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題

欄目: 夢遊天姥吟留別 / 發佈於: / 人氣:2.31W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整理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閲讀題,歡迎學習參考!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閲讀

1.這首詩是 (  )

A.抒情詩   B.樂府詩    C.敍事詩   D.近體詩

2.這首詩是按照“現實—夢幻—現實”的順序寫的,主體部分是夢幻,由夢幻到現實,用了四個過渡句,請找出來。

3.第二段寫夢幻,是詩的主體部分。這一段可分幾層?各層大意是什麼?

4.詩的哪兩句揭示全詩的主旨?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這種思想感情同夢境的描寫有什麼關係?

5.詩人描繪天姥山,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動詞寫其__________,又用天台的__________與__________從側面__________,勾出氣勢凌空、雲霞明滅的天姥山輪廓。

6.作者描繪天姥山着眼在__________,寫夢境着力寫__________,寫仙境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__________;最後用“霓衣”“風馬”“虎鼓瑟”“鸞回車”極言仙人出場的__________。這段文字描繪有聲有色,奇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答案:

解析:1.A;

2.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3.第二段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我欲因之夢吳越”至“淥水盪漾清猿啼”)寫夢遊的經過。由鏡湖到剡溪,找到謝公的住宿處。第二層(“腳著謝公屐”至“水澹澹兮生煙”)寫登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層(“列缺霹靂”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寫“洞天”中所見。第四層(“忽魂悸以魄動”至“失向來之煙霞”)寫從夢中驚醒。

4.表現主旨的兩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詩人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這種思想感情是在前面夢幻的基礎上發出的,夢境的記述和描寫是為篇末主題服務的。

5.連 橫 拔 掩 雄偉 倒 傾 襯托

6.夢境 仙境 列缺霹靂 丘巒崩摧 石扉訇然 氣勢之宏 場面之奇

鑑賞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脱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説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説“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説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説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説、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