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繫實際,廣泛閲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

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課文中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着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説説你為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説説你為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撫摸是一種温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着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閲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面對着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説:“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教學反思:

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2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説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説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麼説一座座山頂會“誘惑”着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

最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

2、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瞭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説《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瞭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説:“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彷彿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着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範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藴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着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着——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説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於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於為生命而奮鬥,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強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1、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生之慾望生命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價值

心跳生命珍視奮鬥

2、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麼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裏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裏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説“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麼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着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着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3、朗讀課文最後三段,説説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閲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後的選文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