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

成功之處:

1.注重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在生活中處處有應用。這裏採用聯繫生活,引入新知,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觀察兩家超市同一商品的標價籤,使學生知道2.50元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初步知道2.50元等於2.5元,它們的單價是相同的,

2.注重多種方法驗證結論,多角度思考問題。在教學例2中,一是通過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學生髮現在兩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裏塗色可以比較出0.30=0.3,學生能夠驗證出雖然份數變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陰影面積的大小沒變;二是通過小數數位順序表也可以發現小數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餘的數所在的數位不變;三是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價格的標籤也可以得出0.30=0.3。這樣通過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問題來進行驗證結論。

不足之處:

學生對於例1的教學採用長度單位理解上存在問題,導致個別學生對於小數的性質理解上不到位。

改進之處:

對於例1的教學還應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讓學生明晰,對於長度單位的進率和分數的意義應進行重點複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2

“小數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教材結合現實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地觀察、比較和歸納,探索小數的性質。例題分兩個層次安排的:第一層次通過兩個小朋友交流鉛筆和橡皮單價的情境,引起學生進行比較的需要,再通過“橡皮和鉛筆的單價相等嗎?為什麼?”的討論和交流,體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鉛筆和橡皮的單價,結果都是一樣的。 第二層次是讓學生藉助直尺圖自主比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們也是相等的。依據情境圖和得到的等式進行觀察、比較等活動,感知上述兩組等式存在着“小數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數的大小不變”的特點,從而歸納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圖,呈現的是購物情境,通過思考一組食品的價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簡”的概念,學會化簡小數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我在課堂上是這樣展開的:⑴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書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麪包4.00元和合計10.50元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這樣一個過程是“小數性質”應用的內化過程,學生們在練習中會應用小數的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⑵理解“化簡”的含義。教師指出像2,80元=2。8元一樣,將小數寫法簡化的過程就是“化簡”;⑶驗證答案。利用元、角、分這些單位進行驗證,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間的0去掉後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間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這些單位進行驗證,和利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小數性質和應用小數性質化簡小數的合理性;⑷質疑。“為什麼超市的消費單上的錢數都是兩位小數,不寫簡單的小數呢?”教師在本題結束反饋時拋出了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有兩種,一種理解為都是兩位小數便於超市進行加法計算,另一種是為了價錢精確些。第一種理解無意和小數加減法想吻合,第二種理解初步體會到保留兩位小數可以使小數表達得精確些,回答不是到位,通過教師的補充才理解到位,“這裏都是兩位小數,超市告訴顧客本超市計算錢數時精確到分。”

“獨立解決問題”———“理解”化簡“的含義”—————“驗證答案”————“質疑”這四個小環節,沒有遵循常規使用的利用“小數性質”反饋、矯正,增加了“驗證”和“質疑”的環節,旨在繼續溝通實際生活與小數性質之間的聯繫,培養小數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質疑”環節則明顯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為後續的學習豐富了感性認識,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當然,不足之處也有,沒有利用“小數性質”反饋、矯正,此處演繹思維培養的資源無意浪費了,且“小數性質”的應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會減緩學生技能的形成的進程。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3

《小數的性質》這節課學生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具有探索性學習的價值,因此讓學生經歷過程會帶給學生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基於這一新的理念,教學中我沒有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設了一個“猜想──驗證──反思”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通過合作探究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潑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應該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學伊始,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動畫情境,在這個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從豬八戒的無知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判斷出“25.00”和“25”是相等的,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的,能夠自己提出問題已經向探索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驗證。

接着我出示探究內容,內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數),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數)。而教材的例題學習中只有正例(比較0.5和0.50的大小)沒有反例,我認為那樣不利於探究活動的深入展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障礙,並及時指導學生尋求跨越障礙的辦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沒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是不值得探究的,沒有在探究中戰勝困難的經歷,其探究能力是難以獲得實質性發展的。

當然,為了使探究活動富有成效,我充分發揮引導者與幫助者的作用。首先,通過設計探究提綱來引導學生探究,然後在具體探究過程中教師又以“參與者”的身份給予更具體的指導,以保證探究活動不被“卡殼”。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學生通過合作(先組內合作再組間合作)想出了多種辦法,體現了探索活動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並通過彙報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化,最終推翻了原先的猜想,發現了“小數性質”的本質特徵,並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小數末尾”和“小數點後面”的區別)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4

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然後交流自學收穫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然後尋找生活中的小數,最後用算珠認識數位順序表。

在認識數位順序表時,我先在黑板上畫出整數部分的數位順序,並用算珠表示135,然後提了一個問題:“小數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來呢?比如135.3?”這時孩子們開始思考,有的孩子斬釘截鐵地説:“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説:“肯定不能啊,我們又不能像正方體那樣把算珠平均分成十份……”這時我沒有做聲,只是靜靜地等待着,讓他們思考。還是沒有孩子想出辦法,於是我換了種思路,問:“如果現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該怎樣表示呢?”有的孩子開始有想法,但是一時還表達不出來。這時我要求他們動手試一試,討論一下。經過小組討論,有的孩子提出來了:“高位不夠了可以往左邊加,小數部分不夠了可不可以在右邊加上算珠呢?”這個提議得到了同學們的響應,並且自己動手試試,很快就熱烈起來:“我知道了,在個位的後面再添上一位!”順勢我們就開始了小數部分數位的學習。

我發現用算珠來認識小數部分的數位順序,孩子們掌握得比較快,興趣也比較濃。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的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基本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我利用米尺圖和正方形圖,讓學生根據前面學習過的相關知識自行得出相應的數,然後全班交流這些數的關係。由於學生在彙報時説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沒有再去做重複的工作,就只做了相應板書。為了讓學生把小數的性質用文字概括出來,我引導學生從左向右觀察三個小數的變化,概括出小數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規律,接着再從右向左觀察,概括出小數性質的後半部分:小數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老師並做相應板書。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把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記住,我讓學生讀一遍,然後不看黑板試着説一遍,加強孩子的記憶。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小數的性質,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辨析:把小數點後的零去掉,不改變小數的大小。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數末尾的含義,為後面的小數性質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體上説,本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欠精練,有些語言還是過於囉嗦,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爭取在備課時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精練,讓每一句話都有用,讓每一個字都最精彩。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6

這節課開始談話直接引入複習課題,同時提出複習要求:個人獨立思考整理本單元知識,可以看課本,然後在組長的帶領下組內交流總結知識收穫。知識點較為簡單,可不做記錄。但是有的小組竟然又問:可不可以作複習記錄。我應允了,學生們進入了整理知識收穫的環節,巡視時發現個人複習認真,組內交流積極、有序發言,記錄員也很邁力,氣氛好不熱鬧。學生單元知識回顧完成後,小組代表回報整理結果,二、三個小組代表就已經把本單元的知識點總結的很全面了。還有很多小組代表很踴躍、舉手,我又給了他們機會,不過往後的小組的同學説的是:我們組還會解決(問題),知道了(細的知識)。

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更熱鬧了,學生們紛紛爭取發表個人意見,開始了對本單元題型設計的回顧。這各環節足有近二十分鐘,感覺説的差不多了,我方進行小結:大家對本單元知識整理得很全面,同時對本單元的解決問題的題型、方法及注意事項總結的很細緻、全面,同學們真是學習的有心人啊!練習題完成了讀、寫數、排列大小、把整數改寫成用億或萬作單位的數並求近似數及名數改寫,不過判斷和解決問題都只能在下一節數學課來完成了。總之,在本節複習課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很出色,既進行了積極思維,又很好的鍛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屆可學生的合作還是很有效的),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説會解決問題時就可讓其進行習題舉例(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化發展),可讓大家解決,這樣我設計的題目會完成的就較少些,不過完成題型卻也會很多。學生獲取成功的喜悦會更多,而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的。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7

本單元相關學習知識點具體來説,有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的讀法和寫法、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及應用、小數和複名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由於知識點多,近一段時間又在進行自主教學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情緒不穩定,總體感覺效果不是很好。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單元掌握較好的知識點: 小數的產生,同學們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於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了小數。而在小數的性質學習時,首先有的學生對“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不是很理解,但在進行相關練習後,能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小數的讀法與寫法及大小比較”這知識,讓學生有效結合整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對照,學生能很好的理解運用。

本單元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知識: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和複名數的改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掌握不理想。特別是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及應用,小數點向左、右移動小數如何變化,有一部分學生總是判斷不準。讓我感覺不理想的知識點還有小數名數的改寫,總有一部分學生處理不好,原因是對相互改寫“單位之間的進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寫不準確,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部分學生在改寫用億或用萬作單位並保留一位、兩位小數是總是出錯該題的要求是隻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得數。

為了讓學生儘快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和複名數的改寫及求近似數的相關知識,我採用了很多種方法,感覺有的方法還比較有效。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比如(1)3.7------37,數變大,點移動一位,就是擴大10倍。10-----0.001,數變小,點移動四位,就是縮小1000倍。(2)把8.4擴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觀察小數的移動幾位,移動一位擴大10倍。看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同樣是看小數點移動。因為有的學生總想記住向左移擴大、向右移縮小,所以總容易混淆。還有就是讓學生數0,比如3.253×100=,100有2個0,就是小數點移動兩位。

小數和複名數:要求學生先找進率、寫出進率,再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個0 所以小數點向左移動3位。÷ 1000

5.02噸=( )千克 乘1000,有3個0 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3位。× 1000

學生練習時,我都讓學生寫成以上形式,感覺效果很好。

求近似數: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數還是是改寫成用億或用萬作單位得數。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數:8.353 ,該題就是近似數,看十分位的鄰居5,要進1,所以是8.4。

(2)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得數。408800000,該題的要求是隻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得數。 408800000=4.088億。

(3)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得數。(保留兩位小數)937540000,做該題時,要求學生先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得數,再保 留兩位小數。937540000=9.3754億≈9.38億。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8

《小數的性質》意在引導學生在探究比較大量材料的前提下,尋找不同數位小數之間的關係。本堂課,我也試想在課堂上還充分時間,給予學生小組合作,自己研究。但是隨着課堂的演進,一切超出了我所料。

回顧整堂課,就着備課本的教案以及課件,我先提問學生,2.50元是否等於2.5元。學生興趣高漲,立刻舉手表示自己的理解。面對學生積極的情緒,我不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改變將此作為“引子”的教學設計為教學實例展開討論。學生提出:2.50元表示2元5角0分,2.5元表示2元5角,它們表示的意義相同,所以2.50元和2.5元可以用等號連接。也有學生表示,結合數位順序表,2.50元中的2.50表示2個一,5個十分之一,0個百分之一;而2.5元表示2個一,5個十分之一,單位相同數字表示的意義相同,所以二者可以用等號連接。現在回想學生當時的説法真好。

接着,我問,像“2.50元=2.5元”這樣的例子你能舉出幾個嗎?班級裏一個基礎不是很好,但是上課舉手總是分外積極的男生,第一時間興奮地舉起小手。出於考慮這樣的問題,不難,我請他來回答。學生提出“4.30=4.3”。我問,同學們,這樣的兩個數字相等嗎?沒有了單位名稱的幫助,學生遲疑了,有人説不相等,有人説相等。於是,我趕緊切入主題,給出今天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學習了這堂課後再來解答。

然後我引入例題,激發學生思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相等嗎?”我想按着教材的提示,學生應該會去考慮將0.1米化成1分米,0.10米化成10釐米······但是事與願違,學生依舊停留在計數單位上,之前的學習,以米為單位,小數點後面第一位是分米,第二位是釐米,第三位是毫米,後兩位是0,就表示什麼都沒有,所以其實都是表示1分米,似乎停留在此處樂此不疲。整個年級68名學生竟只有一個學生想到了將其轉化為不同的小單位來思考。面對學生死寂的氛圍,我有些納悶。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狀況,在學生遲遲聯繫不到單位之間的轉化之後,我心裏乾着急,但又實在想不出該如何引導他們往書本的提示的方向靠攏。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我語:“我們來看看老師是怎麼想的?”屏幕上出示了,0.1米=1分米,0.10米=10釐米,0.100米=100毫米,我指着1分米,10釐米和100毫米,問學生,這三個之間的大小是什麼關係,令我大為吃驚的是,兩個班學生都想到的是三者之間的進率。那一剎那,我想為什麼當學生看到兩個有着聯繫但不同的單位名稱的時候,脱口而出的竟是他們之間的進率呢?難道是我平常提到的次數太多?儘管之後課堂還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心裏一直很難受。總感覺這堂課不應該呈現如此慘淡景象。

綜觀課前課中,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必須得承認自己在課前備課所花時間還不夠多;如,在討論三個長度的大小時,教參就指出,“可以啟發學生想:0.1米、0.10米、0.100米各是幾分之幾米?可以用哪個比米小的單位來表示?並分別在米吃上指出其長度”我想事先自己做足了準備,不至於有手足無措的慌亂感。其次,課堂上的應變能力還需鍛鍊,學生學情瞭解不多。

合格老師的道路,其修遠兮,吾將且行且珍惜!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9

“小數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教材結合現實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地觀察、比較和歸納,探索小數的性質。例題分兩個層次安排的:第一層次通過兩個小朋友交流鉛筆和橡皮單價的情境,引起學生進行比較的需要,再通過“橡皮和鉛筆的單價相等嗎?為什麼?”的討論和交流,體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鉛筆和橡皮的單價,結果都是一樣的。 第二層次是讓學生藉助直尺圖自主比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們也是相等的。依據情境圖和得到的等式進行觀察、比較等活動,感知上述兩組等式存在着“小數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數的大小不變”的特點,從而歸納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圖,呈現的是購物情境,通過思考一組食品的價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簡”的概念,學會化簡小數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我在課堂上是這樣展開的:

⑴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書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麪包4.00元和合計10.50元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這樣一個過程是“小數性質”應用的內化過程,學生們在練習中會應用小數的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簡”的含義。教師指出像2,80元=2.8元一樣,將小數寫法簡化的過程就是“化簡”;

⑶驗證答案。利用元、角、分這些單位進行驗證,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間的0去掉後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間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這些單位進行驗證,和利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小數性質和應用小數性質化簡小數的合理性;

⑷質疑。“為什麼超市的消費單上的錢數都是兩位小數,不寫簡單的小數呢?”教師在本題結束反饋時拋出了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有兩種,一種理解為都是兩位小數便於超市進行加法計算,另一種是為了價錢精確些。第一種理解無意和小數加減法想吻合,第二種理解初步體會到保留兩位小數可以使小數表達得精確些,回答不是到位,通過教師的補充才理解到位,“這裏都是兩位小數,超市告訴顧客本超市計算錢數時精確到分。”

“獨立解決問題”---“理解“化簡”的含義”-----“驗證答案”----“質疑”這四個小環節,沒有遵循常規使用的利用“小數性質”反饋、矯正,增加了“驗證”和“質疑”的環節,旨在繼續溝通實際生活與小數性質之間的聯繫,培養小數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質疑”環節則明顯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為後續的學習豐富了感性認識,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當然,不足之處也有,沒有利用“小數性質”反饋、矯正,此處演繹思維培養的資源無意浪費了,且“小數性質”的應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會減緩學生技能的形成的進程。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我把書本上的例題情境圖加入故事去引入,目的是要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從整數加零如何變化到小數加零如何變化,孩子們的答案基本在我的課堂預設中,但是在問為什麼時,孩子們回答的比較單一,不能從多方去考慮,最後只好我引導讓學生們去想想,去説説。

兩個例題之後由學生們總結説出規律,即小數的性質,而我在此同時也在黑板上板書了“小數的性質”。為了讓給學生們牢牢記住,我讓他們齊聲讀了三遍以及一遍閉眼背誦,接着還問同學們“哪些詞要特別注意啊”,學生們都能指出重要的詞。為了檢驗學生們是否已經理解了小數的性質,我還讓孩子們舉例説説相等的小數和“你認為0.02和0.20這兩個小數中的“0”是不是都能去掉?”同學們都踴躍發言,整個課堂氣氛很不錯。最後在練習時,把4改寫成三位小數,錯誤率相對高一些,但是在解釋之後整體基本已沒問題。

總體來説,我覺得本節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教學目標也明確,我也儘量少講,主要將時間留給學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我的語言不夠精煉,有點囉嗦,時不時會講“是不是啊,對不對啊”之類的詞,同時留給學生去實踐探索的時間也有點少,在以後的教學中在這方面要努力改正,爭取在備課時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精練,讓每一句話都有用,讓每一個字都最精彩。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1

課題:比大小(二)

內容:小數的性質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

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問題情境

1、比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誰大?你是怎樣想的?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塗一塗,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塗一塗,比一比,再説一説。

3、0.2和0.20怎麼會相等呢?這是不是一種巧合?

4、在下面兩幅圖中塗出相等的兩部分,並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塗法和想法。你發現了什麼?

三、鞏固與應用

1、第10頁試一試1、2。

2、第11頁練一練1。

3、第2、3題。

4、閲讀。《你知道嗎?》

四、總結。

這節課你發現了什麼?

教學反思:學生通過圖一圖、比一比,發現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並能熟練的應用這一規律。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2

今天數學課上,教學完小數的意義新課之後,大部分學生的感覺是:老師説小數的意義不好理解,也不難啊!從學生的表情上看,他們略有得意之感。於是,我故意問:“你們覺得小數的意義難不難啊?”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不難——”我又問:“是真的嘛小數的意義應用的很廣,老師沒教你們難的知識啊!”孩子們頓時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問題,看到孩子們這樣,我的心中有説不出的高興。

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數軸,在數軸上確定了“0”和“1”,然後把0——1之間平均分成了10份,用一個箭頭指向第二個等分點處,我問:“這個地方用分數怎樣表示?怎樣用小數表示?”孩子們想了想,有好多孩子舉起了手,給出了正確答案,我很欣慰,學生理解了小數的意義。接着我把數軸上了“1”改成了0.1,這回我用一個箭頭指向了第一個等分點,問:“這個地方用分數怎樣表示呢?怎樣用小數表示呢?”這下,教室裏靜悄悄的,多數的孩子都在認真思考,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沒有人給出答案,我笑了,孩子們看着我,目光中充滿了期待。突然,嘉琪説:“分數是1/100,小數是0.01。”我趕緊肯定了這個答案,緊接着問:“你是怎麼想到的?”她無語。“你們想知道嗎?”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數軸,把哪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間平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説:“10個這樣的一小份是0.1,對嗎?”“對。”我來到黑板小數的數位順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説:“10個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們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為什麼?”有人回答:“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十分位右邊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個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們面帶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個等分點讓學生説分數和小數,孩子們對答如流。最後,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個等分點讓孩子們説出分數和小數,這回有很多人很快舉起了手,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和理由。我開心,因為孩子們理解了知識;孩子們開心,因為他們解決了問題。

“孩子們,知識是有聯繫的,要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快更準地解決問題。”

這節課結束了,但是給我的感受是:一個老師

學生遇到解不開的問題時,一個手勢,一個點撥,一個鼓勵,一個引導,對於孩子們來説,都是解開問題的鑰匙啊!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3

由於“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我也是剛接觸,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也有許多困惑,一切還在摸索中。而在運用這種全新的模式進行教學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我以前講的還是太多了,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其實有許多內容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真正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本課的例1,我放手讓學生在自學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結果他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中發現了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雖然有些同學説得不夠完整,但在其他同學的補充下,也能夠自己發現小數的性質。為了不讓學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應用於實踐中,我讓他們獨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斷題,這樣他們從理論到實踐,真正理解了小數的性質,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在例2和例3的教學中,更是大膽的放手讓他們獨立自學,從而發現學生在運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化簡和改寫時出現的問題,而之後的合作學習和後教就重點處理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把本課的重、難點吃透了。課堂檢測和課堂作業的完成,也讓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節課學習目標完成的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這節課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學中還應適當的增加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學得更有自信,還有對於小數的性質的發現處理的還是有些急,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舉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標價就是應用了小數的性質,還可以通過畫圖舉一些例子。我想這樣處理後,接下來的課堂作業完成的情況會更好,而不至於出現有些學生會背概念卻不能正確應用概念的現象。因此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總結反思,靈活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學情定教,從而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4

教案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句含有小數的話,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小數,接着設問:想不想知道關於小數的更多知識?這樣簡單而直接的導入新課很好,能為探求學習新知留出更多的空間。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主要有三塊組成,一是探求活動,二是實踐活動,三是在探求、實踐之基礎上得出兩個等式 “0.3=0.30 ”、“ 0.100=0.10=0.1”。再通過讓學生對等式的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最後總結出小數的性質。

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努力把學生當成學習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服務者和幫助者,授之以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其中,我覺得成功處首先在於讓學生以小組學習形式探究為何“0.3=0.30”,他們通過合作、談論,發現了數種比較方法,全班交流時部分學生説理清楚、表達流暢。再通過比較方法的遷移,學生又學懂了0.100、0.10、0.1也是相等的數,從而突出了本課的重點所在,為後續的發現和歸納性質作了很好的鋪墊。其次在於“鞏固練習”第3題的設計,學生通過辨別、比較,對小數性質的內涵有了極其深刻的理解。本課的不足:一是前面一課,《小數的意義》學生學得不夠紮實,看圖填數中,學生知道一個正方形表示整數“1”,但是在實際練習中,學生只知道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但不知道用0.5表示;二是練習反饋過程中,部分學生説理表達能力比較薄弱;三是鞏固練習第4題由於有一定的綜合性,要學生把數寫齊即使是小組合作練習,效果也不盡人意。以後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或許每個同桌,都有自己的辦法加以驗證。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儘量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5

在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示一瓶飲料:甲商店標價為3.00元,乙商店標價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數的性質。接着通過觀察米尺,引導學生得出0.1=0.10=0.100。讓學生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再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你有沒有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小數的末尾多一個“0”、兩個“0”,或小數的末尾少一個“0”、兩個“0”,他們的大小仍舊相等。接着讓學生舉例,象這樣關係的等式還有嗎?在學生舉的例子中選其中一個加於驗證(0.2=0.20)。我先讓學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麼方法驗證,然後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讓學生再次理解小數的性質。

在引導學生歸納小數的性質時,生1:小數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馬上有學生不同意,並舉例如果是0.02與0.2就不相等。學生在自主評價中感悟到“小數”“末尾”等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從中體味到數學的嚴謹和縝密。在這堂課中,設計了兩次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操作、討論、驗證、想象。讓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貫穿於活動的始終。在實踐材料的上,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動手實踐和探究的驗證材料,這樣有利於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更有利於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主動經歷着“做數學”和“研究數學”的真實過程,每一次小小的發現都表達着他們對數學學習個性化的體悟與創造,每一次小小的補充,都見證着他們數學經驗的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過深刻反思,還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圍繞小數的性質,提出諸多細小的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的牽引下被動地回答,被動地教授。

2、第二次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驗證0.2=0.20,我先讓學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麼方法驗證,然後動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沒辦法進行驗證。這一點我在備課時,太理想化,以為通過同桌商量應該沒什麼問題。如果改為你想用什麼方法加以驗證,説給大家聽聽,然後再動手操作,效果肯定會更好。所以這一個環節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3、本節課中教師還是講得多了一點,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處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學生第二次驗證時,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或許每個同桌,都有自己的辦法加以驗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儘量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