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原文譯文及賞析

欄目: 夢遊天姥吟留別 / 發佈於: / 人氣:3.2W

【原文】

海客談瀛(yíng)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2) 越人(3)語天姥,雲霞明滅(4)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5),勢拔五嶽掩赤城(6)。

天台(tāi)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7)。

我欲因之(8)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9)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

謝公(11)宿(sù)處今尚在,淥(lù)(12)水盪漾清(13)猿啼。

腳著(zhuó)謝公屐(jī)(14),身登青雲梯。

(15)半壁見海日(16),空中聞天雞(17)。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8)熊咆龍吟殷(yǐn)巖泉(19),慄深林兮驚層巔(20)。

雲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22)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開。

(23)青冥(24)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25)。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26)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luán)回車(27),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huǎng)(28)驚起而長嗟(jiē)。

惟覺(jué)(29)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30)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31)。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qí)訪名山。

(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mǔ)吟留別(也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1) ,一作《別東魯諸公》。選自《李太白全集》)

【註釋】

1、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將由東魯(在今山東)南遊吳越,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東面。傳説登山的人能聽到仙人天姥唱歌的聲音,山因此得名。

2、【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經常出海的人談起瀛洲這個地方,都説大海煙波浩渺,瀛洲實在難以找到。瀛洲,古代傳説中的東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兩座叫蓬萊和方丈)。煙濤,波濤渺茫,遠看像煙霧籠罩的樣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確實,實在。

3、【越人】指浙江一帶的人。

4、【明滅】忽明忽暗。

5、【向天橫】直插天空。橫,直插。

6、【勢拔五嶽掩赤城】山勢高過五嶽,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huà)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7、【一萬八千丈】一作“四萬八千丈”。

8、【對此欲倒東南傾】對着天姥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東南一樣。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顯得低多了。

9、【因之】因,依據。之,指代前邊越人的話。

10、【鏡湖】又名鑑湖,在浙江紹興南面。

11、【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12、【謝公】指南朝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遊山。遊天姥山時,他曾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

13、【淥(lù)】清。

14、【清】這裏是悽清的意思。

15、【謝公屐(jī)】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遊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備有一種特製的木屐,屐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帶子,形狀像拖鞋。

16、【青雲梯】指直上雲霄的山路。

17、【半壁見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

18、【天雞】古代傳説,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綿延三千里,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着它叫。

19、【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戀着花,依靠着石,不覺天色已經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20、【熊咆龍吟殷巖泉】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殷巖泉”即“巖泉殷”。殷,這裏用作動詞,震響。

21、【慄深林兮驚層巔】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慄、驚,使動用法。

22、【青青】黑沉沉的。

23、【澹澹】波浪起伏的樣子。

24、【列缺】指閃電。

25、【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開】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門扇。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26、【青冥浩蕩】青冥,指天空。浩蕩,廣闊遠大的樣子。

27、【金銀台】金銀鑄成的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8、【雲之君】雲裏的神仙。

29、【鸞回車】鸞鳥駕着車。鸞,傳説中的如鳳凰一類的神鳥。回,旋轉,運轉。

30、【恍】恍然,猛然。

31、【覺時】醒時。

32、【失向來之煙霞】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消失了。向來,原來。煙霞,指前面所寫的仙境。

33、【東流水】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34、【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行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訪問名山。白鹿,傳説神仙或隱士多騎白鹿。須,等待。

35、【摧眉折腰】低頭彎腰。摧眉,即低眉。

【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紹興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雲,連着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着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説的話夢遊到了紹興,一天夜裏,飛渡過了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腳上穿着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着花,依倚着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慄,使山峯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峯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歎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遊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樑、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歎,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題解】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鑑賞】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説: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雲霞裏時隱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國古代傳説,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現在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這裏當“實在”講。

先説“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説“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雲上,彷彿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嶽,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嶽”,指我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赤城”,是山名,在現在浙江天台北,因為山上赤石羅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台山為着眼點來寫,説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台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裏的“天台一萬八千丈”,只是説天台山非常高,並不是説它實有一萬八千丈。

在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説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彷彿那高峻挺拔、在雲霞裏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着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這裏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裏淥水盪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遊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曾經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接着,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裏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製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後齒,這樣走着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説裏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着叫起來。詩人説:他穿着謝靈運特製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雲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湧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説,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巖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峯巒都在發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雲天像要下雨,濛濛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這裏採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奏發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裏,顯現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這裏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敍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開以後,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後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騎着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裏,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

讀着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豔、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於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歎,枕蓆依舊,剛才的煙霧雲霞哪裏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彷彿音樂由響徹雲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着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應該注意體會的。

詩人由夢醒後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後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麼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裏,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遊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着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裏屬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裏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慾,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複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簡單談談這首詩的藝術風格。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別、留別詩的惜別傷離的老套,而是借留別來表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在敍述的時候,又沒有采取平鋪直敍的辦法,而是圍繞着一場遊仙的夢幻來構思的,直到最後才落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這樣的構思,給詩人幻想的馳騁開拓了廣闊的領域。跟這樣的構思相適應的是,大膽運用誇張的手法來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這方面,詩人顯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寫熊咆龍吟,寫雷電霹靂,寫空中樓閣,寫霓衣風馬……把幻想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真是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杜甫説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十分恰當的評論。還應該注意,作者不是為寫幻想而寫幻想的,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主旨服務的。他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醜惡;寫自己一心想遨遊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憎惡,不願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不事權貴的主旨,像一盞聚光燈,把全詩照明,幻想在這燈光裏才生動起來,否則,即使再鋪張百倍,也是不會放出動人的光彩的。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七言古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詩體,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長或短的句子。用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句數不限,篇幅可長可短,於舊體詩中是比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種。李白很善於寫七言古詩。這大概是由於這種詩體流暢自然的特點,更適合於表現他的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就這首詩來説,句法的變化極富於創造性。雖然以七言為基調,但是還交錯地運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這樣靈活多樣的句法用在一首詩裏,卻並不覺得生拼硬湊,而是渾然一體,非常協調。這是因為全詩為一條感情發展的脈絡所貫穿,隨着感情的起落,詩句有長有短,節拍有急有緩。有人説李白的詩“雖千變萬化,如珠之走盤,自不越乎法度之外”,這是十分恰當的。 (劉國正)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為了借惜別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態度,詩人構思出一幅夢遊奇景,塑造出—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風格,加重了詩的浪漫主義色彩。再把這些與當時醜惡的現實加以對比,才回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來,幾乎是天衣無縫。這奇特的構思是運用了比喻、對比、襯托、誇張、聯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無怪乎杜甫評論此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實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從登山起,描寫天姥山的美麗壯闊,來表現自己進入朝廷後初期受到重用之時對朝廷的依賴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見真正的事實。然後忽然間“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表示他已經開始得罪權貴。後來“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則映射自己失寵。而自己則一直在這種“得”與“失”中掙扎。到達頓悟的境界後,“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才發現這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

最後一段表現自己對黑暗朝廷的不屑與性格上的灑脱。第一句表達了世事不可把握,略顯消極的思想。第二句寫出了詩人想隱遁,遠離着黑暗污穢的現實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

主旨:蔑視權貴、對現實不滿、不屈於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濟蒼生、安社稷、輔佐明君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