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關於《邊城》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1.9W

午後,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 安靜靜的發生着。彷彿像別人遺忘的角落裏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麼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關於《邊城》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為命的温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 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才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説:“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 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 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裏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説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 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採無名的可愛的花,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麼她和儺送曾經 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 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 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 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痴心以待,縱閒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着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醖釀越久,越 為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着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裏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為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 ,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着,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後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着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為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為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 待是一種悽美的意境,悽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裏何以琛説“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願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她能夠找到。那麼驕傲的他,放 下所有身段,只為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麼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着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 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裏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温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 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採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裏,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 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 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淨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 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