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總9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3.3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總9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説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

4、學生指名用一段話來描繪:你的面前浮現出怎麼樣的一幅圖畫?

師述: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六、小結本文。

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學生再讀詩歌,感受詩的內容和形式的美。(放女聲錄音,學生跟着讀)

八、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1、 學生朗讀全詩。

2、 學生獨立欣賞全詩。

3、 教師點評:

明確:這首精緻的小詩,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種温柔而禮貌的神態。詩的第一行描寫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別時鞠躬的神態,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嬌羞的水蓮形容女郎的美麗與温柔也流露出詩人對其由衷的讚美。“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詩人從女郎的道別聲中聽出了”密甜的憂愁”,這正是詩人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而這一切是剎那間襲來的情思.。

詩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詩的音樂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數不一的長句,第三行是兩個短句重複,形成了起伏緩慢的節湊和柔和的旋律,採用的韻腳是“柔、羞、愁”。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統一。

九、佈置作業:課外讀徐志摩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1.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具有浪漫情懷的現代派詩人。

2、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無奈,又有 天下誰人不識君 的豪邁,還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三、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再別康橋》是詩人1928年第三次漫遊歐洲,再回母校,故地重遊時所作的,所以這個題目中有一個 再 字;那麼,從這個 別 字,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啊?離別(學生答)對,它是一首離別詩。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音,朗讀時力求做到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並茂,朗讀時語調要柔和、舒緩。

五、意象的含義和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一份哀傷。《再別康橋》的基調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後,你感覺到通常離別詩的那種沉重和壓抑了嗎?如果沒有,它又帶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呢?

明確:這首詩歌沒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的悲痛壓抑,給我們帶來的是清新飄逸、空靈自然的感覺。

這首詩之所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覺,不得不歸功於詩人所選擇的抒情對象。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世界的,準確地説,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説,有詩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詩歌是離不開 意象 的,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一支蠟燭,它是一個物質存在,它是一個意象嗎?(學生答)不是,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中的蠟燭卻可以稱之為意象,為什麼?因為 蠟炬成灰淚始幹 中的蠟燭寄託了詩人的感情,這裏的蠟燭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了。古人常説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於海 (《文心雕龍 神思》),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寫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結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國維曾經説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 ,也就是説,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從詩中的 景 、 物 入手,從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同學們,《再別康橋》中有那些意象呢?這些意象又藴涵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來誦讀全詩。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後,大家覺得這首詩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輝

這短短的一首詩中就有這麼多意象,這些意象都浸染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歌。

六、探究欣賞–欣賞

三美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説説你覺得美在哪裏?

整齊交錯–建築美 爽口悦耳–音樂美 秀麗迷人–繪畫美

(一)音樂美

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輕輕 悄悄 等疊字的彷彿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這樣,通篇章節錯落有致,誦讀時,自然會有 一種旋律感。

(二)建築美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諧和,節奏之明晰,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麼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談談詩行的排列有何特點?

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

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每句字數6-8字,與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美學家説,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則是凝固的音樂。讀着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築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境搖搖,美不勝受。

(三)繪畫美

1. 讀了很多遍課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 詩中有畫 。

2. 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七、比較閲讀

1.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豪邁,也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更有 楊柳岸,曉風殘月 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考:《再》這首詩跟古代的離別詩詞,在離別的對象、氛圍、意象的選擇上有什麼不一樣?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 輕輕、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 !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給人迴歸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覺。

3.與其他送別詩相比較,本詩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説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以 輕輕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説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閲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説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台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説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美讀全詩。

2、學會鑑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鑑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鑑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範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鑑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麼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後彙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髮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築美派的同學接着發言。

1、[導]建築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髮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髮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餘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粧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願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麼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裏,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嚮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後,帶着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願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鍾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於康橋的美好願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着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裏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麼,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着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閲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着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建築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願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閲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板書設計

雲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豔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教案’再別康橋教案。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①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②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2.媒體設計:

①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②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程序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㈠提問: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教案《‘教案’再別康橋教案》。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㈡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

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主旨: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①對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第一詩句中的"温柔"描繪了日本女郎的情態美,欲言又止,含情脈脈

地低頭鞠躬,賢淑,温存,莊重。

B.第二詩句中的"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詩人用它來襯托女郎在

離情別緒的籠罩下難以忍受的內心痛楚,氣氛孤單淒涼。

C.第三詩句運用了重疊的手法,寫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喚以及美好的祝願。

D.此詩以"送別"為題刻畫了女郎的形態和內心活動,既有語言描寫又

有動作描寫,更有纏綿的情志。

答案:B("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錯了。這裏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

嬌羞之態。"低頭的温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兩個並列的意象重疊在一起,人和

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

②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⑴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⑵ 全詩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⑶ 寄託情感尋求解脱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着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遊,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託、抑鬱縈懷的短暫解脱。

⑷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有關資料】

一、新詩特點

中國新詩是隨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後的詩歌視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於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徵主要為:

1、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一個縱隊,在科學與民主的文化啟蒙下,它是以現代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為思想基礎的,集中表現了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命運、民族命運的關注,並在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加強。

2、以改變詩歌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為武器,經歷了真正的“詩界革命”,而與舊傳統決裂,有意識地擺脱古典詩詞的嚴整格律,終於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很接近舊詩的詩變到很自由的新詩”從而形成了完全獨立於傳統的詩詞之外的嶄新詩歌形式,並建立起現代詩歌的新傳統。

3、新詩既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則自必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體模式,我們的新詩在‘五四’時代基本上是從外國詩(主要是英國詩)借來音律形式的”(朱光潛《新詩從舊詩學習得些什麼》,因而它乃是‘累積了幾百年世界進步文學傳統的一個新拓的支流”,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上,是“截然異質的突起的飛躍”。這樣就決定了中國新詩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自己民族風格中,以致在語言鑄造和詩藝運營上,愈來愈與外國詩歌趨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4、新詩誠然完成了舊傳統的打破和新傳統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決裂,並不意味着割斷,而只能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也就是推陳出新。不推陳便不能出新,而沒有可推之陳也便沒有可出之新。每一時代的新詩歌,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髮創造出來,但它的根鬚卻必然深深紮在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適是新詩最早的開拓者,從1915~1916年就着手白話詩的試驗,一開始就朝着打破舊詩詞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移桔的方向衝擊:“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他主張:詩要“合乎語言的自然”,“話怎麼説,詩就怎麼寫”,他曾説:“詩歌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他把這種“詩探索”叫作詩的“嘗試”,並概括為“詩體的大解水’(《談新詩))。

鴿子

胡 適

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羣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迴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裏,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鮮麗!

──(原載《新青年》1918年)

從藝術上來看,這首中國早期新詩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開風氣的新詩理論。如胡適曾指出:關於新詩的音節,靠的是“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諧”,平民並不重要;而用韻方面,可以有多種自由,或“用現代的韻”,或“平厭互押”,“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至於藝術表現方法,則需要用“具體的做法”,換言之,“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裏發生一種或多種──明顯的逼人的影像”(《談新詩》)。對照《鴿子》一詩,正是如此。首先,該詩的音節確實大體上做到了自然和諧,全詩基本上用自然的語氣一氣貫注下來,相當流暢;其次,該詩注意押的,且全詩又押同一韻(i),然而詩中用的又是現代韻,也不受平區限制,這樣,全詩既自由地表達了思想,但又具有詩歌的音樂感;還有,該詩的主旨(表達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自豪感)雖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確採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迴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研身映四’這幅鮮麗的畫面上,這就避免了“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的弊病,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相隔一層紙

劉半農

屋子裏攏着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説“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着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着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裏。/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説胡適對於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於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麼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於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説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持發展到清末,由於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甦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於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於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説,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於它運用正在嘗試着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遊女怨婦寫照”,善於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鑑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敍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怒之情。

二、術語:意象

意象既是詩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廣泛存在於詩歌作品之中,因此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着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在具體詩作的選題、構思、立意、表達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特定的創作意圖,在自己頭腦的“萬花筒”裏對一連串的意象進行定向篩選、拼接與組合,從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詩的形象、詩的意境來,並隱含或包孕着詩人的情思意趣。由於對諸意象的篩選、拼接、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現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間聯繫方式而言,大體就有:意象疊加、意象脱節、意象組合、意象並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現、意象隱現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與此不無關係。

三、《再別康橋》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裏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着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繫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着他。於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着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1、金柳。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閲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