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弟子規》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1.8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1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心得2

《弟子規》的學習對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在班級管理方面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首先,《弟子規》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每一段語句都是三個字,既押韻、好背、琅琅上口,又不乏童趣。讓嚴肅可敬的規矩變成一種意識,讓更多的學生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直擊心靈的是兩個字“孝”和“教”.”“孝”是我的立身之根,“教”是我的立業之本,理解這個根本,就向“做一名優秀而幸福的教師”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學生也不例外,只有學生學會了感恩父母,樹立正確的思想觀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通過解讀本節內容,讓學生學會恭敬順從父母,體諒父母的艱辛,化孝為其動力,提高學習成績。

《弟子規》中的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4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規》的書,熟讀的過程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

原來自己覺得只要聽父母老師的話就行,但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做人要有這麼多的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如何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而信〉,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學生身份;無論是説話做事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議論其他人的長短,這樣是不道德的。 人要寬容大方,誠實可信,遠離私心雜念,力求心胸寬廣,這樣才會健康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並把握好分寸,至於別人怎麼説怎麼做,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題記

今天,有閒暇時間,便整理了從學校帶回來的書;無意中,翻到了《弟子規》,不由得被吸引。一人一書一杯茶,靜靜地坐下來,坐於窗前,享受書香拂面,共度美好時光。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不禁讓我回想起了童年,六歲正是好奇心大發的年紀,那時我是家中的小霸王。

一天,我看見了鄰居小姐姐抱着的洋娃娃:金髮碧眼,戴着皇冠穿着公主裙,特別漂亮。我不由分説一把奪了過來據為其有,哪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竟然被我的“冷麪神”老爸知道了。他一手把我拎起來,二話不説往鄰居家走去。

“嫂子,真是對不住,這小丫頭不懂事,又欺負你家娃兒了。”老爸説,“丫頭過來,給小姐姐道歉還回她的洋娃娃。”我迫於老爸的“淫威”,不得不把洋娃娃還了回去。

這時,老爸蹲下來,温和地對我説:“丫頭,搶奪是強盜做的事,咱們是文明人,要以德服人,要講道理,要學會換位思考;假如是你的東西被人搶了,你會怎麼樣?”我細細琢磨,明白了是我不對,我愧疚地跟小姐姐説了聲“對不起”。

之後,老爸見我知錯就改獎勵了我一個洋娃娃,我還和小姐姐成了無話不説的好朋友。這算不算因禍得福?我不禁笑了出聲,把書翻了一頁。

“老易至,惜此時。”是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想想在學校的日子,也算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

迎着地平線上緩緩升起的第一縷陽光,同學們陸陸續續地回到教室讀書。一日之計在於晨,看看坐在角落的我,我在做什麼呢?看啊,我正在與同桌“啃”古詩文這塊硬骨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感恩辛勤付出的老師,也感謝認真學習的我們,讓你我面對未來的日子時能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叩、叩、叩——”敲門聲打斷了我的思緒,開門一看,是伯母。“丫頭,喏,這是上次借你的菜錢,現在還你。”我一聽,愣了;伯母繼續叨嘮。哦,原來是上次在街上幫她付的菜錢。

“伯母,不用還了,幾塊錢而已。”我誠懇地推辭着,若不是伯母説起,我都忘了。“幾塊錢也是錢,何況你還上學呢!快拿着,不然我生氣了。”伯母把錢硬塞到我手裏,“丫頭,晚上過來吃飯呀!”

伯母説完便匆匆走了,我無奈的看着她走遠,拿出那幾張還有餘温的錢,眼睛霎時濕潤了。

父母相繼離世,爺爺奶奶也都不在了以後,伯父伯母沒少照顧我,使我身心健康的成長,這一切的一切,化成一股股暖流,滋潤着我的心田。

餘光一瞥,看到書中那引人注目的“信”字。是的,它不僅僅是那“幾塊錢”而已,它更是做人的道理——“誠信”。

我輕輕合上書,靜靜地,看向窗外正在臘梅樹上快樂嬉戲的鳥兒們,心裏豁然開朗……

在我所走過的十七個春秋中,伴着我的,是淡淡的書香;讀書,讀的是心境,讀的是涵養,讀的是品格。

“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後記

《弟子規》讀書心得6

三年級剛開學的時候,逯老師就教我們誦讀《弟子規》。剛開始,我只是跟老師讀,回家給家長背。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弟子規》裏藴含着許多發人深省的道理,其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讓我感受最深。

記得有一次,我外出找同學玩沒有告訴爸爸、媽媽,回家後被他們狠狠批評了一頓。當時我心裏很難受,心想:“不就是晚點回家嘛,用得着這麼兇嗎?”學了《弟子規》後,我明白那樣想是不對的,爸爸、媽媽是怕我出事才這樣的。同學們,多讀點有意義、有價值的書,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逯衞芳老師點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是教育下一代的瑰寶。我們的小作者已經從這些寶貴的經典中得到了收穫。不要猶豫了,趕快去領略我們中華經典之美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7

我看了《弟子規》裏面的“護生愛物篇”裏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頭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説:“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着,卻一動也不能動。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幫忙,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説:“爺爺,您明白弟子規這本書嗎那裏呀,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裏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他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説:“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説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説,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最終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我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衞士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8

記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規》,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古樸而精緻的封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本,我漫不經心的翻開書,當我翻開書本看到《弟子規》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好像聽到古聖先師諄諄的教誨,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當我從頭到尾讀完《弟子規》,我感到心頭一亮。原來小小一本《弟子規》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規範。

《弟子規》篇幅不長,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句,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應放置在該放的地方,要放整齊:“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弟弟對哥哥要恭敬:“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生活中教導我們尊敬老人:“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我們每個人與朋友相處,如果聽到講自己的過失或缺點就生氣不高興,聽到人家讚譽你、誇獎你,你就很歡喜、很高興,如果是這樣,時間一長,真正的好友會遠離你,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地接近你。為什麼呢?因為人不會輕易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朋友間的交往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會指出你的過失,而人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對,看到你很生氣,下一次,他肯定不會再講,為什麼?他怕跟你結怨,所以如果沒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規勸,你的好朋友當然會漸漸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會漸漸接近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要有恆心有毅力,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否則學到的只是膚淺、表面的東西,不會有成就。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約束,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書心得9

幸福是什麼?朋友的一個微笑,是幸福;兒女對父母的一聲問候,是幸福;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幸福……只要我們懂得珍惜,父慈子孝,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眼前所擁有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在現今的社會,由於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他們被家長寵愛,導致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之心非常嚴重,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大手大腳花錢,和父母頂嘴,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打架,懶惰貪玩不愛學習,沒有責任心,等等等等,以致學校的教育也有了重重困難。

我們家長的教育,既要教給孩子知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孩子學會禮儀,有禮貌的待人接物,可以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讓孩子學會感恩,對於身邊人的幫助,要有感恩回報之心,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温情;讓孩子明白“事雖小,勿擅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的點點滴滴注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言而有信,説到就要做到,養成責任心,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承擔,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以後,都能有所承擔。

通過《弟子規》,我看到了一種温馨和諧的教育方式,如果人人都能像弟子規裏那樣去做,將會有幸福的孩子,幸福的家長,並且也將擁有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説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就是我們常讀的弟子規。弟子規就是用來教育人們要做到那些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讀完弟子規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沒做到弟子規中的很多規範,我自己也很慚愧,無顏再當一個人了。前些天我和媽媽鬧不和,我媽説非要把我弄出去,我説你過來把我拉出去啊,我媽拽着我往外推,我使勁的反抗,最後我媽沒把我扔出去,最後我十分慚愧,自己和媽鬧矛盾,實在是對不起我媽了。回想她把我生出來,是她給了我生命,是她給了我的一切,我自己都是她的,更不要説和她鬧矛盾了,在這個世界上,她給了我太多太多,恐怕我一輩子也還不清吧!

弟子規,不愧是聖人訓啊!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自從學習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後,我從中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和啟發,這本書是古人在教育他們的子孫後代,要學會和懂得謙讓好學,知書答禮,懂得做人的規矩,做人的道理,要愛護自己的親人和兄弟姐妹,要懂得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對待自己的父母要以孝為首,對待朋友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

通過學習弟子規以後,我一定要以此書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今後的一言一行,和儀容儀表,敬重自己的老總和服從各個主管工作中的安排,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同事們和諧相處,和諧工作,以禮相讓,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好一個合格標準的員工,因為它代表和樹立了我們單位的整體形象,也代表着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在工作當中,我不會的和不懂的,我都應該虛心請教同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自己有多麼的忙,我都應該常回家看看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讓父母高興的同時,也讓父母不必在擔心和牽掛着自己,更加愛護自己的弟弟妹妹和疼愛温暖自己的孩子。

更加懂得尊敬自己的師長,尊老愛幼,更加真誠的對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做一個懂道理的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他的名字叫《弟子規》。這本書講的是做人的基礎,要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要認真學習,誠實做人。要熱愛勞動,整潔衞生。

孝順篇:是講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還要愛護幫助比你小的人。

尊長篇:就是講的要尊敬長輩,比如説,在坐下或走的時候要讓長輩先,自己後。大人叫你的時候是應該及時回答的,不能慢慢吞吞,或不回答。

慎行篇:穿衣服的時候,要穿的整齊,在小時候是不能喝酒的,早上起來的時候,應該疊好被子,才能下牀。下牀之後,還要刷牙和洗臉等。

交往篇:做人是不能胡説八道的,而要誠實,也不能撒謊説謊話,做事的時候不要急。

學習篇:在學習的時候,是要一心一意的,而不能三心二意。在看書的時候要安靜,而不能吵鬧。在寫字的時候要寫得漂亮,而不能寫的很醜陋。借來的書,看完的時候,如果還想看的話必須先還回去,再借來看。

這本書是教我們怎麼做人的。希望同學們都認真的讀,認真的做,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人不信不立”。作為一名高級動物,一個人講究誠信是最基本的。“信”穿透人的軀體,穿透人的靈魂,讓它奪目和耀眼。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本句話雖然短小精練,但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撒過謊吧,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但如果張口就罵人,瞪眼就説謊,那樣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讓人敬而遠之,最後徹底不和你接觸。我希望大家説話要注意,都要説實話,但也不能太實在了。

我想六中對於口才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在六中的課堂,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做人要嘴兒好,更應該誠實。説話是一門藝術,我們每天都有演講來鍛鍊我們的勇氣,有時候輪到了自己演講的時間而沒有準備這又成了失信。《弟子規》還教會我們吐字要清晰,我們在回答問題時要保持洪亮的嗓音,聲音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應該讓師長們聽見。

犯了錯誤要及時承認,要敢於面對缺點,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過能改,歸於心。倘掩飾,增一辜”。只要徹底地改掉缺點,就還是一個好人。

讓我們一路守信地敲開人生生命之門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為了響應教育新改革,我校開展了晨誦活動。一至六年級學習《弟子規》。作為老師的我在寒假期間閲讀了《弟子規》的全部內容。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裏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

作為教師,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閲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閲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在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