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觀滄海

《觀滄海》 教材分析

欄目: 觀滄海 / 發佈於: / 人氣:2.05W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追殲袁紹殘部,這

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三、字詞音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麼

澹澹(dàn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是聯綿字,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

星漢:銀河。

燦爛:是疊韻聯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四、描述大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整體感知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詩人看到的景色和特點:

水澹澹山島竦峙蒼茫動盪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欣欣向榮實景

蕭瑟洪波湧起波瀾壯闊

統領

全篇

日月若出其中

虛景

星漢若出其裏

六、逐句賞析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以敍事發端,起調平穩。“觀”字統領全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東:方位名詞,這裏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裏是登上的意思。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裏是遠眺、眺望的意思。滄海:東海,這裏是泛稱。

水何澹澹(dàn),山島竦(sǒng)峙(zhì)。——接着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

水:指海水。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麼這樣”“多麼“那麼”等。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寫山島,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

樹木:指山島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裏是説林密。豐:茂密,茂盛。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湧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景。

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湧: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四句是説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運行,顯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虛擬之景,想象之詞。

日月:太陽和月亮。之:結構助詞,可不譯。行:運行。若:像,好像。出其中:從大海中出來。其:代詞,代大海。

星漢:即天河,銀河。燦爛:光彩耀眼。裏:義同“中”,裏面。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本來是配樂時用的套語,一般與正文意義無關。但在這首詩裏卻天然渾成,融為一體。

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幸:慶幸。至:極點。哉:助詞,表示感歎語氣。歌:動詞,歌唱。以:連詞,同“而”,連接“歌”和“詠志”兩個動詞。詠:用詩歌來抒發。志:心願,胸懷。

七、總體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遠到近來描寫登海後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

“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從結構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寫實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過度到了下面的虛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作者面對雄偉壯麗的海景所展開的奇特想像。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都包含在滄海之中,作者運用高度的誇張,寫出了大海的磅礴氣勢,同時也感受到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宏偉的政治抱負。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八、寫作特點: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1. 豐富奇特的想像。

《觀滄海》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是詩人在表現滄海之壯觀、之雄偉時,他除了直接描寫大海本身之外,還從浩瀚壯闊的海景展開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佳句。表現出了滄海吞吐日月藴含羣星的氣派。讀到這裏,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宏偉景象,這一切都歸功於詩人豐富奇特的想像。

2. 合情合理的誇張。

從表現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運用了

誇張的手法,運行不息的太陽,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藴含在滄海之中,由於前面在描寫滄海本身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表現了它雄壯的氣勢。所以這是用誇張的手法進一步來突顯它的這一特點,使讀者在為滄海的氣勢所折服的同時,覺得誇張也合情合理了。

3. 準確恰當的借景抒情。

如果《觀滄海》僅僅侷限在大海氣魄的刻畫與表現上,這樣的滄海雖雄壯但缺乏靈性。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沉穩、它的動盪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一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Tags:觀滄海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