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文言文學習中的生活語文觀(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61W

四川省宣漢中學 汪芒

文言文學習中的生活語文觀(網友來稿)

教材改版,高考改革,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本質特徵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負載和傳承着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用人類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後代。語文教育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範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澱,充實文化底藴,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提高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而文言文又是高中學習的幾大版塊之一。

在一些人的眼中,文言文一直不被重視,有人甚至認為文言文與飛速發展的時代形勢不太協調。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其根本原因在於把古代與現實生活、繼承與發揚對立起來了。就目前學生的情況看來,對文言文的興趣也不濃厚,甚至厭倦。現階段的高中學生,除了課上而迫不得已去學習文言文外,其他時間是很少去讀的。雖然有極少的一部分學生也喜歡讀文言文,但由於缺少氛圍,也由於其他各科的學習壓力,從而影響了他們讀的數量和質量。在初中階段,學生在課本里接觸到的文言也只有幾十篇,因為學生積累少,造成學生對古代人的生活、情感以及表述習慣等常識性的問題不瞭解。同時,學習文言文並不只是靠老師傳授-點方法然後舉-反三就行了,它既要講究閲讀欣賞的方法,也要對古代的人的生活、情感這些知識性的東西有所瞭解,這樣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從而達到薰陶的作用。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過程比學習現代文要複雜些,這是因為:1、時代距離遙遠缺乏語感基礎,不易感知。2、不能直接以文言為媒介進行思維。學後在生活中很少應用,因而容易遺忘。3、教學方法單一,除了串講、評點之外似乎別無他法,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其實文言文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晶,是歷史淘洗後的結晶。不但是一個個漢字的排列,更是中國古人生活、感情的積澱,是中國古人生存的記錄,是古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再現,每一字都有豐富的意藴,可以説每個字都有生命.有的學生讀到一段文事往往只讀懂了字面的有限的含義,卻參不透文字後面的意藴,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古文的修養所致。許多文言文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或者歷史生活的生動畫卷,對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的社會風俗、人情風貌等具有現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在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過程中,從大方面來説,可以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擴大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從小的方面來説,可以修身養性,提高個人品位。就着一點看來,文言文教學和生活不僅有聯繫,而且聯繫緊密,是現實生活很重要而且有機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學好文言,不僅對於文言文考試有益,對於寫作也大有裨益。學生可以在文章中對於古人之節義事、古人精闢之見解信手拈來,作文內容豐富了不説,而且語言也會凝練典雅、簡潔雋永。“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文言,不僅應對了高考,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加深了他們的素養,或許不是單純的應試之舉。因此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針對目前的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系列相關的措施。

首先,立足生活,注重積累,加強個人修為。積累是領悟規律、培養能力的基礎。古人重視“積學以儲寶”。“學既積於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鬱其幹基。”植樹必須固本榮枝,使根、幹壯實,莖、葉繁茂,才能開出鮮豔之花,結出豐碩之果。學習文言文更要豐富積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對“積累”的內涵可以理解寬一些,既要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閲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趣味,更要積累語言的素材,積儲古代詩文的優美篇章。有了豐厚的積累,才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針對學生的情況,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形成氛圍,在生活中積累。在課內,教師雖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學生也掌握了這些理論和方法,然而這對於學生來説終歸是紙上談兵,仍不能運用掌握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碰到實際問題,常常會因積累太少不會遷移而變得無從下手。

所以在教學中,不但要把注意力投向課內,發揮課本中所選的文章的最大功效,而且還要把注意力投向課外,引導學生去自主讀,去自主積累。讓對古文感興趣的學生自覺地組織起來,利用課餘時間讀-些古詩文。有了這樣一種引導,感興趣的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如果-個星期他能讀兩篇文言的話,那麼在高-高二兩個學年中就能積累200篇以上,再加上聽其他同學的介紹,那起碼在250篇以上,在高中階段的課餘時間裏有那麼多的積累,這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奠定了較厚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引導,提供這樣的展示機會,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氣氛。也許開始時只有幾個學生對此感興趣,但時間稍長,氣氛就會越來越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這個行列而自覺地閲讀。

再次,重視誦讀,形成文言語感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獲得比較牢固而豐富的文言語感。“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笨辦法,但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領悟是養成語感的關鍵。英國作家洛克説:“閲讀僅供給知識的材料而已,要把它據為已有,還要靠思索的力量。”領悟就是在誦讀的過程中,自己開動腦筋思索。陶淵明讀書,常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領悟就是在閲讀的過程中運用猜測、比較、分析、鑑別等方法,而達到“會意”。朱熹曾用詩歌比喻讀書的道理:“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外弄潺。”詩人認為:漫步尋找,不用心思,真正的源頭是行不到的。只有扶着手杖,隨處追尋潺 的水流,方能悟出萬派歸宗的真理。這首詩啟發我們:文言文有其規律,關鍵在於讀者要做有心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隨時積累閲讀體驗,愛漸領悟其規律。

最後,讓學生明白,生活所要求我們具備的素質品格常常是文言考核的內容,注重文言即注意生活,在文言的學習中,我們依然可以陶冶性情,修養品德。

從近幾年高考出題所選材料上看,以二十四史為主,其他史書或文學作品為輔.而從二十四史中選材,內容則是忠臣、良將;仁人、義士之類,往往與現實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對應,如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廉政建設”“道德建設”等。

(聯繫方式:)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