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聽課心得體會

欄目: 河中石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自從上次聽過鄒欣老師的《致女兒的信》後,我就很期待在課堂上的再次相逢。這次在即墨實驗中學活動的主題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得知鄒老師此次授課內容是文言文《河中石獸》之後,這份期待又多了幾分熱切。那一天的行程對我而言可稱之為“乾坤大挪移”——清早從家出發,一上午在即墨實驗中學的階梯教室聽課,陌生而又緊湊;中午,在學生們午休之前我已回到自己的班級,按部就班地開始下午的任務,熟悉而又忙碌。至今想來仍是奇妙的一天。

河中石獸聽課心得體會

課堂是從檢查預習學案開始,這張學案在第一課時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我也常常佈置預習,內容不外乎寫寫註釋,讀讀課文,對照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劃出學習有困難的句子。後面兩項內容基本止於口頭,形式大於內容。學生做了沒有,做到什麼程度很難檢查。而這堂課採取預習學案,就有了一個具體可查的東西。為什麼平時不放手讓學生預習的時候就動筆練習呢?我想,潛意識的原因可能是反正早晚都要講,不如直接給學生還比較省事。我們有的時候會説學生能力不強,其實,不是學生沒有能力,而是老師把學生替懶了。教師的作用就是搬運工嗎?

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不僅僅體現在預習學案這一點上。在課堂上在朗讀課文訂正讀音的時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一句,老師問“轉”什麼時候讀三聲,什麼時候讀四聲,學生無言,老師説:“馬上查!根據字典上的義項確定該讀什麼。”這讓我想到在之前的`培訓活動中,鄒老師曾多次強調工具書對語文老師的重要意義——不盲從他人,不迷信網絡,從最權威的辭書中尋找答案。在教學中學生常常習慣不認識的字來問老師,老師也習慣於直接給出答案。僅僅滿足於得到一個答案,而不去親自驗證推究。這似乎變成了慣性。課堂上的另一個環節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集體解決過翻譯的疑難之後,老師問還有其它什麼問題時,一片沉默——這應當代表沒有疑問。隨後鄒老師的一個問題給整個會場帶來了沉默,那就是“設帳”為什麼解釋為“講學”?我想,會場上的沉默或許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吃驚,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設帳”的解釋課下注上出現,書上已有答案啊;二是思考,直譯為“講學”明顯不通,那又是為什麼有這樣的解釋?相信這個答案把大部分人問倒了。鄒老師説:“很遺憾,字面意思相差很大,卻沒有疑問。”讀書不僅要有朱熹的三到,還要手到——查字典,查工具書。學生不願動手查閲辭書,不願動腦推理驗證,老師就做出表率了嗎?

在聽課過程中,我在考慮,鄒老師為什麼單單選取這篇文章來上課?在課後的講座培訓中,鄒老師説原因之一是《河中石獸》比較有意思。“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豈可據理臆斷歟?”對於這句話的深入理解難倒了學生。其實又何止學生。

實踐出真知,作為一線老師對這句話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更多的時候照搬別人,參考教參,參考網絡,很多想法就如同寺僧和講學家所言的經驗,他們所獲得的是一個“相對真理”,滿足某種條件才會成立,我們卻常常只看到真理,忽略了條件,忽略了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想,這不僅是鄒老師想通過課堂傳達給學生的,更想是傳達給老師的。

在課後的講座交流中,鄒老師又特意向青年教師提出了幾條建議,其中一條是,老師在課堂上要儘量心平氣和,不能太急於完成任務,學生出錯是最好的教學契機。在日常教學中,課時安排是牽絆老師的“戒律”,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可以使教學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但在特殊情形之下又不能迷信這一戒律。

這一課的講授在中間查字典以及理解主旨環節花費了較多的時間,特別是後一環節,推進得很艱難。在公開課中不拘泥於時間的限制,等待學生自己的理解領悟,需要耐性,也是需要魄力。

最近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種花,仔細想來,這個活兒和教學有很大的相似,一顆種子在氣温、水分等條件合適的時候,總會在等待後迎來它的發芽與成長,課堂教學何嘗不如此?它不是工業的流水線,而更像農業,在促成條件後,還需要等待,學生一旦開始領悟,在已有的基礎上探討提升,快速的成長也是指日可待。

對於《河中石獸》這堂課而言,我也是學生的身份。如果這堂課對於我這樣的學生要設一下教學目標,我想應該是這樣的:1.瞭解授課內容和具體的授課環節,進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內容。2.學習課堂教學技巧和嚴謹認真的教學方式。3.在教學中培養大膽質疑勇於實踐的獨立思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