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創新型教師與小學語文創新型教學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W

 

創新型教師與小學語文創新型教學

華中師範大學  楊再隋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是根據學科性質、語言特點,憑藉教材和其他教學媒體,在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慾望,開掘學生創新潛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學實踐活動。僅從學生認知的角度,我們把教師的教學水平劃分為記憶水平的教學、思考水平的教學和創新水平的教學,這是三個相互聯繫、相互滲透、依次遞進的教學水平。教學當然要培養學生的記憶力,這是認知活動的基礎,頭腦裏沒有表象和概念的積累,腦子空空,缺乏思維活動的基本材料,怎麼可能達到思考水平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記憶水平上,那學生只不過是知識的容器和書本的奴隸。因此必須使教學達到思考的水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樣是否達到了教學的最高水平呢?不是的。“高智商並不必然帶來高創造性。”(見段繼揚著《創造性教學通論》)因此,必須經由思考水平的教學達到創新水平的教學。

創新型教學是一種有別於傳統教學的新型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重視學習過程,尤其是思維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創新型教學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在教學中,主張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型教學也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但不以此為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創新型教學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向學生提供現成的結論,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揣摩、探究,自己去獲得知識的結論,從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日本思田彰在《創造性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創造性教學的本質是要前進到教師預料不到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新見解、新觀點、新思路,提出一些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問題,提出一些乍聽起來有違常規有悖常理甚至是荒誕無稽的問題。

進行創新型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當前在論述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係上,出現了一些片面的觀點。在強調學生主體性時,常常忽視教師的作用,貶低教師正常的講授和提問。其實,從哲學觀點看,主體和客體是一對矛盾,主體相對客體而言,主體和主導不是對立的一組矛盾概念,而是不同範疇的兩個概念。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計劃,規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調節教學進程等等,無一不是在教師的領導和組織下進行的。在一定意義上説,教師的主導作用乃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整個生命活動的過程,並在其中誘發學生的創造潛質,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教學活動昇華為創新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及其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會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如何把自己培養成創新型教師?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究竟是培養只會按指令行事的馴服而靈巧的工具,還是培養有獨立人格、有鮮明個性、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學生“養成記誦很廣的‘活書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還是養成具有一種懂得“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對什麼人講什麼話,什麼時候該説,什麼時候不該説的能力”?

創新型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前者強調“灌輸”,後者強調養成,主張尊重兒童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其實,這種教育就是將教育史上的兩種主張融合起來,既主張“教育就是從內部將潛在能力展開”,又主張“教育是從外部進行塑造工作”。

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出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出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裏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例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會視為大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把天真爛漫的兒童訓練成“年紀輕輕的學究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行為上的循規蹈矩導致思維上的亦步亦趨。思想上的框框條條太多,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着學生髮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重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湧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他們的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此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嘲諷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怯懦和動搖的阻撓。因此,還必須具有穩定性的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專家段繼揚教授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質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鋭,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制,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的“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儘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小學語文教師。

漢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學習漢語,熱愛漢語,不僅是學習態度,而且是一種民族感情,是一種愛國情緒。

漢語與其他語種,尤其是與印歐語種差異很大。漢語是具象的,許多字形,既有形象又有抽象,形聲俱備,含義深邃,形體美觀。所以有人説,漢語特別具有靈性,創造的空間特別大。漢語的文化性特別強,它特有的詞組系統豐富而又精煉,含蓄而又雋永,尤其是四字成語,凝練精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漢語的抒情性也特別強,其中的意藴和韻味都需要感悟和品味。

根據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們進行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其主要特點是利用漢字構字規律調動學生的感性經驗,注重音、形、義結合,藉助漢語拼音在遊戲中識字,在活動中認字,在語言環境中識字。例如特級教師殷善玖在低年級教學“家”字時,一邊板書“家”字,一邊念順口溜:“寶蓋底下一家人,一家共有六口人,爺爺站排頭,奶奶彎腰接在後,我和妹妹挨着站,爸爸媽媽站背後。”學生立即想象出一幅全家福照片,家裏有哪些成員清清楚楚,“家”的意義,不言自明。老師邊念邊板書,把“家”的字形及其筆順都展現在學生面前,再要求讀準字音,達到音、形、義結合,這是一種動態的創造性結合。學生學得有趣、有味、確有所得。

對閲讀教學,需要重新認識。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閲讀評價手冊》認為:“閲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構建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閲讀策略以獲得適應閲閲讀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規範學生的思維活動。班級裏的學生雖然年齡大致相同,但興趣愛好不同,知識經驗各異,他們在面對同一讀物時,理解水平、理解方式、理解效果

都會不一樣,這就給學生的閲讀活動開拓了創造的空間。當前在小學閲讀教學中,追求統一的認識、統一的結論是不科學的,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也未必可取。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教科書,在於以此為例子,讓學生學到閲讀本領,再去閲讀更多感興趣的讀物,其目的絕不在於將課本讀深讀透。煙台龍口市的“雙軌教學”教改實驗每週設置“自由讀寫課”很值得推廣。“自由讀寫”貴在“自由”,學生各有所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魚得水,放開了手腳,開闊了視野,拓展了創造的天地,從而也提高了閲讀的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應儘可能將學生作文的“再現型”水平提高到“表現型”水平。“再現”如同靜物寫生,要求仿效、描摹,重在“寫真”。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看,“再現型”是遠遠不夠的,應引導學生用語言“表現”自己認識的深淺,表現內心的喜怒哀樂,表現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表現”除了要求“真實”,還需要創造性地“提煉”真實,生動形象地“表現”真實,展現一處形象之美、人性之美。最近,湖北江陵某中學生寫了一篇《逮鼠記》,引發了一場爭議。在上海《語文學習》編輯部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眾説紛紜,莫衷一是,但因大氣候變了,議論比較客觀公允,如王尚文教授所言:“這篇文章不但寫出了人類殺死所謂惡獸害蟲的無奈,更寫出了人對一切生命的感動,這是人在體驗生命過程中的悲憫情懷。”但是該文是否是“鼠道主義”呢?老鼠是否值得維護呢?小孩子這樣觀察一個血淋淋的場面是不是好呢?等等,專家們似乎並沒有下什麼結論,而是如該刊記者所言:“此間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我想,恰恰是該文給讀者留下獨立思考的餘地,留下了這繞樑三日而不絕的“裊裊餘音”,才給作者、讀者、教者

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回味的餘地。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兒童愛想象,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兒童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開想象,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掘創新的潛能。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説:“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為創造。”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工具學科,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