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孔雀東南飛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9.11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雀東南飛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孔雀東南飛教案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賞析這首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特點,以及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啟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學習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瞭解人物美以及愛情美。

【教學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三、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啟發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痴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然後導入本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並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後感。

明確:悲傷、哀怨(等)

(三)深入研讀

1、大家讀了文章,知道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麼仔細閲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的內容分析。

明確: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2)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

明確:一連串誇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的美貌,以及被逐離焦家前的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側面烘托對她命運不公的譴責。

(3)蘭芝再嫁時候的狀態又是麼樣子的呢?。

明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無疑都反映了劉蘭芝的善良。

2、(討論)大家想一想,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明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自掛東南枝”。

説明:焦仲卿重情重義,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爭取。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製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麼特點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出愛情的美麗和忠貞。

(四)拓展延伸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麼要把蘭芝休了呢?

明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劉蘭芝被休。

呈現方式:你們有什麼感悟,各抒己見。

2、被休後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麼還要“舉身赴清池”呢?還有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昇華,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這首曲子(放樂曲)一樣。

作業:瞭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學習敍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二、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三、瞭解偏義複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以“預習提示”為突破口,組織課堂教學。

二、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閲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

1教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繫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麼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敍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見“預習提示”)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敍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於: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敍事詩藉助於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着敍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敍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於敍事。

三、釋詞。

學生在閲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藉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③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後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複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3、概括內容,要求用最簡短的話來介紹情節。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教師結合“序”進行講解)

五、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從13歲説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敍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

粧”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粧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説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六、佈置作業:

1、分析“自”字在不同語言環境裏的讀音和詞義。

2、給家裏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麼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2、序言中有3個“之”,分別由“逼”“聞”“傷”引出,這裏的3個“之”個指代什麼?3個動詞各起什麼作用?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説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後人。

二、抓住詩歌所敍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係,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儘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願;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户?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户之根基;如果脱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着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願,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麼?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徵,也是蘭芝忠於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瞭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仲卿聞聽蘭芝再婚,趕來相見,要求學生集體朗誦“府吏聞此變……自掛東南枝”這一部分,體會兩人的生死愛情,討論: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後才“自掛東南枝”,為什麼?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於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提問: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為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麼樣的願望?

明確: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瞭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着蘭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後,敢於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着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粧:運用一連串的誇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敍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敍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徵,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於詩中多運用的比興、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