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6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9.88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邊城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6篇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1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2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眼球,掩蓋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3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着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裏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着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繫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着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美的印象,或歪曲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着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美,更失去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4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着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祕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祕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5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並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裏,才結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後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説,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修訂的,後來又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説,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説,改革開放後,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説內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於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後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一個老船伕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於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説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 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着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着涼風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閲讀便成為欣賞。小説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説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麼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説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財的機會。也許,小説也並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説了,只是把這麼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並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於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關於邊城的讀後感6

20xx年完整讀完的第一本書《邊城》。《邊城》講述一對兄弟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女孩不愛的死了,女孩愛的走了,女孩在等他回來。

每次看完書,一兩句話就能把故事梗概概括,但是隻是看概括,對文章完全沒有觸動,完全無法帶入。那麼作者又是如何講述這個故事的呢?讓人在1934年初次發表文章八十多年之後的今天,讀到文章還有種身臨其境,故事人物有血有肉,人物性格特徵鮮明,刻畫深刻。

小説開頭描寫【茶峒】地理位置,主人翁爺爺和孫女翠翠兩個,通過環境,事蹟,細節讓人物真實。不僅是現在還有過去事蹟,讓人物立體。隨着翠翠的活動小説地圖向山城擴展,環境活動描寫好似真的有種到水鄉碼頭小城的感覺不虛細節刻畫成功立體,形形色色的人,引出了另一對主角,先從其父親説起,再説兄弟兩天保和儺送的情況。描述背景,端午最熱鬧節日,船賽鋪墊。

回憶2年前,端午節事件衝突一,翠翠找不到爺爺,碰到儺送二老衝突認識。兩年過去依舊無法忘記,事件發展端午碰到大老天保。日常渡船回憶,提到十五嫁人。又一年端午,爺爺想翠翠嫁人的事情,大老表達好感。端午渡船翠翠碰到財主母女,鋪墊。爺爺進城,二老回送酒壺,渡船碰到翠翠邀請。中間人向爺爺表述大老情誼,翠翠聽傳言遇二老。

大老請媒人,翠翠無應答。兄弟知心意,公平競爭。翠翠心中有事,感傷哭泣埋伏筆。二老唱歌,大老放棄離開出事。爺爺期待遇變故,誤會疙瘩,爺爺知心意。

日子照過心中有坎,二老父子衝突離家,爺爺碰壁。不詳,雷雨夜爺爺去世。處理後事。日子依舊,有人逝去,有人在等待。

文章的字句美,有畫面,大量使用白描,隨着作者的講説,好似真的在眼前浮現邊城小鎮的山山水水,形形色色的人。一幅極具東方神韻的水墨山水。

Tags:邊城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