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桃花源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5篇

欄目: 桃花源記 / 發佈於: / 人氣:3.05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5篇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1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裏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着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着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着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麼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着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裏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麼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隻打轉的鳥兒説:“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遊戲嗎?”我説:“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着我説:“怎麼只有一隻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裏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後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隻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説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牀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隻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彷彿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隻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着陽光的温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豔。這裏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着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悦。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一條小溪邊,看到一個小孩正在喝溪水,還跟他的同伴説:“這水好清,好甜呀。”穿過小溪來到森林,這裏的樹林鬱鬱葱葱,為了小動物們遮風擋雨,森林裏一片和諧的景象。這時,聽到一棵小樹苗説:“這裏的`人們是多麼注意保護我們,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小動物們建立了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離開森林,來到街上,這裏一片熱鬧和諧的景象又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時,我突然聽到一陣鈴聲,原來是鬧鐘響了,這只是一個夢而已,我回憶着剛才這個美麗的夢,心想如果現實世界有那麼的美該多好。現在大面積地森林被砍伐,環境被破壞,如果再不關注森林,保護環境,我們將會像小鳥一樣失去我們的家園。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2

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淨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初中,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鵰英雄傳》,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繫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着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那時並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着步入社會所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慾橫流,階級爭鬥,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塗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啊!那裏沒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裏的人們淳樸忠厚;那裏的社會環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託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抱怨,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淨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餘生。

我心中嚮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裏啊?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3

作者對通往桃花源的過程描寫非常科幻,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等都很寫實。那麼最後見到的理想國是怎樣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都是物,從今天來看,土地代表空間,屋舍也許就是高樓大廈,良田是農業,美池可以垂釣,可以洗浴,可以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東西,而雞與犬,都是家中必備的東西,就像是現在的電腦和汽車。理想國裏的人,都忙着種作,顯然都不是閒人,衣着嗎,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樂。

然後就是相遇了。乃大驚,外星人見到地球人也會驚恐的,但是非常有禮貌,非常豪爽,殺雞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聞有此人,感來問訊説明大家都很相識。然後大家竟然都不知道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爭着邀請到家中來,招待他。但最後還是有人説:不足為外人道也説明他們也是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

那麼離開的時候,漁人還是不捨這個地方,希望能回來。所以處處志之最後他很功利地叫太守來,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適宜於功利。

劉子驥,高尚士也,這一段只是為了增加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像電影的最後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後怎麼樣了。

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裏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説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説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覆思考。

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裏,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説: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裏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4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秀讀後感範文5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