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74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1

《小溪流的歌》一課,情節比較簡單,語言富於兒童化,學生很好理解,我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學習文中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小溪流的樂觀堅定,奮鬥不息,樂於奉獻的優秀品質。課堂上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朗讀、默讀、速度、分角色讀。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感知形象,也鍛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不夠好,學生不是主動的去讀,不是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學第三部分是提升部分,通過拓展,讓學生想象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自己應該怎麼辦?使學生更好的讓小溪流這一形象的精神品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學生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地表達了出來。

整堂課學生表現積極,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體現好,學生沒能充分地自主學習。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2

《小溪流的歌》是著名兒童作家嚴文井的一篇童話。全文較長,但作者的寫作意圖十分明顯,他用擬人的手法歌頌了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奮鬥不息的精神。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於雖篇幅較長,我讓孩子們在備學這篇課文時,自己先朗讀課文三遍,搞清小溪流是怎樣一步步成長壯大的,即小溪流成長為小河,再到大江、海洋。再分角色朗讀課文後,讓孩子們從課文中找出最能體現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特徵的詞語,並能結合文中的相關詞句説説自己的理解,最後再揣摩途中遇到的勸阻者的形象。提出中心話題——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樣的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再集體交流。最後讓孩子們以畫畫的形式將課文內容畫下來。

我認為這節課上下來收穫頗豐,教學條理比較清楚,一點點循序漸進。孩子們學習興趣很濃,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比較到位。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正是注重了對文本的讀品悟思,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重視學生的朗讀,注重對文本的品味,學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語言,品味其中的道理。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朗讀始終伴隨其中,方式多樣:自由讀、速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朗讀,從開課的重温小溪流快樂活潑的個性感受,到小溪流與枯樹樁和枯草及對烏鴉、泥沙的對話,都能引導學生調動積極的情緒,帶着自己真實的感受去讀。面對枯樹樁和枯草,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思考:什麼時候會發牢騷?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的感受,從而有了情緒體驗,很明確小溪流與這兩個角色的鮮明對比,再體會讀時很快就能進入角色了。在處理小溪流與四個不同角色的對話中,我適時的採用分角色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從而更好的對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語言進行品味。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高漲情緒學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滿活力,這也是課堂上呈現出的良好的氛圍。在對文本的語言感悟中,抓住重點詞語,從學生自身的感受出發,讓學生從中領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並結合自身的成長體驗探討當你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阻撓,誘惑,恐嚇,你將怎樣面對,從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

不足之處:由於時間的關係,有的同學沒有讀出自己的理解,對文中事物的象徵意義沒有理解到位。

《小溪流的歌》教學反思4

一堂優質的語文課應當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內容是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在課堂教學中的再現,形式則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過程。內容決定了形式,形式反映了內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需要教師為之提供一把鑰匙,指明一條捷徑(切入點的引進)。

《小溪流的歌》中,“對比”就是一把鑰匙,學生在拿小溪流與勸阻者(枯樹樁、枯黃的草)對比中,認識到小溪流精神的'可貴,勸阻者的思想行為不可取,雖然他們的答案千姿百態,但在對比後,他們會明辨是非,把握方向。

這篇課文的切入點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樣的歌”?這為學生在探究主題時尋找到一條捷徑。課堂上,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的發言很積極,對道理理解得很透徹,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又激發了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

閲讀教學是師生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這樣就對我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不能在教學中為完成預設目標而讓學生落入自己的問題圈套。在備教材的同時還要備學生,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發言不積極,理解有偏差等)。教師能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既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要讓每一個人有收穫,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若課前教師準備不足,課堂氣氛就會受影響。如在問“在生活中有沒有人不知不覺做了那些勸阻者?或者沒有抵制住勸阻者的誘惑?”時,學生在搖頭的情況下,教師進行了耐心地啟發,舉一些可能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實,及時讓這些學生談一談自己當時的感受,以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