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的另一種解讀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5.4K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邊城》的另一種解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的另一種解讀

《邊城》的另一種解讀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過《邊城》內容的分析,説明沈從文在藝術上是偉大的,但在思想上不是。他對善的過分追求就是對惡的逃避,也是對社會的逃避。沈從文在無奈與絕望中逃避現實。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絕望;逃避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贏得了無數人的讚譽,他的創作沒有去表現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躁動的心靈,也沒有去描繪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的社會大潮,而是另闢蹊徑,着意描寫20世紀中國的田園生活與田園風光,謳歌淳樸、真摯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在那個嚴峻的歲月吹奏出一支優美和諧而又略帶憂愁的田園牧歌。

在《邊城》中,沈從文構築了一個充滿真、善、美同時又略帶感傷的世界。描寫的是黑暗時代中柔和的鄉村生活。着力渲染的是鄉村人的人性美,要表現的是人性美的“魅力”。在作者所描繪的那片土地上,沒有欺詐,沒有競爭,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所有的事和人都是美好的。是一幅完美的、寧靜平和的、人與自然契合的、人人嚮往的世景圖。

沈從文所構造的這種境界,的確是美好的。人人所向往的,充滿了理想色彩的,他也希望在未被現代文明薰染的土地上。建立一個理想的、美好的世界,而不願在嚴酷的現實鬥爭中,在時代的風雨裏尋找到理想人性的現實途徑,而以空幻的理想代替了嚴峻的思考,以逃避代替了現實,在絕望中希冀回到“湘西的世界”。所以,這篇小説雖然是美的,藝術手法上是完美的,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典型浪漫主義,也具有一定批判現實的意義,但在思想內容上來説它不是偉大的。

在小説的第一章,作者就講述了翠翠父母之間的愛情悲劇。在後來的章節裏,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又或隱或顯地不斷出現,使讀者始終感到上空似乎有一片揮之不去的陰雲,時時為翠翠的命運而憂心忡忡。第七章翠翠遇到二老後情竇初開,老船伕發現翠翠她母親越來越相似,心裏記起了些舊事:第十一章老船伕自以為明白了翠翠的心事,於是在“空霧裏望見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親”,“心中有一點隱痛。卻勉強笑着”:第十二章老船伕隱約體會到翠翠愛二老不愛大老,忽然感覺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第十三章老船伕給翠翠講故事再次提到翠翠的母親,翠翠聽來神往傾心;最後一章老船伕死後,照顧翠翠的楊馬兵告訴翠翠所有真相時又提到翠翠父母的故事。這都不難發現,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在文本中是一步步強化的。它一直縈繞在老船伕的心頭,甚至達到對翠翠命運的預感。而翠翠從心裏有了那點情愫開始,也漸漸對命運有所覺察。於是她看到祖父的一汪眼淚時會又驚又怕。心中亂亂的,於是她神往傾心地聽着母親的故事時會感覺心中壓上了無法挪開的沉重的東西。這時的她還不明白這沉重的東西是什麼,然而,當她從楊馬兵口中知道一切時,她全明白了。明白了什麼?明白了自己的不幸。明白了一切原來都是命運! 不僅是翠翠母親與父親愛情的悲劇,翠翠與母親愛情的驚人相似,還有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楊馬兵由暗戀翠翠的母親到最後成為翠翠唯一的信託人,老船伕從順其自然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到改變生活態度來盡力為翠翠爭取幸福,最終卻還是陰差陽錯地遭命運的戲弄,《邊城》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生活在這樣一種命運的陰影下。那些人物,似乎都有種內在於生命的隱痛,但凡天地間一個生命懷了一種心願,就如命裏註定,身不由己,而心願的渴望實現又永不能實現,便使得生命的形式最終在無奈中等待。

在小説的結尾處,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翠翠終於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現狀的殘酷和未來的不可知常常是令人絕望的,翠翠在對人生命運的絕望中等待着。翠翠沒有在現實中反思自己,為自己幸福生活去努力與命運抗爭,而是把自己生命放在絕望後的等待中。而翠翠不過是個代名詞,她的眉宇間的憂鬱,生活中透露出的悲哀與絕望正是沈從文本人的精神體現,

我們知道,沈從文是一個十分注重生命體驗的作家,他的文學創作往往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闡釋。沈從文走出湘西,來到都市,受盡了都市中的種種冷遇與歧視,當初來都市“找理想,讀點書”的.願望遇挫,命運給他的似乎都不是他所想的,這樣的人生經歷自然會使敏感的沈從文產生一種命運的無常感。所以沈從文總稱自己是“鄉下人”,以 “鄉下人”的情感、立場、價值標準去衡量一切。他的這種思想使得他認為鄉下優於城市,下層人勝過上層社會、原始人性勝過文明教化的價值判斷,於是他構築了一個以鄉下人的人性與風情之美來否定都市人性與生存狀態的文學世界。所以《邊城》中他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的本真人性變成“都市世界”中扭曲的人性,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真誠和諧的關係變成“都市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奸詐的關係,而是有想保持原始“湘西世界”的本真人性、善良真誠的願望。他雖然在文學中反思了社會,認為社會不和諧,但是反思中他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找出一條解決現實的出路,最後還是逃避到“湘西世界”,在那裏尋找心裏的片刻寧靜,這是一種不利於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思想。

《邊城》中翠翠和她的爺爺。不僅擺渡不收錢。還為過河的人準備了茶水。如有人偷偷將錢放在了翠翠家的什麼地方。她或她的爺爺是一定要追上去還給人家的,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也是有一個要自動退出。總之,在作者所描寫的世界中,一切人都符合人性善的標準,所有事物都具有美的形式與內涵,人與人是真心相待,相互理解的。人與自然也是和諧的。這一切都太過於完美,太過於單純,不能解釋現代人全部複雜的社會行動。社會是多色的,歷史是在善與惡交搏中前進的,哪裏會有這種純美的社會。而對善的過分追求就是對惡的逃避,也是對社會的逃避。沈從文在無奈與絕望中逃避現實,

《邊城》中沈從文以鄉下人的眼光使得人們醉心於湘西世界人性的完美無缺,忽略了人性的複雜與醜惡以及產生的社會根源,因此湘西世界中的人們對於世界的變幻是難以適從而茫然的,他們無力承擔現實生活發生的巨大變故,寄希望於茫然的等待。他的這種無意識的茫然決定了悲劇的命運性,而且也會影響現實社會的人性改造與發展。缺乏現代精神的滲透。

所以自然人淪為社會人後,都要在精神的重荷下喘息前進,不可能像人們幻想的那樣健康優美。社會是向前進的,我們不要只抓住舊事物的善,而要在新的社會鬥爭中重新建構美。不要從喧囂的塵事中退出來,沉浸在一種藝術幻想中,或者在無奈與絕望的一點希冀中等待,每個人都要立足於現實,認真審視和反省自身的日常生活,並對其重新建構,就可以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尋覓到自己的理想,並以積極向上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