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5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1.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5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

2、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索康橋圖片、徐志摩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並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1)學生自己介紹徐志摩的生平與創作概況。

(徐志摩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2)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説説你覺得美在哪裏?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教師小結。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既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藴涵,又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藴的能力。)

三、品味鑑賞,體景悟情

1、體驗情感美

(1)這首詩感情真摯,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詩歌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言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説説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三個“輕輕”一再疊用,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劍橋大學在詩人心目中崇高而偉大,詩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劍橋大學。最後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形成迴環復沓之美,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捨難分。作者隻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疊音詞“輕輕”與“悄悄”,迴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2、感悟意象美

(1)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意象感情

雲彩難捨難分

金柳歡喜、眷戀

青荇對康河永久的眷戀

潭水將留戀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長篙、星輝感情達到高潮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2)聽老師誦讀,想象夏夜星光下,詩人獨自泛舟康橋,默然尋夢的畫面,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韻律美

於誦讀中感悟

詩節勻稱,詩句整齊

用韻細蜜精巧

音樂和諧,節奏感強

迴環復沓

(全詩共7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壓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7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這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4、總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意象和韻律美。

(1)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2)教師與學生配合朗讀詩歌。

(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脣齒留香,含蓄雋永。)

(3)背誦詩歌。

(徐志摩的新詩以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鑄就了其詩歌清新空靈的獨特風格。以上教學環節,着力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感悟美、體驗美、品味美,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四、比較鑑賞,拓展延伸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相比較,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等物象,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以上重點賞析的部分。)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賞析文,並在全班交流。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瞭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這裏?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説,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閲資料,我要説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説,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説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説,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脱,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説,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裏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詩歌意境。

過程和方法:通過誦讀,結合意象,欣賞詩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感悟美、感悟愛、感悟自由的能力。

【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讀過不少新詩,但是高中這一階段才是文學鑑賞的開始,教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接觸過相當一部分新詩作品的實際,採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培養文學美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人獨特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由意象進入意境的體悟過程。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入文入境

1、導語設計:“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解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橋,告別的對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誦讀入境,感知內容

1、教師示範朗讀。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節奏,聽出情感。並且思考:

a、用什麼語速讀。

b、用什麼語氣讀。

C、用什麼情感讀。

2、字詞正音(見課件)。

3、學生談聽讀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讀指導:

(1)語速:舒緩。。

(2)語氣:低沉。

(3)情感:不捨。

4、品味節奏。

押韻:

(1)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2)韻腳分別是什麼?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旋律:舒緩(第一節);輕柔(第二、三、四、五節); 低沉平靜(第六、七節)

用屏幕打出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一場景描繪出來。

[示例] 夕陽西照,給康河邊的柳樹披上了一層華麗的金衣,就像那盛裝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搖曳着身姿。

6、根據上面的鑑賞方式,小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描繪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7、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揮手作別圖

金柳盪漾圖

青荇招搖圖

夢滿清譚圖

尋夢放歌圖

康橋沉默圖

悄悄離別圖

三、把握意象,體悟情感

詩歌是藉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鑑賞詩歌可以從詩歌的意象入手進入意境並賞析詩歌。

1、提問: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1).學生談自己喜歡的意象及喜歡的理由。

(2).教師補充點撥。

2、畫面欣賞

夕陽西沉,餘輝給河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媚人的金黃,垂柳依依,彷彿是美豔温柔的新娘嬌羞地立在那裏,粼粼的波光中蕩起了緋紅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頭也盪漾起來。 清清的河水滋潤着軟泥上的青荇,綠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歡快地舞蹈,驕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與舒暢。以至於“我”都“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喚起的是人們對七彩生活的遐思;“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燃起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輝”等眾多色彩明豔的形象,構成的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卷。畫面是迷人的,回憶就甜蜜,情感便隨之熱烈而奔放。

這些五彩斑斕的意象讓康橋像一幅畫一樣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用這種方式把其他畫面描繪出來。

(學生自主討論,描繪畫面)

3、作者情感的發展過程小結。

難捨難分——歡喜和眷戀——更加歡喜和眷戀——對康橋永久的眷戀——感情達到高潮——情緒低落,靜思默想——悄悄作別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這首詩不光是看起來很美,聽起來也很美,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到?

分角色朗讀、齊讀、個人朗讀,感悟三美。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和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重點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五、課文總結,拓展延伸

1、再讀課文(齊背)。

這首詩運用優美抒情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橋,在河中泛舟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自己對康橋的眷戀和那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2、拓展延伸。

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後討論:

(1)、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2)、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温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3)“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3、佈置作業

(1)、完成《學法大視野》中的相關作業。

(2)、預習下一課。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説:“我敢説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説:“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準備: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

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閲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捫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

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

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

除了消滅更有什麼願望?

① 寫於1928年5月29日,初載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號,後收入詩集《猛虎集》。

[附:板書設計]

雲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豔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