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編6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1.0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編6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現代詩歌運用意象進行抒情的鑑賞方法,同時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閲讀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感受現代詩歌的意境美,同時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合作探究,感受詩歌如何通過意象表達意境、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習詩歌,朗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過朗讀要把詩歌的情緒淋漓盡致的表達,也需要一個過程。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從朗讀開始。

首先,讓我們齊讀一遍這首詩,看看還有沒有自己拿不準的字音。

2.再讀詩歌,讀出節奏

詩歌一共七節,每一節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希望請到的同學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儘量讀出每一小節的節奏。

3.三讀詩歌,把握特點

下面我們就剛才劃分的節奏,再一起朗讀一遍,咱們把節奏放慢一點,好好品味詩歌帶給我們的第一感受。

4.示範朗讀,體會情感

5.在這一首詩當中作者告別的對象有哪些呢?

康橋的雲彩、金柳、河水、青荇,還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劍橋時陪他度過、走過大學生涯的一切讓他感覺美好的景物。

5.詩人跟這些對象深情告別的時候,他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呢?

不捨、依戀、傷感、惆悵(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6.你覺得詩人深情告別的對象僅僅是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景和物嗎?

不管是景還是物,現在,在詩人的心中,它已經是具有情感的對象。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詩人跟康橋之間到底有一斷怎樣的故事。

走近詩人 走近康橋

徐志摩,現代詩人,1920年前往英國留學,攻讀劍橋(康橋)大學博士學位,康橋的生活,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説“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再別康橋》是詩人第三次離別康橋後寫下的切身感受。

解説: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時候到英國的康橋也就是現在的劍橋大學留學。他是這樣評價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詩是他第三次離別康橋之後寫下的切身感受。應該説讓他離開這樣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難受的。在康橋的生命中,徐志摩註定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而我覺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橋一定不只是過眼的雲煙。所以,他非常的不捨。這一種離愁別緒,絲絲縷縷,纏繞於心頭,揮之不去,成了濃的化不開的康橋情節。

三、合作探究:

中國畫重在寫意,相比西洋畫注重形似而言,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人作畫側重寓“意”於“象”,也就是將主觀情思寄託在所描繪的客觀物象上,這就是所謂的“意象”。舉個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裏的“梅”便是一個意象,它並非僅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樹帶着墨色的有個性的梅花,它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客觀景物存在了,而是寄託了作者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現在讓我們分組來完成一項任務:首先每組選擇出最為中意的一幅圖,然後試着給它擬一個標題,看看每幅圖分別用了什麼意象?並且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抒發情感?

好了,下面我們按照詩歌的順序,一幅圖一幅圖地來交流欣賞。

1.揮手作別圖:寫詩人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河的情景。從第一節我們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詩人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對康橋的依依惜別)那麼第一節首先給我們呈現什麼意象?(雲彩)特點:飄逸柔美,與詩人淡淡的愁緒極為相稱。除了這樣一個意象,你們認為這一節它情緒的表達是通過哪個詞來體現的呢?(輕輕的)短短四行用了三個“輕輕的”。這裏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什麼開頭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這樣似乎更符合語法規範?(我們説新月派詩歌講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錯落有致,音韻上也要錯落有致,這樣一來音韻感覺好一些;另外輕輕的本該修飾“走”這一動作卻被詩人提到了主語前面,這樣一來就起到了調整語序的作用,而語序的調整主要又是為了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突出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詩人難分難捨又不忍心驚動這康河美景,作者悄來悄去的瀟灑飄逸形象也躍然紙上)

2.金柳倒影圖: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詩人此處還用了一個比喻,把柳樹比作新娘,當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刻,詩人將河邊柳樹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見在詩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僅僅是毫無心智草木而已,它們嬌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們就彷彿看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一般,這裏邊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這裏作者為什麼説“夕陽中的新娘”而不説“朝陽中的新娘”呢?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似乎與情調不合。

3.青荇招搖圖: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陰清泉圖:寫榆陰下的清潭,詩人融情入景,將自己的依戀完全融入康河的風光之中。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5.撐篙尋夢圖: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寫詩人揮篙泛舟,尋覓他那“彩虹似的夢”,晚歸時情不自禁要放聲高歌。這支長篙是詩人通往夢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極具象徵意味。這幅圖畫完全展示的是詩人的夢境,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夏蟲沉默圖: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別,情緒驟然低落。詩人前面説要引吭高歌,但是這裏他並沒有放歌,因為在夢裏他忘了自己要離開,而現實中他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別圖:跟開頭呼應,表露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美景,並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去的哀愁。我們把最後一節與第一節作個比較:最後為什麼不用“輕輕的”(避免重複),為什麼不用“靜靜的”“默默的”,受上一節的影響。本詩首尾呼應,迴環往復,結構完整。從情感抒發來講,如果説第一節還透着些許輕鬆,那麼通過中間的描繪,使最後一節更多了幾分無奈與淒涼,更強化了抒情氛圍。

四、藝術技巧鑑賞:

這首詩韻律柔和、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這是什麼原因呢?在對徐志摩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他是浙江海寧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麼新月派又是什麼呢?喜歡讀書的同學應該知道新月派是五四運動後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它得名於“新月社”,這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詩歌團體,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員,此外還有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學家。新月派的詩歌奉行 “三美主義”,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以這首《再別康橋》為例,音樂之美體現在詩歌音律的整齊,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押韻,比如第一節壓ai韻,第二節壓ang韻,後面也基本如此。建築美體現在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再別康橋》一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從排版上給人以視覺的美感。那麼繪畫美又指什麼呢?我們看這首詩的七個小節,每一節彷彿都是可以畫出來的畫面,可謂“詩中有畫”,也就是説詩歌給人的畫面感十分強烈。那麼如此強烈的畫面感是通過什麼來表現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簡單,是通過多選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繪。哪些景物?比如“雲彩”“金柳”“豔影”“青荇”“彩虹”“斑斕”,這些詞語都充滿了色彩感,詩的每一節幾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

五、教師總結:

《再別康橋》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把自己對康橋時代的回憶和即將離別時的情緒都融進康橋的美景之中,營造出一種清麗柔和又夾雜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全詩,在康河美景中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去學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師通過引導,給他們一個表現自我的空間,我在這點上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以後我希望在這方面能不斷地完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多朗讀,通過朗讀,感受徐志摩對康橋的濃情蜜意。當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就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完全沉浸於詩歌意境上。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又加深了對語言、文意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雲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説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六、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後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説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閲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板書設計

雲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豔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説:“我敢説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説:“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