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待賈而沽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9W

 教學目標:

待賈而沽 教案教學設計

一、通過分析重點句和完成相關練習落實文言詞句;

二、通過根據每章內容,對各章節進行歸類,及討論練習來理解待價而沽的含義;

三、學生通過查閲字典和其它資料自學本課,掌握字詞,再以教師引導提出問題,學生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孔子的生平理解他待賈而沽的真正含義。

教學難點:

如何在翻譯、註解的情況下落實文言詞句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並給每章寫一則點評。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並且掌握文言詞句。

具體講解時可參照以下:

【原文】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95)

【註釋】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衞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裏,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裏指自己。 

(5)與:同“舉”,這裏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説:“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評析】 

外出遊説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侷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

【註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文】 

孔子説:“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衞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説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説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4)。” (324)

【註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裏指失去官職。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佈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説:“凡是君子到這裏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説:“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 

【譯文】 

孔子説:“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1520)

【註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説:“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913)

【註釋】 

(1)韞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櫃子。 

(2)善賈:識貨的商人。 

(3)沽:賣出去。 

【譯文】 

子貢説:“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説:“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着識貨的人呢。” 

【評析】 

“待賈而沽”説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面四處遊説,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着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公山弗擾(1)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5)?” (175)

【註釋】 

(1)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無。之,到、往。末之,無處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無所據。 

(5)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在東方復興周禮。 

【譯文】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説:“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裏呢?”孔子説:“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原文】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緇(5)。吾豈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177)

【註釋】 

(1)佛肸:音bìxī,晉國大夫範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晉國,約在今河北邢台與邯鄲之間。 

(3)磷:損傷。 

(4)涅:一種礦物質,可用作顏料染衣服。 

(5)緇:音zī,黑色。 

(6)匏瓜:葫蘆中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結,扣。 

【譯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説:“從前我聽先生説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説:“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不是説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説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裏而不給人吃呢?”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813)

【註釋】 

(1)見:音xiàn,同現。 

【譯文】 

孔子説:“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衞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評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為官之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為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繫在一起,這才是為官的基點。

【原文】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1)

【註釋】 

(1)甯武子:姓寧名俞,衞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 

(2)愚:這裏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説:“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甯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衞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甯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讚許的態度。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540)

【譯文】 

孔子説:“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諸塗(4)。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7)。”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71)

【註釋】 

(1)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2)歸孔子豚:歸,音kuì,贈送。豚,音tún,小豬。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3)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4)遇諸塗:塗,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6)亟:屢次。 

(7)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説 :“來,我有話要跟你説。”(孔子走過去。)陽貨説:“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説:“不可以。”(陽貨)説:“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説是智嗎?”(孔子回答)説:“不可以。”(陽貨)説:“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説:“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上節課所學

解釋下列紅色的詞語或翻譯紅色的句子

子畏於匡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期月而已可也

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

公山弗憂以費畔

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而豈徒哉?

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甯武子,邦有道,則知

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

遇於塗

懷其寶而迷其邦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歲不我與

二、思考:

1、孔子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2、孔子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就不應該成為___、_____一類的東西,而應該立即出仕。為了出仕,便去投靠_____、_____。孔子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説,他在___被扣留,在___差點被殺。 

課外查閲資料:孔子還在哪些國家做過官?在遊説過程中還遭受過哪些厄運?

三、小組討論:

1、孔子一心渴望做官,可為什麼卻幾乎沒能做成什麼大官?

2、有人説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誰讓孔子去做官,孔子都願意。你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

3、孔子渴望做官的思想對後世有什麼重大影響?

附錄:孔子和陽貨

陽貨,又叫陽虎,是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長得很像孔子。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後,陽貨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陽貨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事敗後逃往晉國。

陽貨掌權時,很想拉攏孔子。他幾次想見孔子,都被孔子拒絕了。有一天陽貨去見孔子,孔子不在,陽貨就留下了一隻火腿。那時候,火腿是上流社會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一種高級禮物,孔子覺得“來而不往非禮也”,但又不願見到陽貨,於是只好趁陽貨出門的時候去回拜,沒想到回來的路上還是遇見了陽貨……

孔子生平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為學生。如顏淵、曾點、子路、冉有、子貢等都是孔子第一批學生。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落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

其時魯國政權掌握在季氏手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現狀,不願出仕。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命為中都宰,後來又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

先至衞國,始受衞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去陳。經過匡地時,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想去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回衞。 

後衞國內亂,孔子離開衞國經曹去宋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孔子只得微服過宋經鄭至陳。

後來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不讓孔子去楚國,圍困孔子,致使其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衞出公欲用孔子。孔子返衞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開始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