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揚州瘦西湖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所見過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揚州瘦西湖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揚州瘦西湖閲讀答案

揚州瘦西湖

揚州,位於長江之濱,江蘇腹部,建城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揚州園林是豐厚歷史遺存的重要體現,它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在中國園林中魅力獨到,其中瘦西湖更像一顆耀眼的明珠,似一幅舒展不盡的絢麗畫卷,給人以無限的遐思。

瘦西湖地處揚州西北角,全長4.3公里,遊覽面積50多公頃,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保障湖。原是隋唐時期,由蜀崗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澗水流入運河的一段水道。瘦西湖河面曲折逶迤,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入人間的一條玉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由於歷代官紳豪富紛紛沿河擇地構園,借水成景,便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景觀。

瘦西湖以瘦著稱,湖面瘦長。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有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把揚州瘦西湖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有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

瘦西湖上的建築物,小巧精緻,或依山傍水,或半架波面,或突入湖心,如同在玉色飄帶上鑲嵌的珠寶。湖內小園,姿態各異,或棲島嶼,或卧湖濱,或踞土崗。這些小園又都以湖面作為共同的空間,以水相連,因水相通,給人一種相依相偎的親切感。瘦西湖園景眾多,以二十四景著稱於世,以五亭橋、白塔為代表。

瘦西湖曾幾度興衰,清代乾隆年間是其鼎盛時期。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巡江浙,而這六巡均曾臨幸揚州,促使了揚州園林迅疾興起。今日的瘦西湖幾經修葺,已風貌非凡,在現存的中國古典園林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中國古典名園》一書讚賞瘦西湖説:“其煙渚柔波之自然,其婉麗嫵媚之氣質,其人工與自然相融合之天地無縫,窈折幽勝,仍為蘇杭等地之園林所無法比擬者。”

1.這篇文章説明了揚州瘦西湖哪幾方面的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請各舉一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説“揚州園林是豐厚歷史遺存的重要體現,它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你怎樣理解“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能分別舉一個例子加以説明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蘇州園林》都用了作比較的説明方法突出事物特徵,很成功,你能領會其法並從文中找出實例加以説明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説明了其形成、河面形態、湖上建築等幾個方面的特徵。

2.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描摹等説明方法。(例略)

3.“略”

4.例如:如《蘇州園林》在介紹佈局的時候,將蘇州園林內的亭台軒榭的佈局跟宮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點。本文介紹瘦西湖時,同杭州西湖相比,突出其瘦長的特點。

拓展相關:揚州瘦西湖自駕遊攻略

温泉

揚州瘦西湖温泉度假村坐落於風景如畫的瘦西湖畔,與萬花園隔空相望。度假區佔地13萬平米,有形態功能各異的温泉池68個,分為公眾區域和私密區域,公眾區域又分為多個各有不同特色的主題空間,湖泊溪流、假山瀑布、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竹林小徑與温泉池完美結合,相映成趣。

大虹橋

大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膾炙人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讚賞過虹橋的景色。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就讓我們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錦鏡閣

錦鏡閣是根據李鬥《揚州畫舫錄》中所述錦鏡閣重建的一座橋和樓閣合為一體的水閣,三開間飛檐重樓,形如品字,跨越一小河(夾河)之上,左右兩間橫跨兩岸,中間空着,可通小船,行人過河時必須從樓梯上第二層樓如過橋一般,然後從另一邊下樓梯到對岸。錦鏡閣現為水泥和木材混合建築。

五亭橋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有掛着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麼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

清代詩人黃惺庵的《望江南五亭橋》中提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如果乘船從橋下穿過,我們可以數出五亭橋一共有着15個橋洞。這15個橋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説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着一個月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來到揚州——這個中國月亮城。説不定就能領略到這十五的月亮十五圓的絕妙奇境。

站在五亭橋上向東看,遠處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圖景。而橋東面這座四面環水的建築,叫做鳧莊。鳧莊建於1921年,因為形狀類似浮於水面的野鴨而得名。它的整體建築緊湊得體,有效地烘托映襯了五亭橋和白塔,成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處點綴。

小金山

從小金山景區可以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區。那遠近高低錯落有致的亭台樹木,使瘦西湖的水面顯得開闊而深遠,宛如一副大寫意的中國山水畫。 《望江南百調》裏這樣描述道:“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既仙寰。”

穿過徐園,便是小金山。可能有人會問:“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為什麼揚州人會這麼謙虛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的一副對聯:“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李院長幽默地調侃説:湖瘦是苗條,山小是精巧,也點出了揚州園林善於借鑑卻不落俗套的妙處。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築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台、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裏。關於“小金山”的名字,還有着一段來歷:説是有一回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鎮江和尚説:“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揚州的當然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並在庭中掛了這樣一副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鎮江的“金山”引渡過來了。 這塊奇異的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用船編號記數,十船為一綱。用船運送花和石頭,就被稱為“花石綱”。當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城開封府建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就是在運輸過程中恰好碰上方臘的農民起義而遺落在揚州的。這也是目前揚州最大的一塊鐘乳石。鐘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造型十分優美。再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風亭。風亭是瘦西湖景區的制高點,它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有一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以;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稱就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所謂“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妙在曲折。”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望春樓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規模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心淡雅,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雖然不曾經帶過兵,卻都有將軍的封號和待遇。他們二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大畫家,共同開創了中國唐代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將軍的山水畫畫意十分相近。

熙春台

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它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的轉折處。這裏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

“熙春”一詞出自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繁華場面。郁達夫曾評論説: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傳當年揚州鹽商曾在這裏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被稱為”春台祝壽”。熙春台一帶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築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

熙春台氣勢恢弘大氣,再現北方皇家園林之氣概。

白塔

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白塔高27.5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月觀

揚州是“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賞月的地方也多,“月觀”就是其中之一。“月觀”坐西朝東,前臨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憑欄而立,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能體會到這“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們常説“月色如水”,在這裏,月光和湖水相溶,雲影和山影相連。這副由鄭板橋撰寫的 對聯恰到好處描繪出了月觀這獨一無二的迷人月夜。 月觀中的海梅傢俱也很有特點,雕刻的內容都和賞月有關。那些蓮花、鴛鴦、荷葉,藕節,無不自然生動,是揚州木雕工藝的代表作品。

徐園

徐園在瘦西湖長堤春柳之北,原址為清初韓園桃花塢韓園。民國四年(1915)為紀念為紀念辛亥革命時期的烈士徐寶山軍長,構建徐寶山祠堂,名為徐園。徐園佔地0.6公頃,小巧玲瓏。園中聽鸝館取名來自“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的楠木罩隔,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聽鸝館門前的這兩大口鐵鑊,是1500多年前的鎮水神器,當年揚州冶煉業的發達的揚州經濟的繁盛由此可見一斑。 徐園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精巧雅緻。每逢秋季,揚州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在徐園舉行。徐園牌匾中的園字寫法詭異,為一個方框包裹一個虎字。相傳徐寶山當時請一位著名書法家吉亮工幫忙題字,但吉亮工瞧不起徐寶山一介軍閥,再三推託。徐寶山於是藉故將吉亮工灌醉,進而求字,吉亮工寫至一半猛然酒醒,在寫到“園”字時,把框裏的“袁”字寫得像個“虎”,然後再將外框一繞,有暗諷徐老虎是困獸之意。

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揚州人心目中的二十四橋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蕭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和24塊欄板。關於二十四橋到底指哪座橋,至今眾説紛紜。

萬花園

萬花園是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據康熙《揚州府志》記載,“萬花園,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制使趙葵即堡城統制衙為之”。現今的萬花園西、南兩面與瘦西湖相鄰,北臨小運河,東靠平山堂路,總面積約500畝。由杭州園林設計院設計,總投資約1.8億元,於2006年9月8日正式開工建設。項目主要依託瘦西湖的歷史文化背景,將其打造成以花文化為主題,以古典歷史名園為線索,着重恢復完善瘦西湖“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白塔晴雲”等景區,以及挖掘和體現揚州特有的花卉文化的區域,具有花事、博覽、觀奇、體驗、智趣、休閒、教育、生態、娛樂、審美十大功能。萬花園強調與瘦西湖沿線景點的融合、銜接、過渡;強調空間的整體性和瘦西湖發展脈絡的延續;強調“萬花”主題,在塑造羣芳競秀氛圍的同時,多方位展示花與國家、花與城市、花與名人、花與詩詞、花與民俗、花的寓意等花卉文化。最佳賞園時間為4月中旬至5月初。踏進萬花園,展眼盡是大大小小的花木圃,就連道旁岸邊、屋前宅後都插植花木苗。木本的、草本的、爬藤類的、陰生植物,立植、盆栽各具形態,枝葉搖曳生姿,秀色宜人。現已引進屬優稀品種果類的有泰國象牙芒果、台灣紅芒、廣西的紫花芒、高州儲良龍眼、增城掛綠、妃子笑、新加坡楊桃等;花卉類除傳統保留的茶花“十八學士”、“仙種”及各品類的蘭花外,有名貴品種比利時杜鵑、巴西鐵樹、南朝鮮的仙人樹、台灣的大惠蘭、荷蘭的鬱金香等。奇花異草,各展風姿。 每當臘月,寒梅迎客笑,幽蘭吐芬芳,芍藥呈妍麗,水仙保吉祥。寶鏡院村道,車如流水,各種類型的車輛,滿載着幸福、歡樂、吉祥的象徵——奼紫嫣紅的盆花翠苗,馳向四面八方,進入千家萬户。

從2007年4月18日起,萬花園正式併入瘦西湖風景區,遊客既可以直接進入萬花園,也可以通過五亭橋或者瘦西湖北門進入萬花園。萬花園不單獨收費,市民和遊客可憑瘦西湖門票及年票等進入萬花園觀光遊覽。每年4月8日—5月8日,中國揚州萬花會將在瘦西湖萬花園舉行。

四橋煙雨

穿過徐園,站到小虹橋上,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西側,是瘦西湖最開闊的景區,再回過頭看徐園,就知道它只是一道序幕,從現在開始,瘦西湖景區將漸漸拉開,進如高潮了。東面的一座樓,叫做“四橋煙雨”。每當“山色空濛雨亦奇”之際,這裏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四座色彩和造型各有不同的春波橋、大虹橋、長春橋、蓮花橋。煙雨朦朧中,四座橋有遠有近,有濃有淡,有高有低。當年乾隆皇帝十分喜愛這裏的景色,多次吟詩作賦,並親筆御贈“趣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