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草木之情閲讀練習和參考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17W

①草木的心性其實各自不一:牽牛花對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開速謝,只在朝霞過牆的那一刻爆出寶石藍的禮花,相當於植物的雞鳴,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團隊紀律,金黃或銀白的花粒,説有,就全樹都有,説無,就全樹都無,變化只在瞬間,似有共同行動的準確時機和及時聯繫的局域網絡,誰都不得擅自進退。

草木之情閲讀練習和參考答案

②比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嬌生慣養。它們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陽區位,最頻繁殷勤的噴藥殺蟲,還是愛長不長,倦容滿面,玩世不恭,好吃懶做。硬要長的話,突然竄出一根長枝,掛上一兩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給打發掉。

③陽轉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喬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這種草藤圍剿的惡果。它的葉子略近薯葉,看似忠厚。這就是它的虛偽。它對其他植物先攀附,後寄生,繼之以絞殺,具有勢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遊走長藤是一條條不動聲色的青色飛蛇,探頭探腦,伺機而動,對遼闊田野充滿着統治稱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終不成大器,否則它完全可能猛撲過來,把行人當作大號的肥美獵物。

④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數次與這種長蛇陣過招,以保護我的電話線不被它劫持和壓垮。

⑤當一棵樹開花的時候,誰説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陽光顫動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性感,當一片紅葉飄落在地的時候,誰説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當瓜葉轉為枯黃甚至枯黑的時候,難道你沒有聽到它們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黃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牆裏滿地開放,如同一些吵吵鬧鬧的來客,在目中無人地喧賓奪主。它們在隨後的一兩年裏突然不見蹤影,不知去了哪裏,留下滿園的靜寂無聲。我只能把這事看作是客人的憤然而去和斷然絕交——但不知我在什麼事上得罪了它們。

⑥再説我們同時栽下的一些橘樹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對它們同樣地挖坑同樣地修剪同樣地追肥,但就靠路邊的三棵長得很快,眼看就要開花結果。另有一株,身架子還沒長滿,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銜珠抱玉。但其他幾株無精打采,長來長去還是侏儒,還是呆頭呆腦,甚至葉子一片片在蜷縮。有一位農婦曾對我説:你要對它們多講講話。你尤其不能分親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對它們沒好臉色,它們就活得更沒有勁頭了。

⑦這位農婦還警告,對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點點,否則它們會爛心(妻子從此常常對我大聲呵斥,防止我在巡察家園時犯禁,對瓜果的動作過於粗魯無禮)。發現了植物受孕也不能明説,只能遠遠地低聲告人,否則它們會氣死(妻子從此就要我嚴守菜園隱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書房裏也只能交換暗語,把“受粉”、“掛果”一類農事説得鬼鬼祟祟)。

⑧我對這些建議半信半疑:幾棵草木也有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⑨後來才知道,山裏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強的偵察能力。據説油菜結籽的時候,主人切不可輕言讚美豬油和茶油,否則油菜就會氣得空殼率大增。楠竹冒筍的時候,主人也切不可輕言破篾編席一類竹藝,否則竹筍一害怕,就會呆死過去,即使已經冒出泥土,也會黑心爛根。關鍵時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⒈文中第⑤段劃線處描寫了幾種植物的恣意瘋長,請分析其表現特色和作用。(4分)

答:

⒉本文用不少筆墨寫花草樹木的人性,這對景物描寫和人物心理描寫各有什麼作用?(4分)

答:

⒊文中寫“我”的心理和認識比較分散,請統觀全文,簡要分析“我”的心理變化。(6分)

答:

⒋本文寫了花草樹木對人類的懲罰,請探究文章的深刻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

【參考答案】

⒈此三句運用排比、擬人、反問、比喻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把樹木花草的靈性彰顯出來,同時,提醒人類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反省自己。

「解析」

此題考查對修辭的`辨別能力,特別是考查對修辭作用的分析能力。三個“當”領起的三句話自然是排比句,“笑得如此性感”、“哀怨的咯血”、“咳嗽與呻吟”、“吵吵鬧鬧”以及“目中無人”等短語明顯是擬人,“如成熟女郎”是比喻。這些修辭都使這些花木富有人性與人情。

⒉文章大多用擬人手法描寫草木的人情和人性,對草木言,它們不僅僅是植物,還富有人情人性;對人物言,這些描寫是對人物的心理特別是認識起警示、警醒的作用。

「解析」

此題考查文章寫法的剖析能力,必須從全文整體着眼,從景物與人物兩個方面着答。

⒊先是對草木“憤然而去和斷然絕交”的無知,繼而是農婦建議的半信半疑,最後是提醒人類關鍵時刻不要對草木説三道四。

「解析」

此題考查文章信息的獲取和綜合能力,必須抓住文中描寫心理的關鍵語句,並結合作品內容進行分析。

⒋文章的主旨是:人類必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從自然。作者的情感取向是:人類要與環境和諧相處,而不能做與自然規律相悖的蠢事。這樣,才能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解析」

此題考查理性探究分析能力,前一點可以從文中覓得依據,後一點雖是開放性的話題,但必須遵從作品的主旨,而不可隨意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