秦至晉這段歷史上發生的事。

4.示例:表明這裏與世隔絕,反襯外面世界的動盪與黑暗,表現中心主旨;在結構上總結下文,又照應前文避秦時亂。

5.示例:沿途所見,洞中所見,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8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芳草鮮美()②屋舍儼然()③便扶向路()

④尋病終()便要還家()皆歎惋()

13.第一段中表現桃花源優美環境的句子是,,;表現村中人快樂生活的句子是。(2分)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5.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2分)

16.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2分)

17.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參考答案:

12.①鮮豔美麗②整齊的樣子③沿、順着④隨即,不久同邀邀請驚訝,驚奇

1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4.(1)(他們)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2)(他們)問起現在外面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和晉了。

15.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離現實的美好場所或境地。或環境幽美的地方。

16.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並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具言的內容和歎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歎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17.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9

閲讀下面選文,完成題目(10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還家( ) ②無論魏晉( ) ③尋向所志( )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題3:漁人遇桃源,“處處志之”,卻“不復得路”,你認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①通:邀“邀請②更不用説③原先

小題1:(1)領着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其他的人又紛紛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做客,並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題1: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

小題1:文言實虛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節,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實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注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義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學生應注意“要”通假字現象;“無論”的古今異義現象。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翻譯句子時,第一步:聯繫語境明大意。聯繫具體語境,把握句子大意,寫出主幹。第二步:字句落實莫疏漏。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看清語法現象,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複詞等;明確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裝、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譯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譯法”:留、替、補、刪、移、猜。“留”,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替”,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猜”,指文言句中多義實詞、帶修辭的句子,要根據上下文靈活猜測處理。第四步:隱性失分要避免。回顧原文,檢查是否符合語境——“看”;再讀一遍,保證句子準確通順——“念”;謄上卷子,字跡清楚端正無誤——“寫”。這裏注意“妻子、絕境、間隔、延”等詞語要做重點理解。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要求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選文主要是通過“漁人進出桃源”內容,和虛構的一種理想的生活空間,來表達一種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的主題情感,回答時意思表述正確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0

讀文答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停數日,辭去②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説魏晉了。

3.答案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1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税”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歎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歎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説:“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説説理由。

28、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説起這裏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繫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敍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着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着痛苦的生活而歎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敍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脱壓迫、擺脱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説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敍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2

文言文閲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的意義。

(1)欲窮其林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處處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規往 規: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3.請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閲讀思考,簡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的一兩處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2.D

3.帶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4.(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3

閲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IO - 5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署易節,始一反焉。

1.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每句標一處)(2分)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2分)

(1)便要還家 ( ) (2)雜然相許 ( )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諸渤海之尾

C.屋舍儼然 雜然相許

D.不復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

5.內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虛構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願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願望?(2分)

答:

參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每小題1分)

2.(2分)(1)通邀,邀請 (2)贊同,讚許 (每小題1分)

3.(3分)C

4.(4分)

(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冬夏換季(寒來暑往),(他們)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時間,(他們才往返一次。

(每小題2分,翻譯準確、表連通順即可)

5.(4分)

(1)表達了作者嚮往自由、平等、和諧生活的願望。

(2)反映了人們與困難作鬥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

(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4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下列句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至於負者歌/於途

D、往/來而不絕者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的古義完全相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蒼顏白髮”暗示出歐陽修已老態龍鍾。

C、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後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後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

參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2分)

(1)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 )

(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題1】(1)原來的,從前的;(2)計劃,打算。

【小題1】(1)捕魚的人對此感到很詫異。(他)繼續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晉兩朝了。

【小題1】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