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韓非子·內儲説上》閲讀答案附翻譯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所瞭解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韓非子·內儲説上》閲讀答案附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韓非子·內儲説上》閲讀答案附翻譯

閲讀答案附翻譯1:

原文

閲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韓非子·內儲説上》)

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一朝而拔之拔:

2.請在文中劃線句需要標點的地方用|標示。(3分)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

3.用自己的話説説:吳起是怎樣成功調動人們“攻亭”的積極性的?(3分)

4.韓非子講述吳起攻亭的故事有什麼用意?(2分)

參考答案:

1.奪取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

3.先通過兑現兩次承諾贏得人們的信賴,進而承諾“攻亭”的賞賜,成功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

4.啟示人們: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人往往能贏得周圍人的信任。

譯文:

吳起擔任魏武侯時的西河郡守。秦國有個小哨亭靠近魏境,吳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會對魏國的種田人構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為此徵集軍隊。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然後下令道:“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就賞給誰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沒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動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並下令説:“誰能把它搬到西門,賞賜如前。”人們搶着搬它。於是吳起下令道:“明天將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國大夫,賞他上等田地住宅。”人們爭先恐後。於是攻打哨亭,一個早上就拿下了。

閲讀答案附翻譯2:

韓非子內儲説上重輕罪韓非公孫鞅①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公孫鞅曰: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也。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採金。採金之禁:得而輒辜磔②於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魏惠王謂卜皮曰: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對曰:臣聞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則功且安至?對曰:王之功至於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對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予也。不忍則不誅有過,好予則不待有功而賞。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衾,材木盡於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其屍,罪夫當喪者。夫戮死無名,罪當喪者無利,人何故為之也?(選自《韓非子內儲説上》)

【註釋】①公孫鞅:即商鞅。②辜: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暴露街頭。磔(zh):分裂肢體的酷刑。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無離其所難離:離開

B.得而輒辜磔於市得:捉住

C.比降北之罪比:比照

D.罪夫當喪者當:主持

【答案與解析】A(離:通罹,遭受)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B.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C.然則功且安至?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

【答案與解析】B(A前者作助詞,者也表判斷,後者作助詞,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B都作連詞,錶轉折;C前且作副詞,將、將要,後且作連詞,尚且;D前以作介詞,用、把,後以作連詞,由於、因為)

7.下列句子分別從正面或反面説明以刑去刑的做法,其中角度不同的一項是

A.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

B.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

C.臣聞王之慈惠也。王之功至於亡。

D.棺槨過度者戮其屍,罪夫當喪者。

【答案與解析】C(從反面説明)

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

A.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

B.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

C.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

D.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

【答案與解析】B。

9.把文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3分)

(2)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3分)

(3)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4分)

【參考答案】

(1)對大罪的懲罰沒有比在鬧市上分屍示眾更重的了,但偷採金子還不停止,是因為不一定被抓到。(3分。莫重(於)辜磔於市1分,者也1分,得1分)

(2)有過錯不被治罪,沒功勞卻得到獎賞,即使滅亡,不也應當嗎?(3分。有過不罪被動句1分,雖1分,不亦可乎1分)

(3)麻布絲綢用光了就沒有材料用來做遮體的衣服,成材的木頭用盡了就沒有材料用來構築防守的工事,但是人們無休止地施行厚葬,要禁止它該怎麼辦?(4分。每句1分)

【參考譯文】

公孫鞅的法律是對輕罪給以重罰。重罪,是人們很難犯的,而小過失是人們容易去掉的。讓人們去掉那容易犯的小過失,不觸犯難犯的重罪,這是治好國家的原則。小過失不發生,大罪惡不出現,這樣就人們無罪而禍亂不生了。公孫鞅説:運用刑罰對輕罪給以重罰,輕罪就不生,重罪也不犯,這叫做用刑罰去掉刑罰。楚國南部的地方,麗水裏面出產金子,人們大多偷採金子。對偷採金在下了禁令:抓住偷採金子的就在鬧市上施行車裂之刑並暴屍街頭。受刑的人很多,屍體堵塞阻斷了那道麗水,但是人們偷採金子不停止。對大罪的懲罰沒有比在鬧市上分屍示眾更重的了,但偷採金子還不停止,是因為不一定被抓到。所以假如現在有人在這裏説:給你天下而殺掉你。平庸的人也不幹。據有天下,是很大的好處,還不幹的原因,是知道一定會死。所以如果不一定會被抓到,那麼即使分屍示眾,偷採金子仍不會停止;知道一定會死,那麼據有天下也不幹。魯國人焚燒沼澤,天刮北風,火向南延伸,怕要燒到國都。哀公恐懼了,親自率領眾人督促救火。身邊沒有人了,都追趕野獸而不去救火,就召來孔仲尼詢問。仲尼説:追趕野獸的人快樂而沒有得到處罰,救火的人辛苦而沒有得到獎賞,這就是沒人去救火的原因。哀公説:好。仲尼説:事情緊急,來不及論功行賞。救火的人都給以獎賞,那麼國家財力不夠用來賞給人的,請只用刑罰。哀公説:好。於是仲尼就下令説:不救火的人,按照投降逃跑的罪懲罰,追趕野獸的人,按照擅入禁地的罪懲罰。命令下達還未傳遍,而火已經撲滅了。魏惠王對卜皮説:你聽説我的名聲怎麼樣啊?回答説:我聽説大王慈祥仁愛。魏惠王很高興地説:既然這樣,那麼效果將會到什麼地步?回答説:大王的功效會到亡國的地步。魏惠王説:慈祥仁愛,是做好事,做好事而滅亡,為什麼呢?卜皮回答説:慈祥的人不狠心,仁愛的好施捨。不狠心就不懲罰有過的人,好施捨就不等有功而獎賞。有過錯不被治罪,沒功勞卻得到獎賞,即使滅亡,不也應當嗎?齊國喜好奢侈地舉行葬禮,麻布絲綢全做了壽衣和壽被,成材的木頭都做了內棺和外槨。桓公憂慮這種做法,把它告訴了管仲,説:麻布絲綢用光了就沒有用來做遮體衣服的材料,成材的木頭用盡了就沒有用來構築防守工事的材料,但是人們無休止地施行厚葬,要禁止它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説:凡是人有作為,不是為名,就是為利。於是就下令説:內棺外槨超過規定的就斬斷他的屍體,給那個主持喪禮的人治罪。斬斷屍體,他就沒有好名聲;給主持喪禮的人治罪,他就沒有好處。人們怎麼還會做這種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