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老師必須多讀書 (教師隨筆)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16W

 有很多的語文教師認為工作太忙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個別輔導、個別談話、組織文學社團活動、班主任工作等,而且語文教師的備課量、作業批改量,是所有學科中最重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師的確忙,所以不少語文教師感覺一天下來已累得精疲力竭,家人也顧上照顧,哪裏還有時間和閒心去讀書。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語文老師必須多讀書 (教師隨筆)

我清楚的記得胡適先生在《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教育我們擠時間多讀書的一段話:“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讀十一萬頁”。十一萬頁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同樣是語文老師,為什麼人家可以成為專家、名家,我想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忙,甚至比我們更忙,他們除了做我們要做的,他們還要鑽研、講學、承擔很多社會任務,他們之所以做得好,他們的綜合素養高是肯定的,其中有一點他們一定是能擠出時間持之以恆廣泛的讀書。我們聽説過毛主席愛讀書的故事。史沫特萊的話讓我記憶猶新“中國共產黨的其它領袖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會歷史上的人物相提並論,但無人能夠比得上毛澤東”。

    毛澤東是一個奇蹟。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軍事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語言大師、演説大師、大詩人、大書法家。他不僅在中國是一位空前了不起的偉人,而且也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偉人。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在所著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中,將毛澤東排在前二十位,竟排在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之前,並且,“大大超前於拿破崙、亞歷山大大帝”,足見其影響已經遠遠超越國界,成為歷代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一個平常的小學教員,沒喝過一天洋墨水,何以能夠一躍而成為震驚世界的偉人呢?沒進過一天軍校的語文教師,何以能統帥三軍,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打敗力量比之強大百倍千倍的蔣介石?這難道不是一個大奇蹟嗎? 

讓我們來揭開這個奇蹟的神祕面紗吧!首先,要打碎籠罩在毛澤東身上的光環,客觀地分析他的成長。人們常常把他們看得高不可攀,是上天所賜的天才。其實,毛澤東不是天才。請看毛澤東上學時的成績:文、史兩科極佳,但在他不喜歡也沒下功夫學數學、物理、英語。毛澤東到湖南師範入學時已經21歲,畢業時都25歲了,此後到北大圖書館裏做了名小職員。毛澤東回憶説:“我的職責中有一項是登記來圖書館讀報的人的姓名,可是他們大多數都不把我當人看待。”在黨內,毛澤東的學歷、資歷、地位和社會影響,都遠遠趕不上陳獨秀、王明、博古等等許多人。他在遵義會議之前,一直都備受排擠。他的軍事才能,也並非是天生具有的,他也打過不少敗仗,是在打仗中才學會打仗的。……縱觀這一切,可以毫無疑問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絕非生而知之,絕非天才。 

    那麼,毛澤東何以能創造這個大奇蹟,奧祕在哪裏呢?最大奧祕就在於他獲得了真正的學業大成,即獲得了事業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領、高素質。再深入一步:毛澤東是怎樣獲得學業大成的呢?決不僅僅是因為他勤學,更因為他善學--他早就實現了真正的學習革命! 

     毛澤東大大超越了《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單一層次的變革,他實現了“為何學”、“學什麼”、“怎麼學”三大層次的大變革,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學習革命,獲得了學習的最大效益!可以説,毛澤東既是學業大成的光輝榜樣,又是學習革命的偉大先驅。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像毛澤東那樣,在“為何學”、“學什麼”、“怎麼學”三大層次都實現革命,那麼我們一樣能獲得學業大成,一樣能創造奇蹟。     他認為需要實現為何學的大變革。

     毛澤東説“要為人,為國人,為世界人而學”。

    “為何學”,即學習的目的,它決定着“學什麼”、“怎麼學”,決定着整個學習活動。 

     毛澤東的學業大成,首先得益於他在“為何學”上實現了大變革。毛澤東的“為何學”的變革,不僅高於他同時代的人,也高於今天的一般人。他“為何學”的變革就是不為文憑而學,而為實現自己的大志而學,為獲得實現大志所需要的真本事而學。毛澤東的大志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他給自己取名為“子任”,決心以“天下為己任”,把“救國救民”作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明確提出“為人,為國人,為世界人而學”,為做有真才實學的救國“奇傑”而學。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就説;“要立一理想,此後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他的一切學習都是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實現他的學習目的,他的學習目的貫穿於他的學習道路的始終,指導着他學習的方方面面: 

    毛澤東這樣説:“我們求學不是沒有目的的,我們的目的在於改造社會。我們求學是求實現這個目的的學問”。他對那種抱着“出洋”為“鍍金”或“做官”目的的人深表厭惡,不屑與之為伍。

當他剛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時候,他所讀的馬列著作比起蔡和森、鄧中夏、惲代英、瞿秋白等等是很少的,但是由於他對中國國情的深入瞭解,能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因而在革命的路線、方針的見解上超越眾人,超越那些留法、留蘇的高材生。

由上可見,毛澤東在學習上徹徹底底地實現了“為何學”的一大變革,這是他獲得學業大成的根本原因!每個人都應當在“為何學”上進行大變革。這並不是説讓人人都像毛澤東那樣不要文憑,而是要超越文憑這些低層次的目標,真正樹立為實現自己的志向,為自己未來的事業而學習的目的。

解決了為誰學的問題,接下就要勤奮學習。 

    多讀書的能增加我們的文化底藴。“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書籍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書看多了,在文化裏浸潤時間長了,文化積澱就厚實了,久而久之,就會透出書卷氣,一種特有的其他學科教師所沒有的氣質,這種氣質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商人重利,一個語文老師就要重文人氣質,重提高自身的文學功底,多一點書卷氣。

然而,事實卻容不得我們樂觀。我們隊伍中,學中文專業的`連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未讀完的有之,更不用説讀世界名著;教了十幾年高中語文的不會寫專業論文的也不在少數;中文專業畢業後沒教幾天書,一心去做行政幹部(公務員或辦公室文員)的也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實際也如此,讀書不如掙錢,教語文不如陪領導。他們(她們)認準了兩個字:實惠。

其實,他們又大錯了。多讀書能提高我們的專業素質,便於靈活高效地組織我們的教學。錢夢龍老師説:“一個語文教師成熟的標誌,就是自己能獨立處理教材。”我們師範中文系畢業的老師,有多少能做到?離了教參,我們能獨立分析教材嗎?拿出一篇散文或一首小詩我們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嗎?我們常常憤然學生作文的語無倫次,思想貧乏,我們自己能寫出讓學生鼓掌讚歎的下水作文嗎?學生抱怨語文是廢課,多上一節不見長進,少上一節無關緊要,我們能讓我們的學生喜歡我們的語課,讓他們覺得上我們的語文課是享受嗎?語文教師的分析能力、聽説讀寫的綜合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語文課的底藴、語文課的魅力。只有語文老師自身的綜合素養,語文老師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思想素養、人格魅力等,綜合提高,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靈動鮮活,豐富充實,才能激發我們同學的學習熱情。語文老師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思想素養、人格魅力的提高,多讀書是一條重要途徑。

多讀書能讓我們擺脱庸俗與平庸。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功利化了,教師們也“同化”了,人文品格喪失了,書生氣沒有了,清高沒有了,聰慧沒有了,沉靜沒有了,變得粗俗、鄙陋、愚鈍,浮躁,日趨平庸。黃山谷説:“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庸俗與平庸的寫照。如何擺脱庸俗與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從名人傳記中可以讀到奮鬥的精神;從描繪高科技發展的文字中可以讀到雄視天下的胸懷與氣度;與智者對話,你可以領悟到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崇高;從飄逸着古典情韻的詩句,你可以遙想個人的悲歡和時代的興衰。閲讀不僅使人獲得各方面知識,得到各種信息,開闊視野與活躍思維,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種寧靜中、一種美的享受中得到修養的薰陶、靈魂的淨化。這一點,隨着社會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許會越來越顯得重要。

讀書,是時代的需要。課改,是全新的課題,對每一個老師都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打造提升自我的機會。課改呼喚學者型的教師,呼喚老師讀書思考。能讀書會思考,教師就不會跪着爬着捧着“教參”,就會有自己的獨特而深入的思考與感悟,就不會人云亦云。教師的思維是“高大挺拔的”,學生才有可能不會成為“思維和精神的侏儒”。

“人之患在不好讀書”。讀書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實我們的底藴,可照亮我們的學生,可亮麗我們的人生。課改來了,機遇來了,課之餘,閒之暇,沏壺清茶,攤開書卷,是語文老師的別有的一番享受與幸福,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要讓我們的民族不至於全民“精神死機”,從某一層面説,那就得靠語文教師多讀書,讀好書。這樣才能引領全民族朝着曙光前行。

 

馮力文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