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54W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索,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和發言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一 猜想

通過讓學生求陰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積來猜測三角形的面積該怎麼求,在學生“你爭我吵”中激發學生的對這節課的興趣。

二 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驗證猜想。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課前我讓學生剪下三組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後在小組中拼一拼説説自己的想法,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由它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關係,以及各部分的關係,在動手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對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個個投入操作,體驗成功的喜悦。

當然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課堂紀律的把握,其次是我發現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乾脆就是坐着,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學生一起動手。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是在操作,可實際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拼一拼,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操作的目的,學後只做了一次“機械的操作工”,而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學生卻不得而知。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時,教師必要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三 總結得出公式。

經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都知道了三角行的面積等於它拼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讓每個小組都起來説説自己小組探索的結果,最後得出公式:S=ab÷2

四 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去求一塊三角形交通標誌的面積,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學有所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於教學經驗不足存在着在課上不能顧及到每個學生,在學生的評價上還不夠到位,總結性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等等缺點,不過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慢慢改進的。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2

《三角形面積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拼一拼 擺一擺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這是本節課上的一個較為成功的地方。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合作精神。

在這節課中,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積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麼來的?在探討這個問題時,今後可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不越俎代庖。小組討論既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躍課堂氣氛。

三、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強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這點在本節課中做得還不夠。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多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嚐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平時教學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採用齊答的辦法,容易給成績中下的學生以混水摸魚的機會,不利於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點,今後要注意在教學中避免運用這種方法。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將知識目標定位為: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力目標定位為: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標定位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並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整節課中,我注意從每一個細微之處着手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比如揭示課題後,我便對學生進行調查:哪些同學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哪些同學不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學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還知道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他如果是第一種回答,我會表揚他,不但能在學校學到知識,而且還能通過上網、讀書等渠道學到知識;他如果是第二種回答,我會告訴他,沒關係,這是新知識,只要努力就能學會;他如果是第三種回答,我會鼓勵他繼續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總之,讓不同的孩子儘自己的所能學不同的數學。

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三角形與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髮現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然後再讓學生用一個三角形,想辦法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這節課學生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活動中是自主的、是開放的,讓學生體驗了“再創造”,但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參與面不夠廣,部分學生手中拿着一個三角形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轉化,在推導驗證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4

個有生命的課堂,應該是思維靈動的課堂,既要通過精心的預設,激發思維的靈動,更應巧用生成的教學資源,應情境而變,敏鋭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點,才能演繹不曾預約的精彩應情境而變,提升課堂思維的靈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無論我們預設得如何的充分,都無可避免地存在着許許多多的不確定因素:

記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後,出示這樣一道判斷題: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

在預設中,我認為這樣的判斷在前面的探究基礎上讓學生判斷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當我讓學生用手勢判斷時,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判斷是錯誤的。於是我有意引導持不同意見的學生來一場辯論。

我首先請一名判斷錯誤的學生起來説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狀不同的情況,那就有可能面積不同。

這時持反方意見的一個學生站起來:老師讓我來問問他。

生2:你先説説求三角形的面積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對應的底和高。

生2:怎麼求三角形的面積?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這時很多判斷錯誤的學生開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來計算面積會不相等嗎?

生1也在反思,但仍堅持:但它們的形狀……

生3:老師,我來畫圖給他看。

於是,學生上講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畫了一組平行線,並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了幾個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這個本來在教學預設中學生應該在可以輕鬆解決的問題,打亂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學,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層次,靈活的利用教學資源進行重組,沿着學生思維的軌跡,多角度地去引導學生,與學生一起生成。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讓課堂充滿生成的美麗。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5

《三角形面積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用拼擺法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合作精神

在這節課中,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積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麼來的?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躍課堂氣氛。

三、用割補和摺疊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已經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會以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中獲得的經驗,遷移到學習三角形面積之中,在探討把一個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時,有的學生用在平行四邊形中學到的割補法把三角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有的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還有的用摺疊的方法折出了兩個長方形。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每個學生都在積極的參與,認真的思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也充分的感受到學生濃郁的探究熱情。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平時教學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學生在探究問題時,我有時操之過急,沒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在重難點的地方處理過快,留有遺憾。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6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三角形與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髮現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個別學生沒有準備學具,不能動手操作,個別學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轉化,在推導驗證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7

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在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看似方法“多樣”,其實並不“豐富”,只有一種,即“旋轉、平移”的方法。而且從學生角度來看,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是用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要不是教師提供相應的材料,學生會想到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拼嗎?

針對以上問題,本次教學中我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力求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創設情景,讓學生計算做紅領巾所需的布料,為難之際,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發展了個性,而且讓學生懷着由好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猜測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猜測是數學理論的“胚胎”,猜測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為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與什麼有關?它可能轉化為什麼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三、呈現挑戰性問題,讓策略更豐富。

在經歷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我又拋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你能否就用一個三角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這時,課堂出現了少有的安靜,教室裏只聽見摺紙、剪紙的沙沙聲,同學們都在專心致志地研究。我下去一看,大部分學生都象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一樣,沿高把一邊剪下來,再移到另一邊去,可無論如何也拼不成已學過的圖形;還有的,把三角形在手裏翻來覆去,苦思不得其解。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幾分鐘後,有人打破了教室的“寧靜”:“老師,我發現了……”,原來他是先把一個頂點向對邊對摺,然後把兩邊向中間對摺,這樣就折成了一個長方形。我再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關係: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

/

長×寬×2

↓ ↓

底÷2×(高÷2)×2

=底×高×2

由於時間關係,我沒能讓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究,只能把這一任務留給學生課後再研究,我期待學生獲得更多的“精彩”。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8

在這堂課中,我根據教學知識結構、特點、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創設了在操作中學,研討交流中學、探究發現中學等自主學習方法與活動。使學生在拼一拼,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嘗試失敗與成功,在研討交流、聆聽、評價中自主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中,儘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於將解決三角形面積計算(新問題)置於已學圖形面積計算(舊知識)這個“背景”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因此就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分別同化到已有的長(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結構中去。

具體做法如下:

1、 這節課我採用了通過實踐操作組織教學,通過大膽放手,讓學生在猜、拼、想、議中學習數學,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中研究數學,在自主、自由中“發展”數學。

2、培養實踐能力: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是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在拼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驗證得出結論,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採用了拼一拼、操作討論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轉換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為圖形之間的關係架設了橋樑,使知識融會貫通。如果把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這一環節照本宣科,學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談不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就沒有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新舞台和時空,順着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悟知識。

3、實現合作互動:這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説、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地表現、發展自己,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們可通過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勵來促進彼此的學習,形成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學生學會了交流,充分發揚了教學民主。

不足之處: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參與面不夠廣,部分學生手中拿着兩個三角形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轉化,在推導驗證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9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通過這一堂課我希望學生掌握什麼?如果單純是學會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那麼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做到,但是這樣的話,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一個容器,他今後再學習類似知識仍然需要老師的灌裝 ;而現代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在設計時,我把通過探究活動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希望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而我作為一名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訴學生什麼,而是聽聽學生髮現了什麼,做好學生學習的激發者。為了促進學生的探究,我設計了幾個環節。

首先,請學生觀察一組因長和寬變化而引起面積變化的長方形,使學生直觀感知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並喚起進一步學習的需求。

接着,通過實驗來尋求它們之間的關係,先鋪滿整個長方形數出面積單位的個數。到只鋪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積;再到沒有辦法擺面積單位了,用尺量來長、寬來算出面積。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從直觀到抽象,自己發現規律,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最後,驗證自己的發現,並用來解決問題。整個探究過程除了讓學生得到知識以外,還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也能運用。

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能夠想到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是與它的長、寬有關的。從鋪滿面積單位到鋪一行一列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都比較地順利找到方法,只是要在用尺量長和寬來算出面積時,學生對從比較形象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時顯得有點困難。對此,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是在中間鋪一行一列得出面積時,處理得不夠好,當個別人用了這種方法後,就急於希望全體學生都會用。在這個環節中,如果我在學生出現這種方法後及時追問“為什麼你這樣擺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積了?”“你明白他的想法了嗎?”把個別同學的思考方法與大家分享,讓其餘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想象的過程,有一從個形象到半形象的過渡過程,一定會對接下來抽象出計算方法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話更符合學生對問題思維的規律,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另外,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有些時候還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顯得對學生有束手束腳的感覺。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要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今後仍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去不斷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