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創先爭優,做新型老師 教學總結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31W

&nbs p;   教書育人,要求我們要堅守一份“潤物無聲”的平淡與執着,更要求我們能與時俱進,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中,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力求在工作上改革創新,讓自己成為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師。

創先爭優,做新型老師 教學總結

一、用愛團結集體,創新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平等”只適用於人格領域,指的是“人格平等”。 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及“當仁不讓於師”的思想,則主要是從教師人格和學生人格的意義上來説的。孔子自己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了千古傳誦的人格關係。現在社會盡管師生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是不同的,但是他們作為人的存在卻是相同的。用一句通俗的話説: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在這一點上,師生之間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作為人的存在,教師需要愛,學生也需要愛;教師需要被尊重,學生也需要被尊重;教師不願意被人辱罵,學生也一樣。因此,師生雙方在審視對方的時候,應該透過社會角色的“面具”,看到“面具”背後共同的人性或人格,採用“換位”、“移情”、“理解”的方法去建立一種超越有差別的“角色關係”的無差別的“人格關係”。這種人格關係是師生關係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有時候,師生人格相互薰陶和砥礪對於學生成長的意義勝過任何的外在的要求和規範

好話暖人。這裏的`好話是鼓勵的話,非吹捧之言。學生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傷心之時常有。此時,為師者,只可雪中送炭,切忌火上澆油。這“炭”便是老師對學生及時的安慰和鼓勵。這“炭”一送出去,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無時無刻都在關心他,支持他,幫助他。實踐證明,一個人在困難中得到幫助,在絕境中看到希望,是最容易萌發感恩奮發之心的,他就會因此而變傷心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加倍地努力學習,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值得提醒的是,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也需要鼓勵,否則又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走向滑坡。因此,老師絕不可以吝嗇自己的語言,多給學生以鼓勵,讓你那看似廉價,實則無比珍貴的話語温暖學生受傷的心,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誠心待人。“誠信”是當今社會處理好各種關係的起碼要求,“誠”是“信”的前提,“信”是“誠”的必然結果。要想讓人信服,首先要誠心待人。小學生雖小,卻也有比較複雜的心思,教師要勤於觀察、善於揣摩,隨時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但最關鍵的還是讓學生信任你,讓學生願意把心裏話説給你聽。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信任自己呢?亦師亦友是最基本的做法。亦師,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亦友,就會得到學生的信任。教師做學生的朋友,要做到平等相處、真誠待人。在和學生交流、聽取學生意見時,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看着對方的眼睛,讓學生感受到你是在認真傾聽,感受到你的和藹可親。對於學生反映的情況,老師要立即處理,存在的困難要盡力幫助,做出的承諾要及時兑現,讓學生感受到你是真心誠意地在為他們做事。真誠的付出是會“收買”到信任的。試想,你的心都交給學生了,學生還有什麼隱瞞你的呢?學生成為老師的朋友,就會和老師無話不談,老師的話學生就會願意聽,老師的要求學生也會樂意做,至於教育效果嘛,自不必説了。

科學育人。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處處為學生的健康發展着想。其次要懂得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青少年兒童是長知識、長智慧、長身體的時期,他們還不成熟,他們的願望和能力還不平衡,有時會犯錯誤;青少年兒童的發展也不是線性的,會有曲折,瞭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就不會事事責怪他們。第三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生的需要,青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他們有求知的需要,有玩耍的需要,有探究的需要,有交友的需要。老師要了解他們的多種需要,儘量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學生就會反過來理解老師,尊重和完成老師的要求。第四老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切忌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樣容易使一部分學生感到老師不信任他,看不起他。這些學生往往對老師敬而遠之,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在這種狀態下,老師要想教育他是很難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信任學生,學生才能信任老師。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最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熱愛學生,學生熱愛老師,師生中還有什麼矛盾不能解決呢?

二、用策略組織課堂,創新教學主陣地。

教師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負有教育的責任;學生是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負有學習的責任。教師在履行自己責任的過程中,也需要學習。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自己,教師學習的目的則主要是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髮展自己;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與活動,教師學習的內容在主要的方面是如何去提供這些材料、組織這些活動並以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反饋其發展的狀態。

質疑討論。“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創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好奇心強,遇事好問個為什麼。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説道,提出問題等於解決問題的一半。質疑,是創新意識的萌芽,討論是智力的激發,你一言,我一語,促使每人動腦筋思考,往往能迸發出許多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營造質疑討論的氛圍?一是要相信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是兒童的天性,兩歲的孩童總喜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怎麼樣?那怎麼樣?天有多高?星星有多少?月亮離我們有多遠?等等,並且喜歡追問,“打破沙鍋問到底”,弄得父母難以回答。然而這種天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被壓抑了,而今就是要把這種“天性”釋放出來。二是要激勵學生。在質疑討論中,學生有一個由不敢到敢於提問、敢於發言的過程,有一個不善於到善於提問、善於發言的過程,而教師千萬要有熱情、有耐心,要像父母教孩子説話、走路一樣。三是要啟發引導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回答,要啟發引導學生自己討論,只有當他們在無能為力時,才告訴或者留下懸念,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再去鑽研。除此之外,釋疑討論時,還要善於先抓重點問題,深入討論,對次要問題則少花時間,一帶而過,切忌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以致放開了收不攏,導致學生如在雲霧中,不得要領,完不成教學任務。

思維探究。人類經過了幾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學生如果只是簡單地吸取這些文化遺產,是永遠也學不完的。他們應該創造性地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創造。教學中應該以各種知識為載體,讓學生像科學家創造知識一樣去經歷、體驗一下發現的過程。從而學到發現、發明的方法,培養探究能力。

什麼是“思維過程”?思維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它表現為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具體化和系統化。結合學科教學表現為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性質規律的發現過程,對文章作者思路的挖掘過程。學生只有“身入其中”,才能領略其妙,才能學會創造。怎樣展示思維過程?方法很多,因學科而異,但有幾點是共同的:

其一,創設情景,作為鋪墊。如,一位自然課教師教學“斜面”時,首先放了一段錄像??工人叔叔用一塊斜放的木板將油桶推上汽車。師問:工人叔叔為什麼這樣做?生答:省力。教師接着講:這塊木板叫“斜面”,利用斜面推重物,真的能省力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斜面”……

其二,引導探究,步步深入。教師要把“思維過程”分解為一個個由淺入深的階梯,設計成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拾級而登。如上例,教師介紹了實驗桌上的三塊方塊、-塊玻璃板、鈎碼和彈簧測力計後,要求學生自己搭成不同的斜面,觀察沿斜面拉鈎碼上升時的力,並在彈簧測力計的表上做記載,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記錄,得出“斜面越平滑越省力”的結論。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實在太少。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吧,立足於三尺講台,培養出祖國鮮豔的花朵。  

李愛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