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春行即興》閲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0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閲讀答案,通過對照閲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份好的閲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行即興》閲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行即興》閲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註釋

⑴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遊覽去處,著名的連昌宮就建在這裏。

⑵芳樹、春山:這兩句互文見義,即春山之芳樹。

譯文

宜陽城外,長滿了繁盛的野草,連綿不絕,山澗溪水向東流去,復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樹木繁茂芬芳,然空無一人,花兒自開自落,一路上鳥兒空自鳴啼。

試題

1.對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説,不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句寫宜陽城下春草生長茂盛。

B.第二句寫澗水東流然後轉而西去。

C.第三句寫花兒因無人欣賞而凋落。

D.第四句寫鳥兒在春山間不斷啼鳴。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一、二兩句分別描寫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靜一動。

B.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圍。

C.全詩句句寫景,描繪了一幅春行圖,具有豐富的意藴。

D,全詩情景交融,以哀景寫樂情,表達詩人的惜春之意。

3、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古人在談詩歌創作時曾説“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5、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説明。

閲讀答案:

1.C 2,D

3.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步驟三)。

4、這首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淒涼的心境服務的,以樂景來寫哀情,抒發了一種傷感之情,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歎惋。

5、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二:

注: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後。

①詩人春天經過宜陽,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怎樣的情緒?

答:抒發的是“國破山河在”,“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花落鳥空啼”的愁苦情懷。

②首句的“草萋萋”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答:大地荒蕪,雜草叢生,蕭條冷落,荒涼悽清的景象。

③談談你對“花自落”、“鳥空啼”的理解:

答:花開,無人賞;花落,人不知;“花開花落兩由之”,“鳥歌鳥語無人識”。春山路上,山花雖爛漫,鳥語也喧喧,但“花自落”,落得寂寞;但“鳥空啼”,啼得悽清。以樂寫哀,以鬧襯寂,更突出了山路之荒寂。

(4) 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説明。

答:修辭方法:對偶。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5)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説"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

答: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

“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緻,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澗水東流復向西。”太平時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鳴流走響韻,含笑樹頭花”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此時,這裏清泠泠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昔日,這裏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無處不吸引着眾多的遊客;而今,且莫説那些,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

“芳樹無人花自落”,這裏強調“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説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能任其自開自落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漫,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裏不僅再也見不到那麼多的遊人墨客,而且連耕農、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和“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無限寂寞之感。

鑑賞一首詩可以結合其他同類詩歌進行比較理解。這首詩就與一些詩歌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聯繫起來體會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聯繫杜甫《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裏“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體會其荒涼的特點。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聯繫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體會其淒涼冷落的特點。這末二句的“自”和“空”兩個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樣的,春色大好,但無人欣賞,其實用樂景寫的是哀情,顯出山中的寧靜,從中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讓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感慨春光無限好,卻物是人非,滿眼蒼涼景象的詩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因此不難理解全詩表達了作者面對城破人稀的情景而產生的感世傷懷之情。

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説景即是説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説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卻構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淒涼、愁苦、歎惋的感情,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淒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歎惋。

秋夜曲

張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注:①張仲素,中唐詩人。其詩多為樂府歌詞。②漏水:漏壺(古代計時工具)滴水。

【翻譯

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裏響起“丁丁”的滴水聲,

天幕上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

暗處的秋蟲通宵一直在鳴叫着。

突然想起還沒有給丈夫準備寒衣,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題一:

相關試題及閲讀答案

1.請描述詩歌前三句所描繪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飛霜”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2分)

3、一、二兩句各從什麼角度寫秋夜?(2分)

4、賞析“秋逼暗蟲通夕響”中“逼”字的妙處。(2分)

答案

1.①漏壺滴水,“丁丁”作響,秋野何其漫長;②無邊的輕雲緩慢移動,月光時隱時現;③深秋時節, 天氣寒冷,暗處的秋蟲通宵鳴響。(3分,每點1分)

2.表達了主人公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關心之情。(2分,“思念”“關心”各1分)

3、分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來寫秋夜漫漫,難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長又寒,“逼”得暗蟲鳴了一個通宵,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題二:

閲讀練習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處?

2.簡析這首詩藝術表現上的特色。

3.請描述詩歌前三句所描繪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飛霜”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5、詩的最後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透過它可以推知詩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個什麼人,有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蟲通夕響”一句在整首詩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對即可)

2.這首詩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畫龍點睛,讀者讀至未句頓時明白:原來是思婦在漫漫秋涼的夜晚,擔憂着遠征的愛人尚無禦寒的衣物。詩人在詩中所要彈奏的,正是思婦心上那根幽思綿綿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壺滴水,“丁丁”作響,秋夜何其漫長;無邊的輕雲緩慢移動,月光時隱時現。深秋時節,天氣寒冷,暗處的秋蟲通宵鳴響。

4.主人公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關心之情。

(5)詩中主人公是位丈夫遠行的思婦(或“……的婦女”,或“……的閨中女子”)。(2分)詩歌表現她丈夫遠行獨守閨中的悽清孤寂和關懷(關心)丈夫的無限深情。(2分)

(6)照應詩題(1分);表現秋蟲嗚叫時間之長(1分);暗示思婦(主人公)徹夜不眠(1分);襯托思婦(主人公)離情縈懷和難耐的寂寞(1分)。

題三:

(1)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是個什麼身份的人?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詩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遠行的思婦(或“……的婦女”,或“……的閨中女子”)。(1分)詩歌表現她因丈夫遠行,獨守閨中的悽清孤寂和她對丈夫的關心、思念之情。(1分)

從“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長”、“通夕”表現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悽清,人的孤寂;而“莫飛霜”則表現她對“徵人”的關心和惦念。(2分)

(2)藉助動景,以動襯靜創造意境、表達情感。“丁丁漏水”,動中顯靜,突出了夜的悽清;“暗蟲通夕響”,不僅以動襯靜,而且曲折地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悽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賞析】:

這首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抒情細膩,結構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裏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着,數着,心裏着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着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在失眠的長夜裏,暗處的秋蟲通宵都在鳴叫着。聽着聽着,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詩歌三四兩句琅琅上口,照應了詩題,暗示秋蟲鳴叫時間之長,暗示了思婦對徵人的關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沒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