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弟子規的演講稿範文錦集8篇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3.26W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的演講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的演講稿範文錦集8篇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是〈弟子規〉中餘力學文中的一段,它主要講了:

學習與實踐是不能分開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實踐之上。另外,讀書時,要全神貫注,注意力應高度集中,眼睛要緊盯着書,還要大聲朗讀,這樣才會提高讀書的效率。

合上書本,我們來談談我的理解:實踐和學習有着緊密的聯繫,如果光學習,那就是死讀書,不會將知識靈活應用,這就與紙上談兵沒什麼兩樣。我們知道:紙上談兵造成的後果是無法彌補的。但是,如果只實踐,不讀書,那隻能按自己的見解做事,不知別人有何經驗,教訓。因此,實踐和讀書必須兼備。

另外,我還有這樣一個讀書事例:以前。我讀書從來不整本整本地讀,通常只看八九頁,就扔到書櫃裏,看另一本書了。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我這種讀書方法叫“殺書頭”,這樣很不好,不利於培養持之以恆的毅力。因此,我才改正了缺點,開始整本地精讀。

讀書可以增長智慧,增加知識。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收穫最佳的讀書效果。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2

好像是在我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就開始教我讀背《弟子規》啦!一開始,我覺得很好奇、很好玩,因為每讀一句就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心裏很得意……。

可是讀着讀着我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好累,不想讀了!這時候,爸爸跟我説:“清清,你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教你讀背《弟子規》嗎?”我嘟着小嘴説:“不知道,反正我不想讀了,太累了,我想看動畫片!”爸爸沒發火,耐心得對我説:“清清,你想不想讓所有的小朋友和小夥伴都喜歡你,願意和你一起玩嗎?”我説:“當然想啊”!爸爸説:“想做一個受別人喜愛和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弟子規》就是教你懂規矩,懂道理,有禮貌,講信用,在日常生活中,和小朋友、大人相處時要團結友愛,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向別人學習好的地方,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只有做到了這些,大家才會喜愛你,你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除了《弟子規》,爸爸以後還要教你讀《論語》、《大學》等經典古書,它們能給你的一生帶來非常大的好處,知道嗎?”我懵懂得點了點頭。

有一天我在看動畫片,媽媽叫我吃飯,我正看得高興,媽媽喊了好幾聲我都沒理睬,突然,媽媽唸了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爸爸教我讀過,我記得意思是“父母説話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懶,不然,爸爸媽媽會生氣、傷心”。我趕緊大聲回答媽媽:“好的,媽媽,我把電視關了馬上就來。”以後,當我不想回答爸爸媽媽的問話時,我就小聲唸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應勿緩┄”;當我不想幫媽媽做事時,我就小聲唸叨:“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行勿懶┄”,提醒自己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幫爸爸媽媽做事,在學校裏,我也樂意幫助同學,幫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上學期末,我考了3科100分,還評上了優秀學生幹部呢!

現在我每天都快樂的讀背《弟子規》!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3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4

上個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小小書——《弟子規》。我好奇地打開這本小小書,知道了《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寫的。我發現《弟子規》三字一句,讀起來還有韻味,非常有趣,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書裏主要講了為人子弟的很多規矩和道理,有些我還似懂非懂。後來,我又認真地看了錢文忠老師的解讀《弟子規》,錢老師講得非常生動、有趣,裏面有很多故事,讓我快樂地瞭解了《弟子規》,首先要孝順,然後要講信用,和別人要平等博愛等等,錢老師還説:《弟子規》雖然説得都是些小事情,要做到也並不是太難,但也沒人全部都能做到。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記得不久前的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出差回到家,風塵僕僕,看起來很疲倦,我見爸爸媽媽正在客廳裏談話,就悄悄地走到廚房,給爸爸盛了一碗飯,然後端給爸爸,輕輕地説:“爸爸,你快吃飯吧!”爸爸媽媽先是一愣,然後開心地笑起來,媽媽誇我懂事,爸爸更是激動地把我抱起來,説:“兒子,你終於長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原來孝敬父母並不難,可以是一件小小的事,而且可以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大的快樂!我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弟子規》還講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裏説讀書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以前讀英語,經常是邊玩邊讀,有時候聽錄音機,眼睛卻被窗外的景物吸引,媽媽説我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所以英語單詞老是記不住,心裏很着急。這個學期來,我讀英語時,非常專注,有時媽媽叫我都沒聽到,再也沒有三心二意,不知不覺中,英語單詞就輕鬆地記牢了,原來做到了“三到”,學習效果就提高了。

《弟子規》雖然是本小小的書,卻教給我們很多道理,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叫時要立即迴應不能慢慢騰騰,父母要我們做事是不能託辭拒絕,認真聽父母的教訓,改正錯誤。也懂得了不要因為錯雖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為東西不值錢就隨便拿走,那會讓父母傷心難過,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歡的儘量不做,更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讓父母蒙羞、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 愛 生活,最 愛 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後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 ,我想,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報答我一定好好學習,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6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説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這綠色的春天裏,我們學校開展了“我讀書,我快樂”的活動,在這期間,我認真的讀了《弟子規》。

這本書是古代大臣至聖先師孔子所寫,裏面主要是教人怎麼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講信用……但在這360句中,最令我感悟最深的.還要數這句:讀書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讀書時,有三個到:心到,口到,眼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缺一不可。

但我的實際行動跟着一比,簡直是天然之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每次讀書或做作業,我都做不到心到,口到,眼到,這點讓我的內心非常的慚愧!每次我做作業,都不專心。不是玩筆,就是看窗外的風景。

深深印在我腦海裏的還要數那一次:二年級時,數學老師中午給我們佈置了15題基本計算題讓我們回家做。我一到家,準備開始做時,一開始下定了決心,開始還不到五秒就忘得一乾二淨,就像《多啦A夢》裏的野比大雄一樣!

我才做了4題就已經開始不耐煩了,於是我就在題目上稀里嘩啦地隨便寫了幾下,就蓋上本子了。誰知下午批改出來後就前面認真做的4道題是對的,其他全是錯的,就因為這事,被老師批評了好久。

我想,只有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這樣才會專心把一件事做得完美無缺!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8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瞭。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

“謹而信”為我們譜寫着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着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

“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後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

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着這本書,實踐着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

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

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