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5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把握詩歌中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學會抓住意象解讀古詩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學會如何賞析一首古詩。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情感與態度:

5、詩歌意象中所藴含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國之思。

教學重點:

目標1、2、5。

教學難點:

目標3、4。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一起走進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的關注之中。

二、教師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詩歌,然後完成:

1、從詩體上説,這是一首什麼詩?(律詩,並回顧唐詩體裁特點)

2、這首詩的韻腳是哪幾個字?(林、森、陰、心、砧)

3、用筆畫出詩中的意象。

三、鑑賞詩歌

接下來,我們鑑賞這首古典詩歌。那麼,如何鑑賞一首古詩呢?

第一步,抓住題目。題目即詩眼,解讀了題目,詩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讀詩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詩中的意象,然後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這首詩歌有什麼樣的內涵,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要求學生根據上述基本鑑賞規律,安排學生活動:自讀、討論

課堂活動過程:

提問1:題目是什麼意思?

提問2:詩句的字面意思

提問3:詩中出現的意象。

提問4:這些意象有什麼內涵?

提問5: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問6: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技巧?

1、學生髮表討論後得出的意見,教師隨機給予恰當點評;

2、教師明確:

題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發內心的情感。

詩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楓樹葉,巫山巫峽上景象蕭瑟陰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濃雲垂地。又見菊花開了,淚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湧起了思想之情。到處都在趕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詩中的意象以及其含義:

1)、玉露凋傷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林”:火紅豔麗,暗指曾經輝煌的盛唐。“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衰敗。

2)、巫山巫峽氣蕭森:“氣蕭森”: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衰敗的氣象

3)、江間波浪間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江,山。暗指國家)

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雲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於不平靜當中。意指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戰爭風起雲湧,國家不平靜。

4)、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開了兩次,回家的事情等了兩年,兩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園心:“孤”形單影隻,思念故園,更令人覺得哀傷。“一”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故園還會安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6)、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處都在趕着作冬衣,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又是一年將盡時,同時又是一天的結束時,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遊子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裏。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愁”字,那種濃濃的.愁,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感油然而生。

藝術技巧:

1)、對偶、頷聯、頸聯。具體:[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雲]

[叢菊]對[孤舟];[兩開]對[一系]

2)、結合上述鑑賞,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説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湧”,“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歎“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參考資料]

周甸曰:江濤在地而曰“兼天”,風雲在天而曰“接地”,見洶湧陰晦,觸目天地間,無不可興感也。屠隆曰:杜老《秋興》諸篇,託意深遠,如“江間”“塞上”二語,不大悲壯乎?範梈曰:作詩實字多則健,虛字多則弱,如杜詩“叢菊”“孤舟”一聯,此等語亦何嘗不健?蔣一葵曰:五、六不獨?“兩開”“一系”為佳,又感時濺淚,恨別驚心之況。末句掉下一聲,中寓千聲萬聲。(明周敬等《唐詩選買會通評林》)

若謂玉樹調令,楓林葉映,隨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託。奈何流滯巫山巫峽,而舉目江間,但湧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陰接地之風雲,真可謂可痛可悲,使人心盡氣絕。(清金人瑞《杜詩解》)

錢謙益曰:首篇頷聯悲壯,頸聯悽緊,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清高宗弘曆敕編《唐宋詩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