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5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6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5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他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日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日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日又一日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2

“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這是老船伕的一句話,雖然透露出了堅強與勇氣,但也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但《邊城》卻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雖然當時那裏僅僅是一個落後的小村鎮。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是沈從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這些事情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但這卻是當時最真誠動人的表現,從文先生讓我們瞭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讓我們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畢竟在當今社會下,那麼真誠動人的感情不知道還存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如今傳統美德受到破壞,甚至在傳統美德的外表下,物慾金錢主義、腐化墮落的現實在瘋狂快速的湧動,污染了整個社會。

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結果並不如每個人想的那樣“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儺送的不辭而別,順順家的冷眼相待與爺爺的死使翠翠變得完全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沒有愛!

但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美的綻放。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

一個質樸的小城,幾位尋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憂傷的悽美故事。 那從一開始就直擊人靈魂深處的美難以掩飾那緩緩流淌出的憂傷基調。正如 月光下平緩的鋼琴曲給人以説不出的撞擊人心靈的美的體驗。

有人曾説過悲劇本身就是一種美。更何況是發生在這邊城小鎮,發生在 這被時光遺忘的邊遠角落。時光的凝滯,地勢的偏遠,尚未被商業文明的銅 臭所污染;質樸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風民俗,依舊保留着田園牧歌式的生 活方式;這種種的一切讓這個小城鎮猶如被遺失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或許它 就存在於我們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正向桃源對於陶淵明一般只存在於 “邊城聖手”沈從文的心中。是可謂之於“邊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愛情故事因幾個質樸善良的年輕人的演繹更是浸溢出一種淡淡的 憂傷與隱隱的惆悵。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許還有溪邊翠翠執着的守 候,小説在這一種憂傷與不明晰的氛圍中緩緩拉下帷幕。“那個人也許明天 就回來。”夕陽的餘暉撇下翠翠孤獨單薄的影子,溪邊的微風吹動着翠翠不 在烏黑的髮絲,山腰的白塔見證了翠翠日復一日的堅守。也許就在某個夕陽 將沉的黃昏,同樣不再年輕的聲音會喚起翠翠花季青澀的回憶。“過渡—— ”那一聲悠揚的調子,將穿越幾十年的封塵,將兩顆逐漸平靜的心重新喚醒 ,幾十年的苦苦堅守有了回報,千萬夜離家出走的自責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 。青春已逝的容顏在對方眼中依舊那麼美麗動人。只是有如生死兩隔的那些 年已將兩人變得生疏,不會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感情噴湧,有 的只是相見有如夢幻般的短暫沉默後的彼此問候,“這些年來,一切都還好 吧?”“嗯,——”。

時間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稜稜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歷程將兩顆心鍛造 的成熟而又厚重。錯過的,終究不會重來,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 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強求!

青春那萌動的愛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釀成了一壺濃郁的酒。也許哪一天, 瓶口被輕輕啟開,那芳香的味道會飄遍他們整個的生命,為他們平凡而非平 庸,帶有遺憾卻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人生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這也許是翠翠與二老最好的歸宿!翠翠終生未嫁,二老一輩子沒娶,但 他們卻不乏唯美的愛情;翠翠日復一日單調,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許;二 老年復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軟的牽掛。

或許吧,在某個有月的晚上,生命將近的翠翠仍會聽到遙遙的遠方傳來 不在年少的情歌——

邊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極致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外面的天慢慢被拉上了黑幕,白天的熱烈瘋狂都煙捲雲散了,心一下子有一種落寞的感覺,走進屬於自己的房間,隨手捧起《邊城》,再度進入書中那唯美的湘西和翠翠那純潔的心靈世界。

《邊城》,總會讓人陶醉於湘西那夢幻般的世界,青山綠水,浮雲淡淡,這一座熱鬧又平和的小鎮,養育了多少善良的人。翠翠就是這其中普通的一個,很質樸,沒有任何的奢望。她與祖父相依為命,簡單又快樂地活着,直到那個人劃過她的天空,在她的心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悸動。

第一次讀《邊城》,覺得翠翠好可憐,一個人痴痴地等待他歸來。他,儺送,一個曾為她在月下唱情歌的人,現在的他是否像湘西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翠翠一個人獨自等過一個秋,兩個秋,等到淚乾了,心碎了。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清澈得如水一般,他們之間沒經歷過什麼轟轟烈烈,也沒經歷過生與死,只有平凡中的温馨,而這一切翠翠已滿足了。少女的心思很細膩,她把對儺送的愛寄託給了山間的浮雲,而儺送,你是否聽到了,飄走他方的你是否聽到翠翠對你的呼喚,因為愛你,她可以承受住祖父去世的巨大悲傷,堅強地站在湘西口等待,可是你會回來替她抹去心中的傷痕嗎?既然愛她,又為什麼不肯回來面對這份感情呢?

十幾歲的翠翠是否得捧着對他的思念過一輩子呢,我不禁為這位船家少女憐惜。

再次品讀《邊城》,又覺得翠翠的等待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那是一種悲傷的美,清澈至極,淡淡地流淌在心中。

世間的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也許是眾多不湊巧中最唯美的一個吧。兩個人廝守着對彼此的思念,而她也甘願耐心地等待,多悽美啊,悽美得讓人感覺有種淡淡的痛。或許她的等待換不來他的回頭,可是這等待編織了一段人世間最美的情。一生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甘願等待的人,也不會讓日子變得太過空虛。

誰説錯過一定是悲慘的,誰説等待的過程是讓人心碎的,或許等到心累了,才發現這其中的悽美。

每次讀《邊城》心中總會留下一股淡淡的似心痛又似感動的微妙感覺。這個單純的少女是否會讓風吹乾心中那痛心的淚,然後守着這份思念,捧着這份愁人的美麗,繼續簡單又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儺送是否會在那個綿綿細雨的春天回到翠翠的世界裏?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裏沒有説,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裏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説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藴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6

事實上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於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後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一部小説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裏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説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彷彿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裏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於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並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7

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是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8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在這座白色小塔下,這户單獨的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離開了,不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粧,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9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裏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着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説的“象牙塔”裏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着想着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説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裏更多的是被那裏美好的人性佔據着,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着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裏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0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邊城》的開頭,如同一位長者悠悠地講着故事一般,於平靜處見着波瀾,於樸實處透着光輝。

故事發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麗的白塔。終日擺渡於兩岸之間的年輕小夥子彷彿是青山綠水的鐘擺,在似水流年中日漸蒼老。在他笑容堆起來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及對渴望落空的恐懼。翠翠,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個好人家。船總順順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灘送。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老人的'孫女。這幸福本來看得見也摸得着,可近在手邊的幸福卻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這件事的發生,讓老船伕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無法像從前那樣從容地而對大老的父親和二老灘送,他的舉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裏添了一份餡媚。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臨死之前為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後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間的剎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會回來了……

這本小説,哦,也許應該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詞極簡練,每-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間的對白含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地方,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沒有塵世喧囂,沒有怨恨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質樸。文中的翠翠、老船伕、大老、二老、順順……他們雖是虛構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鮮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調皮,船伕的忠厚老實……

作者沈從文描繪出湘西質樸的風土人情,使我們這些習慣了喧器,曹雜,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翠翠與祖父濃厚的親情,二老、大老對翠翠樸實的感情,翠翠對二老美好單純的愛情。

人間美好的真情,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竟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許多人迷失了自己,對社會,朋友、師長或許都存有戒心。過多的猜忌是阻止人們真情顯露的重要原因。同時,有的人為了打例對手,面對別人的請教則盡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祕方外泄。如果真的是這個樣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1

茶桐是個美麗的小城。

一碧如洗的天空彷彿藍寶石般熠熠發光,與奔騰不息的長河對應着,河中埋藏了不知多少幽幽的回憶和哀傷。河邊白色的塔下卧着幾户人家。這美如唐朝水墨畫的風景,不僅引出了《邊城》這段美麗的故事,更是茶桐人淳樸民俗的搖籃。

翠翠是個純真善良的姑娘,與爺爺相依為命。她是個多麼可愛的孩子!懂事,肯照顧爺爺,能吃苦,常幫爺爺拉渡船。同時,女孩子可愛的愛幻想的一面也在她身上體現了出來:追小羊,採花扮新娘,聽小鳥唱歌等都無一不刻畫了她清澈純淨的天性。難怪船總順順家的兩個兒子會同時喜歡上她!只不過大老因其淹死,把自己美麗的愛情夢想永遠埋葬在長河之下,二老賭氣遠行,再也不知影蹤的結局,未免太悽婉了一些。

作者大概是同情翠翠的吧!那纏綿在少男少女心中如同小鳥振翅,琴兒撥絃的柔美之情,比那山中的山雀還要純潔,比它的歌聲還要唯美的戀情,被魂牽夢繞的記掛着,卻就像一張過期的支票般無法兑現,該是多麼可悲!所以他才會在結尾充滿同情之情的説:“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他‘明天’回來!”……

河水轟隆隆地如黃色的長龍奔過,遠去的心安,在世的平安!這句祝福成為了《邊城》的結局。我們依稀能看見,翠翠那天真的面孔,爺爺慈祥的雙眼,幻燈片般在激盪的波浪上回轉,許久,才慢慢地消隱在平靜地見證了一切的青山腳下。

這是一場執着感人的戀情,也是一次樸實祥和的民風的展現。與和鴨子嬉戲的人羣,互贈香煙與茶水的渡者和被渡者,我們總比茶桐差些什麼。如今所謂的大城市裏,再難見到鄰里間親密的交往。遠遠望去,皆是一片冰冷的防盜門,隔開一顆顆陌生的心臟。這個世界本皆如茶桐般熱情友好的啊!可以預想到,在科技如此飛速發展下,人們不久便會變得如機器人般毫不出錯,卻也更加枯燥沒有思想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我明白了作家為什麼總是偏愛農人,因為從農人身上,我們才能讀到那被高科技掩蓋下的人們真切的本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2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着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裏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願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脱,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淨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着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着翠翠時,互相呵護着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願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為什麼那麼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着翠翠,又不願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為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着自己,擔憂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着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為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痴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淒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老船伕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説: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3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説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4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説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為什麼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願相信,可是小説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這樣,我們不禁為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哀的人生,寄託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説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但是他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幸福,二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説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翻開《邊城》,那樣的場景再一次浮現:茶峒,小河,河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河邊的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5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

鳳凰城外的清澈河流,孕育了無數的生命。這裏是起點亦是終點。

初讀《邊城》,我知道有一個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我清楚地看見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靜謐的渡船,它像詩像畫更像沈從文的心。

爺爺、渡船、黃狗、是主人公翠翠平凡的一生。

“翠翠在風日裏長大,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誰曾想到這樣一個單純明淨的十五歲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沈從文以樸素而又富有詩意的筆觸輕輕點染翠翠的一生的朦朧與期待。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為這不道德、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則又步入父母的後塵,成為了下一個愛情悲劇。

生活中有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而這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的愛,總是有原因的。

我不明白為何爺爺要木訥和猶疑,更不理解船總順順為何對爺爺產生誤會。或許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

《邊城》這本書以閒談的親切平和語調,敍述鄉間的人情世態,在從容舒展中抒發對鄉土的情感、對生命的愛。在命運面前,我們無法改變,只得以一種無助與無奈的憂傷。生命是火熱的,也是悲憫的“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翠翠生命裏的空白,當是無法彌補了。

我隔着那清澈河流,我不禁擔心翠翠的命運,會不會如白塔一般坍塌呢?

在許多的不確定中,作者給了我們一個不能兑現,卻能給人一點安慰的幻想。

或許他們會共賞一輪明月,共飲一杯濁酒,又或許永遠地天各一方。我,選擇相信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