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作背景分析

欄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發佈於: / 人氣:2.49W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着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作背景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這是一首家喻户曉、人口皆碑的五言律詩。寫這首詩時,作者正在京城長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職。約作於乾封元年至總章元年(666—668)。豪氣滿懷、積極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時的思想核心。杜少府,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詳。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唐代縣令稱明府,縣尉為縣令之佐(助手),遂稱少府。此時,杜即將赴任蜀州(亦稱蜀川,今四川崇慶縣。唐初本無“蜀州”,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始設蜀州,時王勃已死。故本詩亦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設宴為他送行,寫了此詩,作為臨別贈言。送親朋好友出遠門,即使對方是前程似錦,雙方都是不好受的,其中有留戀、傷心、惆悵等。江淹《別賦》中説道:“黯(àn·難過的神色)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就是説人生只有因各種原因的離別,最能使人 產生悽清悲涼的情緒。柳永與紅顏知己告別:“執手(拉着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泣不成聲),就連王勃也曾在送好友時有:“窮途(送到最後了)唯有淚,還望獨潸(shān)然”(還依依不捨望着對方,獨自淚漣漣的樣子)。而此時的王勃與這位杜姓好友,很可能都是一個正當新近科場的得意青年,鋭意進取和強烈自信,加上春風得意的興奮之情,沖淡了離別帶來的失落感,因此,這首詩的主調一反常態,情緒開朗、精神振奮,以高屋建瓴的氣度,志存高遠的胸懷,與友人變臨別黯然傷神為心心相印、互勉共進。鼓勵朋友眼向前看,面向未來,去掉兒女情長,能以事業為重,敢於披荊斬棘,勇創錦繡前程。真是情深意切,友誼真摯感人,意境壯闊,心胸曠達,催人奮進。王勃真不愧“詩傑”的光榮稱號,此詩的確是開創了千古送別詩的一個新的風範。實在是唐詩中千山獨秀、五嶽獨尊之五律傑作。全詩音律抑揚頓挫,開合自如,韻味無窮,為人所稱道。故能穿越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時空,流傳至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去,到。“之任”,去上任。“蜀州”,如前所提到的亦稱蜀川,今四川崇慶縣。題目的完整意思是:送杜少府到蜀州(蜀川)上任。此題目概括地講了本詩所寫的事件、內容。“送”字點明瞭其詩屬於送別詩的體裁。

全詩一、三單數聯為對仗句,二、四雙數聯為散調,句子有整有散,靈活多變。一、二、四、六、八句又同押一韻,讀起來音調鏗鏘,有節奏感,富於音樂之美感

總之,象古人常説的“文如看山不喜平”,一首詩就是一首動人的樂章,高亢、舒緩結合起來,才有錯落有致的美感。王勃雖處初唐時期,尚不能完全脱盡六朝餘風,但像“城闕輔三秦”一類的作品,融開懷抒情與慷慨議論於一爐;而且能以非凡的魄力化用典故、古為今用,創造出獨具一格、只屬於自己的藝術意境。既然是送別詩,其中必然有帶有傷感色彩的詞語出現,“宦遊人”、“離別意”,以及“歧路”、“沾巾”等即是這種情緒的反應。但詩人總是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壯麗宏大的場景渲染壯別的氣氛,以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氣沖天的宏論把傷感的情調烘燃,以時代的最強音補而代之。使全詩音調爽朗,激情昂揚,清新高遠;開合頓挫,意脈流通,意境曠達。而且語言壯美,氣骨蒼然,才情橫溢。時而慷慨騰躍,時而舒緩順暢,音韻多變而和諧嚴整,造成了一種跌宕有致的變化,猶如一首響徹雲霄的昂揚樂章,使之能穿越歷史的時空,代代相傳,永遠高唱。其青春的少年意氣,大有“一洗凡塵萬馬空”的'威勢,再加上那種深厚而真摯的友情,以及詩文精當的剪裁,巧妙合理的佈局謀篇,語句的錘鍊,意韻的和諧,舒捲自如的變奏,足以使千萬首滿紙悲辛的同題之作黯然失色。其面臨離別的豁達坦然,更是鼓舞了無數臨岐之人。的確是獨樹高旗,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逐步擺脱齊樑餘風,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真是令人歎為觀止。至今仍是後人最愛引用的送別詩之一,這就是此首以及其它王詩的歷史價值之所在,從而也鑄就了王勃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在我們祖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