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1.7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宂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1、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本詩共有七節,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節主要通過對每節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此,通過教師恰當的媒體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一步。

(1)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 教學難點: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係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築美。②通過對《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蒐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頻、視頻和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聞一多的死水,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是一處骯髒、發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並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一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一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一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閒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説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後,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裏,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背景介紹: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裏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説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捨,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志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紹:(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那麼有沒有同學對徐志摩有所瞭解呢?)可以適當的請一兩個同學來説説他們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後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並與之相戀,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⑤ 初讀詩歌:(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首詩)2至3分鐘後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頻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詩人:(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閲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導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閲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閲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對象,詩人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裏面?是的。詩人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詩人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詩人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説説詩人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詩人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詩人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詩人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詩人寫入作品的包含了詩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着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詩人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説説。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詩人精神世界,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着我,我仰頭看着你,説着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説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着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裏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説一説,就像孩子在媽媽温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詩人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詩人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詩人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説,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詩人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裏,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裏有詩人的“夢”。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裏,詩人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説:“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裏的清泉,在詩人眼裏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詩人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裏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着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裏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裏可以説達到了高潮。聯繫上一節,我們可以説,這裏所寫的就是詩人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詩人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裏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裏,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詩人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着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説,1928年11月,也就是詩人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着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本教案根據特級教師程翔老師的教學思路整理而成。)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繫,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詩人為何説“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裏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着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裏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讚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豔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 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接着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 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鬱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着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迴環往復,一唱三歎,餘音裊裊。

B. 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豔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 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於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 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預習作業: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導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閒的求學經歷。這裏波光瀲灩,綠草如茵,樹木葱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裏他邂逅了林徽音,經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後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捨之情湧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並體會文中藴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餘學生給於糾正。

4、齊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藴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為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於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後表意的不同之處。

4、康橋在詩人眼裏和心裏無疑是一種"至美",那麼詩人在詩中又是怎麼具體表現的,也就是説詩人藉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呢?

5、你喜歡哪一種意象?能否把你喜歡的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

6、這些意象,可以説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8、面對這樣一種至美,詩人"在星輝斑斕是裏放歌"也是一種必然,可是接下來的詩意卻陡然一轉:"但我不能放歌",想想這又是因為什麼?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説: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為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並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1、上節課,同學們用散文的筆調描繪了詩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説,全詩七小節,第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説説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雲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藉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並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和尾節用了迴環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你瞭解到現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閲讀全詩:

1、第一節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作用?

2、第四節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後,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4、《再別康橋》通過對康河柔波的美麗描繪,表達作者再別康橋戀戀不捨的離情別緒。在中國燦爛的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此相同,你能説出它們及作者嗎?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

重點難點:

1、寫作背景與詩的抒情基調

2、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示標(略)

二、檢查預習

1、艾青簡介:原名蔣海澄,1910生於浙江金華現代著名詩人,《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礁石》《我愛這土地》。

他出生時母親難產,算命先生説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貧苦農民家裏撫養,5歲回家讀書,但受到冷遇,只准稱父母為叔叔嬸嬸,正如他所説:是在冷漠和歧視的空氣里長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監獄裏,看見曉雪飛舞,想到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揮筆寫下這首悼念謳歌之作。

2、解釋詞語

典押,典當。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三、有感情地全詩。

注意抒情基調,感激與懷念,對黑暗世界的詛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結構: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

本文是一首抒情詩,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於作者,但由於詩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

六、佈置預習:

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大堰河進行塑造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詩歌的表現特點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學生討論回答

2、明確:

A、通過精細描寫大堰河怎樣在地獄般的環境裏,默默進行無休無止的各種勞動;°勞作之後,體現對詩人慈母般的愛,在流盡乳法後,又到地主家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動;排比句式,像特寫鏡頭,寫出她的勤勞、純樸和善良的品質,她勞作時含笑,説明她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計較勞累、辛苦,深愛自己的乳兒,一種寬厚品格躍然紙上。在表現她濛濛善良寬厚性格的同時,滲透着對其命運的深切同情(指導研讀4.7小節。)

B、不僅如此,還着力描寫她豐富美麗的內心世界:疼愛乳兒,一往情深(作者也帶着深情記敍)研讀8小節

C、詩人對大堰河的歌頌,也是對舊中國千千萬萬勞動嫂嫂品德的歌頌,揭示她們的悲慘命運(12小節),

二、通過這一形象,要表達的主題。

通過描述大堰河悲慘的一生,抒發了對其真摯的懷念和熱情的讚美(牢房陰冷,曉雪飛舞);同時,在敍述悲慘一生的同時,詛咒和控訴了黑暗的舊世界。

三、分析詩歌表現手法。

1、是抒情詩,但在敍事中抒發強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節的敍述,抒發了同情、懷念、讚美、愛戴的感情。

2、修辭手法: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後的悽慘;美麗夢境和悽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覆: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歎,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鍊,形式整齊,也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總之,反覆、排比更有助於表達強烈濃厚的感情。

四、與《詞二首》比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點:

1、《詞二首》:間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間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現手法:前者,想象聯想,藉助神話來抒情;

後者,排比、對比、反覆來抒發強烈情感

五、預習:《中國當代新詩兩首》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旖旎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領悟詩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對母校的眷戀之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接觸不多,語言積累,鑑賞審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課着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把詩歌情感,通過詩歌意象的研究學習加強合作探究能力,積累精美的語言;鼓勵學生熱愛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養其對詩歌的鑑賞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的意象美。

難點:體味詩情的領悟與意象的把握。

4、教學過程

【導入】

一、激情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有這樣一座橋,他空靈動人,風景秀美;有這樣一首詩,他意境獨特,情感細膩。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一看這座橋,品一品這首詩啊?那我們就一同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新詩的靈魂,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筆名“南湖”、“雲中鶴”,同聞一多為新月詩派詩人,提倡詩歌“三美”。1920年,25歲的徐志摩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這裏度過了一段讓他終身難忘的時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飛機從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霧,飛機觸山,不幸遇難,時年35歲。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稱讚他的性格品行,説他不計名利、充滿熱情、富有風趣,然而我説他如流星般閃過的一生也離不開三個女性。張幼儀,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可想而知最終的婚姻識走向破滅的。然而同時他在英國留學期間,與既有花一般的年齡與嬌豔,又有中國傳統大家閨秀的容顏與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識了,他們同時被對方的才情所吸引並墜入愛河,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並沒有結合。正當徐志摩的愛情枯萎之際,他結識了當時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她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一起研究詩詞、文學。可以説兩人情投意合,最終成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愛來自這三個方向,來自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這樣説女性是徐志摩靈感創作的源泉。

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具有中世紀的建築風格,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是在這的蘋果樹下,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同時,在這裏造就了三十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我們似乎可以嗅到瀰漫在空氣中芳草與鮮花的氣息,流淌着的康河是劍橋大學的眼睛,靈動的所在。面對如此的美景,懷念着逝去的美好時光,喚醒了久蜇在詩人心中的熱情,在回國的途中創作了這首震驚世界的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三、感受詩歌

看視頻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播放視頻)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感情:別而不愁、離而不傷。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別配樂讀(互相點評)

男女生分節朗誦

【活動】體會詩歌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與視覺上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康橋的什麼樣的感情?那你對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可以説是風景如畫。這正如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時所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那。如此之美的畫面,詩人都描寫了哪些什麼景物那?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輝(板書)

四、意象分析

1、為什麼説是金柳?那又為什麼説是新娘那?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文中哪裏還用了這樣的修辭手法?(出示幻燈片)

明確:柳樹被夕陽籠罩着一層嫵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可見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在這裏不僅是一草一木而彷彿看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一般。誰願意離開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豔影”在哪裏?説明什麼?

2、“青荇”在招搖,“招搖”我們所瞭解的詞語是什麼?從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麼詞?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這樣的話:“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自己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與清風流水應和着。”哪個詞語也是這種用法?更能表現什麼情感?(出示幻燈片)

明確:“招搖過市”“招搖撞騙”貶義褒用更能體現對康橋的喜愛!“賣弄”表現了春天來了時鳥兒的歡聲雀躍。

3、“潭水”是什麼潭?他的夢是什麼那把“潭”比作“虹’有着什麼相似之處那?

明確:在康河的上游,參天古樹之間,有一眼小潭,清澈見底,他是以英國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詩人拜倫命名的叫“拜倫潭”這裏的夢就是他追求自由的夢,文學夢,詩人夢。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夏天走在綠蔭的大道上,陽光從枝葉的縫隙中傾瀉而下,星星點點,絲絲縷縷,如同幻境。而當它照到水面上,因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會五彩斑斕,恰似天上的彩虹。當然這裏還有他那欲説還休的愛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夢嗎”。

4、我們來看本來這些景物是沒有感情的?然而在這裏作者賦予他們情感,我們把這些帶有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叫做什麼?

明確:意象

5、齊讀五、六節,一起品味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高興的想放歌,大聲的歌唱,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以表達內心的喜悦,這裏詩人也不例外,他還做了什麼?似乎也已經忘了要即將離開,而是撐着長篙去尋找彩虹似的夢,甚至還要大聲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嗎?而是沉默!因為夢要醒來,回到現實,他還是要離開的

五、小組探究

回顧我們學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麼?跟他們相比《再別康橋》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燈片)

六、拓展思維

詩人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走了,帶走的是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與憂愁,假設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會用什麼樣的話語來的安慰他。

七、作業佈置(分層)

1、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2、概括詩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詩歌改寫成五言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鑑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譭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裏划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説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脱一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二、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

1、234、5、6、7。

六、學生討論:《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

(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瞭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

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